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论课堂有效对话的实现

时间:2015-12-20 16:27:35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已为教育工作者所提倡和推崇。如何实现课堂有效的对话就显得更为重要。从权利与责任对等的角度首先提出对话的责任,即对学习群体的责任,对准确知识的责任,对严密思维的责任。随后探讨学习目标的达成,并据此选择教学任务和互

摘要: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已为教育工作者所提倡和推崇。如何实现课堂有效的对话就显得更为重要。从权利与责任对等的角度首先提出对话的责任,即对学习群体的责任,对准确知识的责任,对严密思维的责任。随后探讨学习目标的达成,并据此选择教学任务和互动方式。最后,教师还要考虑建立一套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效率。 

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已为人们所提倡和推崇,于是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导演了一场一场 “ 热烈 ” 的对话,好像只要有对话学生就能学习,只要有对话教师就算上了一堂好课。虽然静悄悄的课堂未必是好的,但是 “ 热烈 ” 课堂对话也未必是有效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谈些什么,怎样谈。如果学生仅仅是在日常的瞎扯,漫无目的的聊天,或者仅是毫无秩序的交谈,却没有真正地解决遇到的问题,那么这种对话只能干扰学习而不能促进学习。在当前的课堂对话中,教育工作者特别强调学生应该享有平等、民主的权利,然而过分强调权利,常常忽视了对话中的责任。师生即使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还要达成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任务和方式。为了保证更高效率的对话,教师还要建立一套教学常规。因此,本文将从对话责任的承担、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常规的建立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课堂有效对话。

一、对话责任的承担

“ 对话教学需要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 ”

在课堂对话中,学生确应享有平等、民主的权利,与教师,与其他学生平等地交流,这些权利的享有是开展课堂对话的基础,但仅是课堂有效对话的必要条件,而且如果教师和学生过于强调享有的权利,往往会忽视对话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尤其在对话中学生的责任。只有权利而无责任的对话,是一种无效的对话。为了实现课堂有效对话,学生应该承担那些责任呢?笔者认为,在对话中学生和教师应当对学习群体负责任,对准确知识负责任,以及对严密思维负责任。

(一)对学习群体的责任

对学习群体的责任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相倾听,在轮到自己发言之前不仅保持安静,而且能仔细地倾听对方的发言,以便结合对方的观点,建构自己的观点。如果发言者不确定自己是否理解了他人的言语,要努力弄清楚。即便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也要有礼貌地对观点而非对人提出质疑。

这种责任要求学生,尤其是教师,要有耐心、克制力与更多的努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时还不能领悟到其他学生的观点,而又想急切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教师必须提醒他们不要轻视同学的观点。当学生在同伴面前提出一个新观点时,教师要鼓励他们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当学生在讨论中 “ 跑题 ” 了,教师必须有技巧地加以 “ 打断 ” ,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讨论的主题上。当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突然发生时,如某一学生发表新颖的论点,或者得出未预料到的实验结果等等,教师必须当机立断,决定是要按原计划进行来保持课堂的连贯性,还是要利用刚出现的 “ 教学时机 ” ,进行更有意义的活动。

(二)对准确知识的责任

对准确知识的责任就是学生提出的主张要尽可能的具体而准确。也就是说,学生提出的论点要有事实支持。在课堂上,学生要能提出并回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像那些数据是准确的吗?它们出自何处?你的结论基础是什么?是谁说的?何时发生的?有时学生会引用课外的例证,即使是课外的知识,对全班同学而言也要是准确的,并且是可获得的,即所有人可以一起参考这些知识。因此,在对准确知识负责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质疑那些缺乏事实支持的论点,也要询问有关的信息、事实或知识来支持一些论点。学生还可以请其他同学一道界定术语,并相互提醒是否还需要其它的知识来支持论点。教师与学生还要经常一起讨论在问题中如何发现支持论点所必备的知识。

