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论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时间:2015-12-20 16:34:24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 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中教育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目前高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因此要使高中教育能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高中教育;教育资源;发展 当前,

摘 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中教育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目前高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因此要使高中教育能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高中教育;教育资源;发展

当前,随着适龄人口就学高峰的波动,我国各类高中学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学压力。积极发展高中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有助于保持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试结合有关背景材料,对高中教育的发展现状、资源短缺状况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等作些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发展高中教育作为培养21世纪新一代人才和劳动者的重点和突破口;发达国家更是不遗余力,把普及高中教育作为政府的应尽职责来抓。对我国而言,发展高中教育还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第一,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波动的现状所决定的,是现实形势所迫、大势所趋;第二,这有助于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保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第三,还有助于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财富,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基础。因此,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乃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必须面临的时代课题。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中教育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6年以来,特别是近三年,高中教育实现了连续6年的高速发展。2001年和1995年相比,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人数都翻了一番,分别达到558万人和140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这一时期高中教育在注重外延扩张的同时,主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目前,各类高中的学校总数约增长了6%,校均高中生规模由原来的510人提高至942人,学生与教师比已达16.7∶1。关于近年来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状况,亦可参见下表所示:

招  生

其中:普通高中

职业类教育

人数

指数

人数

指数

人数

指数

1998年

979.7

100

359.6

100

438.0

100

1999年

799.6

100

396.3

110

403.3

92

2000年

830.3

104

472.7

131

357.6

82

2001年

920.4

115

558.0

155

362.4

83

 

在 校 生

其中:普通高中

职业类教育

人数

指数

人数

指数

人数

指数

1998年

2445.5

100

938.0

100

1507.5

100

1999年

2510.4

103

1049.7

112

1406.7

97

2000年

2518.3

103

1201.3

128

1317.0

87

2001年

2600.3

106

1405.0

150

1195.9

79

  注:表中招生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及普通中专举办的成人中专招收的全口径学生数(单位:万人)。在校生为全口径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招生指数和在校生指数以1998年为100。

高中教育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首先要归功于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据统计,从1978—1998年的20年间,国家财政支出从1122亿元增长到10711亿元,增长了8.5倍,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从76.2亿元增长到1565.5亿元,增长了19.6倍,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6.8%提高到14.53%,提高了8.27个百分点。从1998年起,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五年使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大部分省市也比照中央的做法提高了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例。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349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228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2.79%。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489.08亿元,财政性预算内教育拨款2085.68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3.19%。上述教育经费,相当数量投放到了高中教育方面,从而为高中教育规模的扩张和内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近几年来,各级政府还积极探索吸引社会广泛参与、扩大教育资源的新途径,尤其鼓励各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私人举办高中教育,走出了一条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新路子,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此外,各地还积极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内容改革,推行以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方法改革,使高中教育的教学质量有了稳步的提高。

二、我国高中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

由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我国的高中教育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从长远看,当前的高中教育也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教育资源仍相对短缺。

2000年底,我国已如期实现了“普九”的历史性任务。全国85%的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从2002年起,我国初中毕业生开始超过2000万人。据估算,未来几年每年将以500万~600万人的速度递增。根据专家的测算,到2004年,高中段学龄人口总数将达到7500万人,依照中央对2005年高中段毛入学率达到60%左右的要求,届时高中在校生将至少达到4600万人。而目前,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仅为1405万人,加上高中阶段的其他类型的学校,在校人数也仅为2600.4万人。就是说,未来两年内,高中在校生将比目前总数翻一番。尤其严峻的是,由于初中毕业生基数很大,预计到2010年,全国未能升学而就业的初中毕业生,每年将保持在500万~1000万人左右,另外,每年还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这样,未来每年尚有2000万左右的人需要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培训。以上相加,未来几年间,各类高中在校生将比目前多出数倍,高中教育需求与可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将变得非常严峻,教育资源短缺的现象将与日俱增。

更为严峻的是,仅就目前来看,高中教育的资源不足业已给整个教育体系造成了结构性的失衡;随着高中就学人口的剧增,这种状况将变得更加难以缓解。一方面,尽管我国高中教育已连续6年实现了高速增长,但高中阶段入学率仍只能达到52.9%;另一方面,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普通高校的录取率已达到高考总人数的57.4%。这就是说,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不仅与小学(99.1%)、初中(88.7%)入学率相去甚远,而且也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持续扩招的现实要求。这就使得我国教育体系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在此情况下,高中如不扩大教育规模,不仅会越来越成为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而且必将危及到社会的稳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还应指出,虽然我国高中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形势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高中教育所获得的这种发展主要不是靠扩大外延,而是靠扩充内涵实现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高中学校总数仅增加了6.5%,但校均学生人数已比以往翻了一番,生师比也已达到16.7∶1,二者都接近了极限,很难再进一步挖掘内涵;其次,我国不仅高中学校的绝对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学校更是不足,其数量仅占高中学校总数的1/3左右。这种状况所导致的高中择校现象,首先给教育公平原则带来了挑战,其次会引发高中阶段教育的“马太效应”,再次会造成攀比、贿赂、走后门等不良风气。高中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再次,受高校扩招的影响,近年来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学校总数严重萎缩,生源大大减少。据统计,2000年全国职业高中7655所,比上年减少662所;招生150.39万人,比上年减少9.99万人;在校生414.56万人,比上年减少29.28万人;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总招生数的比重由1995年的56.8%逐年下降,到2000年已降到46.6%,目前还在进一步下降,其形势已非常严峻;最后,各地为应对高中阶段巨大的教育需求而匆匆上马或改制而成的各类高中(如职高改普高、完全中学的初高中分离等),存在着程度不等的教育质量问题,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所有这些,都会对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从长远来看,十分不利于缓解高中阶段巨大的就学压力,因而必须加以改变。

