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6:40:04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1∶1半工半读教学是工学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时间上严格按1∶1分配。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并无根本改变,然而1∶1半工半读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
摘要:1∶1半工半读教学是工学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时间上严格按1∶1分配。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并无根本改变,然而1∶1半工半读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反映在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学过程实施中将会出现许多新问题,遇到许多阻力,需要逐个分析,逐一破解,以便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
关键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理论教学;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尽管形式多样,但其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陕西工业职业学院在实施“2+1”、“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前校后厂,产教结合”的实际,对1∶1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对1∶1半工半读教学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
1.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的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从国家职业等级标准来分,技师和高级技师应是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代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陕西咸阳地区制造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的岗位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高技能人才(技师、高级技师)所从事的岗位约有57%在车间生产一线技术岗位上,如技术施工员、质量检验员等;约有32%在车间一线管理岗位,如车间生产主任、生产调度员等;其它约占9%。可见,高技能人才(技师、高级技师)的从业岗位主要分布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其岗位的主要特征是:① 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② 主要任务是分析、解决现场的关键性技术或管理问题。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高技能人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体能型以经验为主的劳作人才,一般应具有专科及其以上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其中,动手能力又是高技能人才最为本质的特征。表中所反映高技能人才岗位的分布与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布比较贴近。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既是技术教育过程,又是职业教育过程。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是准确的,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基本要求
根据高技能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的要求,参加1∶1半工半读教育的学生经过学习,应达到两大基本要求,即理论上应达到专科文化基础与专业素养;技能上应达到高级工水平。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1∶1半工半读教学计划中的理论课程的设置主要依据教育部关于短学制(即两年制)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编制原则中的有关规定。同时,要充分考虑半工半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所形成的感性知识以及由此对理论知识的加速理解与深化理解的实际。
(2)1∶1半工半读教学计划中关于顶岗实习教学计划的编制主要依据原劳动保障部颁布的各工种《国家职业标准与技能标准》中的有关规定。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部分学生在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应达到高级工水平,但一般不可能达到实际所要求的熟练程度。
上述两点主要基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国家关于技师职业标准的规定与要求),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能让学生快速成才等因素。以车工技师为例,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获得技师的条件之一是“取得本职业高级资格证书后的高级技工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生和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连续在本职业工作满2年。”上述条件说明,学生取得高职教育的毕业证和高级工资格证后,工作满2年,即可申报技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条快速成才之路;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条规模化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
3.教学内容
相对传统的专科教育,1∶1半工半读教育的“半工”时间明显加长,“半读”时间则相应缩短。因而,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更应强调“有限目标”,而不能“包打天下”;更应强调以核心专业能力为主线,创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在满足培养目标前提下,在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或取舍上应妥善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1)通才与专才。主要解决专才,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第一就业岗位所需的支撑技能与知识。至于“通才”,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本人素质,由继续教育培养。
(2)前劲与后劲。主要解决“前劲足”的问题,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上手快”的优势。至于“后劲”,则主要由继续教育解决。
(3)必须与够用。“必须与够用”是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的,其目的主要是培养第一任职的就业能力,而不主张过于宽泛地考虑长远职业转换的问题。
(4)实践与理论。理论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4.教学时间
根据“1∶1半工半读”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一半时间在校内学习理论课程,一半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为三年,共计156周,除去寒暑假30周,每年有2周机动,在校教学周数实际为120。如按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顶岗实习)各占一半时间来分配,则理论教学60周,实训教学60周。
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堂教学与顶岗实习,可以实行1周、2周或4周轮换制,也可以试行3年12学期,即实行短学期(10周)轮换制。表2仅列举了3年12学期的学期交替轮换制的情况,其他各种工学结合轮换的形式也可以此类推。
6.课程设置
1∶1半工半读教育要达到传统三年制专科的课内学时数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合理安排,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则是完全可能的。要达到上述要求,一要更新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二要改革现行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形成;三要改变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是1∶1半工半读的课程体系决不是传统专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与合并,而是依据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为出发点,重新定位、重新组织、重新编排的课程体系。具体在课程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目标明确。课程设置要紧扣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突出专业教育,突出技能教育,突出应用性教育。
(2)精简普通文化课程。高职教育是高中后的一种高等教育,学生已具备了适应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养。普通文化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培养高职学生所需要的基本素养教育,而不完全是专业的准备教育,它与专业课程之间不全是基础与延伸的关系。只要树立了这个观念,对这类课程的改革就会减少很多阻力。
(3)突出专业主干课。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学生立足社会,从事一种职业的主要支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必须突出专业主干课程,相对传统专科教育,非但不能缩减,而是要适当加强。
(4)重视常规与高新的关系。生产中的常规技术并不都是落后技术,而是最常识、最基本、最基础的技术。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坚持以常规技术培养为主与高新技术兼顾的指导思想。
(5)处理好设计与工艺的关系。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主要在生产一线从事现场技术施工等。在课程设置中应以工艺设计与实施为主。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即设计是创新,工艺也是创新,工艺能改进设计,也能颠覆设计,而成果的转化主要靠工艺。
(6)充分利用“半工”期间积累的感性知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半工”期间积累的感性认识促进对理论知识快速及深入地理解,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断升华为理论知识。
(7)开设工学结合课程。工学结合的课程可配合顶岗实习,在车间或工作现场由教师或实习指导师傅讲授。由于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可以使抽象变为具体,使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又验证理论。
7.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以岗位高级工的操作技能作为基本目标来编制顶岗实习计划。各岗位的技能操作训练应结合国家颁布的职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按照企业生产进程合理安排。在工种基本功训练结束后,再进入顶岗实习。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要定任务,定指标,定质量,定考核,定报酬。根据企业所提供岗位和专业教学特点,学生应主要集中在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实习。
顶岗实习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基本功训练。基本功训练视各工种的情况,可单独训练,也可以和初级工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基本功训练一般安排在校内实习中心进行,也可在企业进行。
(2)初级工训练。安排在企业相应车间顶岗劳动,要求在实习中完成与初级工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初级工水平,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取得初级工资格证书,计满该项学分。
(3)中级工训练。安排在企业相应车间顶岗劳动,要求在实习中完成与中级工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操作技术达到中级工水平,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取得中级工资格证书,计满该项学分。
(4)高级工训练。安排在企业相应车间顶岗劳动,要求在实习中完成与高级工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高级工水平,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取得高级工资格证书,计满该项学分。
毕业实践、毕业设计或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目前许多学生在第6学期已离开学校,到就业岗位顶岗实习。因此,1∶1半工半读教学计划在第6学期的前10周安排了选修课,后10周安排了三种实践教学形式,即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继续在企业毕业实践、在技术人员或教师指导下毕业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其中一项。
上述(1)~(4)阶段在执行过程中视情况,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层次。
顶岗实习期间可安排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其周学时一般控制在4学时。顶岗实习期间应集中时间用于学生的实习,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缩减顶岗实习内容与时间。
1∶1半工半读是工学结合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又一种教学载体,其最大特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在教学时间上严格按1∶1分配。本文对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归纳、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使大家都关注工结合教学在实施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 进.上海高校的合作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3] 翟 轰.校厂一体 产教结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4] 翟向阳.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职教论坛,2005/6
[5] 聂建武.“半工半读职教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结题报告;校内印刷,2007年9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8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