推荐期刊

“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

时间:2015-12-20 16:26:02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思考 论文摘要: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特征、作用、定位、意义等多方面论述了高职教育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思考
  论文摘要: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特征、作用、定位、意义等多方面论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破冰”增加学生的就业人数以及提高就业率,是高校行政的重中之重。而由于往届毕业生参与竞争、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值与就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及金融危机影响等原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
以往的高职教育长期沿用与高等教育完全一致的“学科专业”的教育模式,仅强调受教育者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岗位要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鉴于此,高职教育模式必须寻找新的教育途径,而这一途径就是“就业”,即让我们的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的特征
(一)专业建设灵活、主动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比例也随之变化。处于这种动态社会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要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就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地分析职业性质与需求,依此来设置专业,使其能够覆盖相当数量的社会职业。目前的专业设置更注重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职业出现了综合趋势,许多传统的职业逐渐消失,新兴的职业、交叉的职业不断山现,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但具有广泛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所以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的毕业生越来越难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找到位置。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作出动态调整,灵活、主动的去适应市场的需求。
尤其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下,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成为了专业设置的两大驱动要素。社会需求表现为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认可和评价,对专业建设有选择导向作用。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学校专业设置还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人才的需要,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另一驱动要素为个人需求,表现在学生个人对专业的选择与意愿作用,集中体现为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劳资收人等就业观念对专业建设的制约作用。
(二)注重能力培养
能力突出地表现在岗位或技术领域的职业适应性上,能力培养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成为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人才,或者成为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企业管理者。同时,为了使学生将来在社会中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职业教育中,一方面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目标是:当职业变更使劳动者原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适应新的工作时,这种非专业化能力可以使他们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的作用
(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政府、学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并在分工协作中协调发展,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校企合作”是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最理想操作方式。在它的运行过程中,理论功底深厚、对前沿信息掌握比较到位的职业学校教师可以对企业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学生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储备;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弥补了师资队伍的力量不足,实际的工作环境给职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场地,真正实现“三赢”的局面。
(二)促进人才流动,服务于“三农”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重心在解决以农村生源为主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全国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对帮助解决“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非农业就业机会不足,城乡同工不同酬”等城乡不平衡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通过“培养一名职校生,带动一个家庭致富”无论从学生本人、家庭,还是从民族、区域发展角度看都是一件好事。尤其在本地区不能容纳更多就业量的前提下,到外面学习先进技术、学习优秀的管理理念,积累资历资金,再回到家乡创业,既有利于地方经济更快发展,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三)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环节
如何统筹经济协调发展,有效地克服贫富差距水平的加大,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高职教育职教育的异军突起,缓和了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之间尖锐的矛盾,满足了广大群众教育治贫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对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差别,稳定社会环境,构建和谐平安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一些青年能够进人高等职业院校读书,学习一技之长,避免了他们过早流人社会,减少了群体事件的发生。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的定位
“定位”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二是办学层次的定位,是专科层次而非本科层次;其三是当地区域性经济重心的定位,高职教育是面向区域性经济的,找准经济定位,才能知道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也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教给学生的是一些基本的东西,从事任何职业都具备的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和其他一些基础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接受高职教育的大部分学生将是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所以在培养基本教育素质的同时,职业技能训练的水平是考核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不只是会动手的蓝领阶层,还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国家社会发展带来的优质效果是显著的。“社会需求”是这一教育模式的根本推动力。在现有国情下,现时期的市场是巨大的,因为它有需求,它也将会在较长时期内运行。如能真正落实“就业导向”而非“就业目的”,它的生命周期还会更长。但在实际运行中,对高职院校而言,“就业”不再是“导向”而成了“任务”,它把过多的压力加在学校身上。高职院校虽然在整个教育模式运行中虽是直接参与的实施者,但它只是二级的受驱动单元。政府才是处在起点位置的原生动力,它对中职教育、国家的整个人力资源市场以及用人企事业单位负有统筹规划合理调配的服务职责。国家应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建有利的外部框架条件。而高职院要做的就是配合社会整体发展,满足国家劳动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促进教育供需平衡,改善人才结构
教育需求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分为教育机会需求和教育产品需求;教育供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教育机构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教育机会或教育产品。从教育产品的供需双方看,教育产品需求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完成教育过程后所增加的人力资本,需求主体是各级各类的用人单位,如果用人单位对教育产品没有购买欲望或购买能力,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产品的需求;教育产品供给的主体是教育机构,如果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愿意出售自身的人力资本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产品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产品供给。教育供求平衡是指教育供求双方的愿望都得到满足,社会不存在人才过剩或短缺,并能够人尽其才。
(二)建立高职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总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它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是连结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职业教育只有培养高质量的、符合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劳动力,才能使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购销两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结构也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毕业生充分就业,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供给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才能充分就业,才能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等职业学校本身才能真正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