(三)对严密思维的责任

如果说对准确知识的责任是直接给出准确的事实,那么对严密思维的责任则必须建立在一系列经得起推敲的论点基础之上。使人信服的论点要求逻辑上以内在一致与严密的方式把论点与证据(事实)联系起来。如果课堂对话坚持严密思维的标准,那么学生与教师就要始终如一地对主张进行清晰的陈述,并运用证据,合理地推理,来支持这些主张。

教师与学生要明确仅有准确的事实是不够的,必须批判地考察证据。所提出的证据必须是好证据,或者是经常称作 “ 有道理的 ” 证据。这些证据不仅应当准确,而且必须是充分的、可靠的、相关的。论点还必须有适当的限定范围。

二、学习目标的达成

上述从对话责任承担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实现有效对话,也就是从对话本身寻找到了有效对话的指标。例如,为了判断学生对话是否对学习群体负责任,可以关注他们是否把自己的发言与其他人所说的内容联系起来;为了判断学生是否对准确知识负责任,可以质疑信息的来源,或者证据事实的准确性;为了判断学生是否对严密思维负责任,可以判断论点与支持论点的证据之间是否建立了适当的联系。

但有时即使对话已经表明学生和教师对学习群体、准确知识、严密思维负责任,但整个对话仍有可能无法建立起内在的连贯性。因此,为了确保和促进有效的对话,教师要将对话集中于学习目标。如果教师仅仅关注学生对话的表面特征,却不集中于学习目标,那么课堂中对话的气氛可能很热烈,对话的数量可能也很多,却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这种交谈可能是从某一点跳到另一点,不能产生对整个对话的整体、一致的理解。所以教师首先要提出清晰的课堂学习目标,要不时地问自己: “ 这堂课我要让学生学习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 、 “ 我要让他们掌握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等等。教师必须事先考虑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有效的对话。当前课程改革强调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的结合,在此笔者也决非将两者对立起来。无论是预设的目标,还是生成的目标,在某一对话过程中,必然要围绕特定目标来进行,所以最终还要考察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师在确定好一个或一系列特定的学习目标之后,要选择合适的教学任务来实现这些目标。正如 Stein 等人所说的 “ 认知要求 ” ,这种认知要求是指 “ 学生为了成功地参与并完成任务所需的思维类型与水平 ” 。那么与高水平认知要求相联系的任务,则要求学生参与复杂和精深的思维活动以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所有学生获得学习的机会,这样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样的任务,会为所有学生的参与提供平等的机会。

最后,教师要问哪种类型的对话方式最能促进学业目标的达成。例如 “ 这个问题是在大组讨论、小组讨论、还是同伴间讨论好呢 ” ,或者 “ 这个主题经过大组讨论后,是否应该再让学生与同伴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呢?何时进行同伴交流呢?同伴交流是否会占据太多的时间?这种交流会不会失去控制 ” 等等。

综上所述,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教师在计划一堂课时,应不断地问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所选择的任务能否实现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所选择的对话方式有什么优点与局限?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这堂课的连贯性?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特定的对话方式,可用于所有学生与学习情形,更不存在一种最佳的对话方式组合能保证课堂的一致性。但毫无疑问,对话方式确实会戏剧性地影响到对话质量与学生参与程度。如何把各种对话方式有机地衔接起来,将会影响对话目标的达成与整堂课的连贯性。因此教师更要提前考虑学习目标、教学任务、对话方式,并重视课堂连贯性,这些对于促进有效的课堂对话是极为关键的。

三、教学常规的建立

即使每个人都承担对话的责任,并达成了学习目标,也未必能更高效率地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由此教师要考虑建立一套教学常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单纯为了上公开课而准备各种对话方式,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师指示不是特别详细的情况下,学生不知道做些什么,不知道如何谈,谈些什么。这其实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为学生建立起一套教学常规,像对话方式和对话准则,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当然这种教学常规不仅仅针对学生,教师在对话中也要有一套常规的行动,鼓励适宜的学生行为。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常规中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像怎样获得讲话的机会,讲话的时间有多长,应该讲什么主题等等。因此常规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框架,让学生思考、推理与交谈。一旦学生内化了某种特定常规的结构,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讨论的主题上。