由上可见,未来几年间,高中教育必须实现更高速度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要表现在进一步挖掘内涵上,更要表现在扩大外延上;不仅要追求高中教育的数量膨胀,更要促成高中教育的质量提高;不仅要新建和培植高中教育新的增长点,而且要兼顾其内部结构,使其能够有序扩张、健康发展。

三、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考虑到人口波动对我国教育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提出,“十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有步骤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全国平均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不同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在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尽快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较大幅度提高高中入学率,至“十五”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占全国人口50%左右的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要在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建设,至“十五”末高中阶段入学率要达到60%左右;占全国人口15%左右的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要在打好“两基”攻坚战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高中建设,努力提高高中阶段的入学率。

要切实执行国务院的上述要求,使高中教育能有健康、快速的发展,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除了要深刻认识到发展高中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之外,还应该采取以下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对策:

1.明确几种观念,准确定位高中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进一步行动的动力。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拓展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给高中教育以准确的定位,才能以此为指导,以促成高中教育的大发展。当前,应该着重明确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笔者认为,高中教育应该被定性为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或者说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非义务阶段的教育;其任务是对接受过义务教育的适龄人口进行再培养,以造就较高层次的社会建设者。高中教育的这种定性,一方面,有助于确定高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即它既不属于基础性的义务教育,也不属于高层次的专业教育,而是二者的交汇点和衔接口;另一方面,高中教育既然被定性为非义务阶段的教育,它就应该具有较强的可选择性,人们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这种教育。这就是说,高中教育不仅仅具有满足人们教育需求的公益性质,还具有一定的接受人们选择和市场调节的非公益性质,是一种准公益性教育。既然如此,高中阶段就可以而且应该允许收取学生适当的费用,举办高中教育也应该允许适当盈利。明确了高中教育的任务,则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助于规范高中的办学行为,即高中教育必须具有较高的起点和层次,必须体现教育的现代化特色;二是有助于确定高中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即它所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较强的可塑性和发展的多样性。笔者认为,对高中教育作出这样的定性和定位,有助于调动社会各界办学的积极性,对于弥补高中教育资源的不足、缓解高中就学压力将很有裨益。


(2)高中发展的方向和原则

面对高中日益严峻的就学压力,笔者认为,高中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政府引导、各界共办;其原则则是社会选择、市场调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之所以要对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在目前教育领域问题很多、政府又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对高中教育大包大揽;参照国外高中发展的经验,政府也没有必要包揽下来。当然,如财力允许又确有必要,政府可以独资兴办若干所高中,但是,既然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就应该充分发挥引导的职能,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各界共办的格局。未来的高中教育,应该形成既有政府投资兴办、高中自扩自办,还有社会各界通过捐资、合资、集资、独资等形式来共办、协办、联办、独办的“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局面。如果能够形成这样一种竞争有序的局面,高中的就学压力就有望得到极大的缓解。

高中未来的发展原则,首先应该体现为社会选择。高中教育既然被定性为一种选择性教育,它就必然面临、也必须接受社会的选择。这种选择应该是宽口径的,即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高中教育,各类高中也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学生;还应该是双向性的,即学校有权选择学生,学生及家长也有权选择学校,不应有所强迫。这就必然会派生出高中发展的第二原则──市场调节。未来的高中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旦办起来就不管质量如何,都能不死不活地长期存在,而是应该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实行有序的竞争。因此,为了考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高中就应该注重办学的效率和效益,效率优先原则应该受到尊重。但即使这样,高中教育也不能成为一种完全市场化的行为,必须兼顾公平。高中教育既然被定性为一种准公益性的教育,就必须体现一定的教育公平理念。否则,很多优秀学生就可能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接受应有的教育。这对个人发展是不公的,对社会发展也不利。在此方面,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引导、规范的作用,以保证教育应有的公平性。

2.拓宽办学渠道,膨胀发展高中教育

在内涵挖掘已臻极限的情况下,今后要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必须拓宽办学渠道,靠膨胀外延来促成教育规模的扩张。其前提是必须保证教育质量,其关键是要高起点、高规格。从目前来看,要扩张高中教育的规模,可以走一条“内扩、外联、新建、改造、联办”的路子。具体说来,第一,鼓励名牌高中采取各种渠道,膨胀发展其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名牌高中都是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其品牌优势,为教育发展做出贡献。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科学安排班额设置,最大限度地吸收生源;另一方面,在自身消化不了生源的情况下,名牌高中应该依托品牌效应和强大实力,把其他高中尤其是薄弱高中兼并进来,通过设立分校的形式,使优质资源能够为分校所共享,以促成教育规模的扩张。第二,鼓励名牌高中与其他高中联合办学,实施“教育联姻”。名牌高中在保证自身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具有大局意识,把支持和提携其他高中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可以通过交流经验、培训师资、示范观摩等形式,对其他兄弟学校实施对口帮扶,以形成资源共享、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第三,在现有学校难以消化本地生源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尤其是地市一级政府应该拨出一定经费,科学规划,合理设点,高起点建设一批新学校。可以借助老校优势,借鉴老校经验,使新建学校在办学初期就得到群众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第四,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应该从加强领导班子、充实教师队伍、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调整生源结构等方面着手进行重点改造和建设,使之迅速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成为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学校。第五,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出台的今天,社会各界力量举办的学校已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与支持。各地应借助这股东风,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种力量投资兴办高中,以形成公、民共办高中的新格局。

3.加快师资建设,打造优质高中教育

在今后高中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是重点和关键。这是因为,目前高中教育资源固然短缺,但更短缺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往往是长期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如丰富的办学经验、专业的领导班子、优越的办学条件、优良的教学设备等,但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搭配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正因如此,早在“九五”时期,我国就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展了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全员培训,各地也加强了中学师资的培训力度。在1997年上海、湖北、四川等地试点的基础上,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调整、辞退了一批不合格教师,精简了学校富余人员。经过努力,到2001年底,各类高中教师总数为84万余人,学历总合格率达到70.71%,创造了历史的最好水平。

2001年全国普通高中各科教师学历合格情况(%)

科 类

学历合格率

科 类

学历合格率

科 类

学历合格率

政 治

75.3

生 物

74.3

体 育

58.4

语 文

75.8

地 理

70.7

音 乐

38.4

数 学

75.8

历 史

75.0

美 术

42.1

物 理

74.0

外 语

63.8

劳动技术

45.1

化 学

75.5

信息技术

56.9

其 他

51.2

但是,随着高中教育的规模扩张,高中专任教师短缺的现象势必与日俱增,尤其是高素质教师的匮缺,必然会成为制约高中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要进一步加快高中师资队伍的建设,笔者认为,在严把高中教师入口关、坚决杜绝初中教师拔高任教的前提下,应该本着“培训、提高、充实、调整”八字方针,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具体说来,第一,建立和完善高中教师定期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修制度,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参加各种培训;第二,逐步建立发达地区教师到贫困地区学校、城镇高中教师到农村学校、示范高中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的制度,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合理流动,不断提高各类高中教师的整体素质;第三,加快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和引导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经过一定培训取得教师资格后到高中应聘任教,确保高中合格新师资及时得到补充;第四,进一步制定和实施高中教师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制度,优化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竞争、危机意识。

4.加强规范引导,大力扶持高中教育

要使以上措施得到落实,使高中教育健康发展,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各地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出台各种法规和规定,制定具体措施,把对高中教育的支持化为行动。首先,要出台具体的规定,增加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最近,中央财政决定从国债中拿出15亿,支持扩大全国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这笔资金加上地方配套资金,经过三年建设,预期可扩大11800个教学班,增加60万名学生入学。天津等地的经验进一步证明,只要坚持政府积极承担发展高中教育的责任,增加政府投入,就能大幅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当地高中教育发生显著的变化。政府在继续增加对高中教育投入的同时,应该统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盘活利用资源上下功夫。可以利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采取拨款与贷款相结合和政府贴息方式,发挥政府有限资金的扩张效应。还可以利用城市改造、工厂搬迁的土地和其他资源,通过“退厂进校”来扩大高中的资源。其次,要用政策吸引社会广泛参与。“十五”期间,面对高中教育入学人数激增的压力,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规,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构筑多元办学体制,以形成公、民互办的格局。再次,要抓好示范性高中建设,以带动整个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早在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提出“全国重点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的高中”的目标。此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工作。如天津市近年来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于2002年底建成了30所示范性高中。这些学校建成后,不仅传播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优秀的管理和教学经验,而且积极承担了国家和地方教育改革的实验任务,很快成为当地的教学研究基地、培养和输出教学与管理骨干的摇篮,并且在教师培训、教研、教学设施等方面为兄弟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提供支持,从而充分展示了其在带动高中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中的“酵母”作用。最后,要切实加强对高中建设与发展的督导评估。在加快发展高中教育的形势下,教育督导部门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高中建设与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特别关注高中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质量的统一问题,特别关注高中发展与义务教育巩固之间的协调问题,要对落实高中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工作情况,以及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进行督导评估,以促进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创高中教育发展与建设的新局面[Z](在全国高中发展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2.10.12.

[2]李芙蓉.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与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3]周满生.中国百姓蓝皮书[Z].焦点一,人民网.2002.12.8.

[4]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5]姜大源.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5).

[6]朱俊杰.在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中改革和发展普通高中教育[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www.moe.edu.cn).2003.1.5.

[7]教育部.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S].2002.6.13日公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8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