(一)教学常规:对话方式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对话方式的常规,在什么课上,学习什么内容的时候,在什么特定的时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话方式。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说: “ 大家讨论一下吧! ” 这时学生知道应该把椅子摆好,跟业已建立的小组,进行学生引导的小组讨论。总结起来对话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师讲授,目前在学校还在广泛地使用,教师在黑板前讲授,学生听。这种方式一般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问答式,是由教师让学生回答已有答案的问题。一个典型的顺序就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评价。它作为一种课堂对话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严密的思维,积极主动地使用知识,而多用于检查学生记忆知识的情况。

教师 — 学生协商,主要集中在几个学生,能很好地满足参与对话的学生要求。教师能注意到个别学生,并对其给予较深入的关注。但不能充分地监控其他学生,课堂上还需要其他教师的协助。

教师引导下的小组讨论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参与程度较深。但无法监控小组外的其他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详细地制订计划,利用任务与活动来抵消这些缺陷。

学生引导的小组讨论中,教师能使不同小组的学生参与到挑战性的任务中,并能互相成为对方的资源。此外大组发言感到胆怯的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但是,没有教师出现,可能无法保证小组讨论顺利进行。也有学生在群体中占有优势,得到更多的重视,导致 “ 马太效应 ” 。

教师引导的全班讨论,涉及课堂中所有学生,教师可以注意到每个学生,并对即将讨论的主题发生影响。与前两种对话方式相比,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之中,产生更多的新知识。但与其他三种对话方式相比,完成任务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如地位、兴趣、态度和说话方式的差异。

每种对话方式有优点,也有局限性,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这些对话方式,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对话方式的常规。

(二)教学常规:教师行动

在教学对话中教师要积极地行动起来,确保有目的的和有创建性的对话,因此教师也要为自己建立一套常规的行动,鼓励学生适宜的行为。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到每个关键点。例如,教师要强调有价值的观点( “ 这一点很有价值 ” ),还可以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其他同学有价值的论点,并指出这一点为何很重要。如果有同学提出了一个能激发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及时鼓励( “ 好问题,你怎么想出来的? ” )。教师要引用事实和例子,激励学生去细化和澄清别人的论点。教师要向学生示范他们希望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对学习群体的责任要求学生互相倾听,有礼貌地挑战别人的观点,不针对提出观点的人。为了支持学习群体的责任,教师必须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知道去倾听与被倾听是多么的重要,并鼓励学生倾听的行为。教师也要保证对话渠道的畅通,促使学生进入这种对话情境。对准确知识的责任要求学生提出的论点要有事实支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集体与个体推论,并请学生澄清所使用知识的来源,教师要要求学生提供准确而充分的信息,并鼓励学生新的观点要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严密思维的责任要求学生与教师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注重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衔接,并使用适当背景知识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对话,集中注意论点的质量,有技巧地支持学生想要提出的逻辑联系,并帮助他们拓展推理的空间,培养学生推理技能。总之,教师在对话中的行动要集中力量促使学生担负起对话的责任。

四、结论

对话不仅仅体现时代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学生学习,所以为教育工作者大力提倡。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除了教师和学生要享有平等和民主的权利外,还要承担对话的责任,要对学习群体负责,要对准确知识负责,要对严密思维负责。即使每个人的责任都落实了,可能整个对话仍无法建立起内在的连贯性。所以,教师要将对话集中于学习目标,并根据相应的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任务和对话形式。最后,教师要想更高效率地实现课堂对话,还要考虑建立一套教学常规,适时地选择教学形式,鼓励负责任的学生行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