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特色学校建设:学校文化的选择与建构

时间:2015-12-20 16:48:51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 学校改革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学校文化的变革。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而学校特色建设的理性诉求也对学校文化建构提出了规定性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的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学校文化的重要作

[摘要] 学校改革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学校文化的变革。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而学校特色建设的理性诉求也对学校文化建构提出了规定性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的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学校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选择、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将决定着特色学校建设的方向与进程,这也是广大中小学必须高度重视
  
  学校文化的建构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而学校特色建设的理性诉求也对学校文化建构提出了规定性的要求。因此,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探讨如何重塑学校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内涵分析
  
  以特色学校的建设为出发点,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学校主体成员在学校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和享有的思想信念、价值信念、基本规范以及行为方式,并以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为载体而客观存在。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为“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内隐概念’。我们认为,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才是文化的真正、真实的内容。”[1] 因此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有多么漂亮的学校环境、多么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而是在于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在于全校师生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如果把学校文化比喻成一棵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中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
  
  二、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功能定位
  
  强大的、积极的、合作的学校文化将对学校的许多方面产生强烈影响,比如:学校文化促进了效率的提高和学校成果的丰富,文化孕育了学校成功的变革和改进的努力,文化建构了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的义务感和认同感,文化使学校成员、学生和团队的能量、动机和活力得以增强……这里我们将着重探讨学校文化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主要功能。
  (一)学校文化变革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学校变革是一个过程,包括一套由学校成员主持的有计划的系统活动,改善学校教学及组织的过程以解决学校的困境及问题,在个人、小组及学校层面上发挥最大运作效能。校本改革涉及两个方面,即科技改革和学校文化改革。科技改革着重于维持学校运作及达到学校目标的手段的改革,如管理科技、教学科技、学校科技等理论与技术的改革。这种外显的改革被称为第一级改革(First-Order Change),容易成功也容易分析。隐藏的改革则涉及到学校文化,较难做到也较难分析,被称作第二级改革(Second-Order Change)。由于学校文化决定着人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因此正确理解和塑造学校文化是教师群体提升、学术成就提高以及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学校文化就真正成为了学校变革的“发动机”。
  如果仅进行第一级的科技改革,而不涉及学校成员的价值信念的改变,变革将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改革的结果要么无效、要么短效。当下特色学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特色表面化、特色短暂化等问题正是由于学校的特色建设没有涉及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内涵,仅将特色建设集中在硬件建设、项目建设上,才难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二)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做学校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或是其他学校没有做过的事。但这种创新并不是对学校办学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对学校的办学传统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不同的教育理解和教育哲学是形成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的基础,不同的社区、环境和背景会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不同的学风、教风、校风会造成不同的师生行为和人格。
  (三)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是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可的,并能够表现为师生基本行为;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而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重视品质的,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三、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价值选择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从根本上说,学校教育是通过对文化的传承、选择和创造来实现的。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现代学校文化的选择、批评与整合、重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管理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价值主流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在整体统筹的基础上,采取扎实可行的举措,为学校植入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
  任何成功的教育改革首先是价值观的更新,任何教育问题的困惑最终都表现为价值观的困惑,表现为一种价值选择的无奈与盲从。因此,学校特色文化的选择首先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即对学校所面临的多重文化价值观进行澄清与重构。
  1.合目的性
  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合目的性。学校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和规定,是教育活动所直接期望达到的结果。学校教育目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深层文化所作的选择。它把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一部分社会文化转化成为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期待,转化成为对年轻一代的素质要求。可以说,学校教育目的的确定过程,同时也就是文化选择的实施过程。我们今天是按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特点来确定学校教育目的,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发展,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达到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就应撷取能使教育者树立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选择能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思维形式的文化。
  2.合规律性
  即提高选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比如确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校文化,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3.独特性
  作为特色学校文化选择最核心的要素是独特性。独特性的本质便是个性,是事物差异性的体现。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特色学校即是这所学校从强烈的张扬出其鲜明个性,让人极易辨别。因此特色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又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这是特色学校的生长点,离开它则无特色可言。特色学校文化独特性的灵魂在于创新。
(二)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出发点
  1.对本校文化的理解与评价
  文化评价是对当前学校文化状况进行判断的活动,就是要根据新时代教育目标的要求,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对学校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内容以及达成目标的过程或程度和社会价值进行判断,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文化评价是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弄清楚学校文化的状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可以借助一系列测试工具或调查访谈来理解学校文化的现状。比如对教师的集体访谈可借助以下问题来讨论、发现学校文化的类型、学校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我们学校文化的领域(专业合作、共同分权、效能感和自主决策)哪一方面最强?我们为维持或提升这些领域做了些什么?我们学校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作为一个学校共同体,我们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点什么?通过一系列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文化的基本现状与层次,为下一步文化的建构找到切入点。
  2.关注学校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实与外围环境
  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特色学校建设中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使之符合时代精神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每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必将积淀并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深厚的学校文化。基于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学校发展的机遇,学校管理者必须学会把握这种文化机遇,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
  同时还必须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特色文化。特色文化不可能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良好愿望,还需要各种客观条件和机遇,更需要植根于其中的适宜土壤。比如,学校原有的基础条件、传统、校风、教师队伍素质、生源状况等等。远离学校实际、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位,只会把学校引入一条违反教育规律、强求“学校特色”的尴尬之路。
  3.关注学校的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包括地区特色、社会环境、社区成员素质和传统文化特色等,这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社区的民风、民俗;不同社区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产生的不同的社区成员对学校教育的不同要求等等都对学校教育发生着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是特定社区生活方式的体现。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从众多的潜在的社区文化特色中寻求突破,拓宽“文化特色”建设的思路。
  
  四、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建构策略
  
  (一)多主体参与建构
  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职工以及间接参与学校建设的专家、家长、社区人员等,他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形成了一个建设共同体。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也充当着学校文化领导者的角色,是学校文化的发展者和创造者。陶行知先生根据他丰富的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实际经验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就学校特色建设而言,校长首先要有强烈的特色意识。所谓特色意识,就是教育工作者个体对特色教育活动的性质、结构、内容的理论认识水平。中小学创建特色的过程,是一个由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校长的特色意识起着先导作用。其次,校长要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构成办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独特的教育思想带有校长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校长多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概括的思想结晶。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更是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文化的继承和演变,实现学校组织文化的保持与改造。在特色学校建设中,需要增强教师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促进教师在确立符合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前提下,积极发挥个体特长,努力发展教学特色;在实现教师文化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使教师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体现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学生虽然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的个体,但也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分析学生发展潜能、个性特长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文化创新的潜能,积极培育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向上、体现学校精神面貌的学生文化。
  (二)多维度立体建构
  学校文化是一个多维、立体的复合体,它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多层面共同构成,因此学校文化的建构必须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上逐步推进,协同发展,从而构成学校文化的整体。
  1.开发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形成的支撑。课程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文化,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教风、学风、一种学校组织精神,课程“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意义并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协商与互动过程中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而被生成的”[2]。在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探索、总结,既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也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载体。
  2.完善特色制度
  学校制度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中间层次,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还包括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礼仪与行为准则等。在学校文化由浅层向深层、由外化向内化的过程中,制度文化是一种基本力量。科学完善的管理常规是办好一所学校、形成特色风格的保证。首先,以可操作性的语言将特色思想、特色内容和特色操作程序规定下来,形成制度,以保证特色发展的连续性,形成特色发展传统,使特色建设不至于由于人事的变迁而更改。其次,还可以围绕特色主题制定一系列新的特色制度,从制度上来规范和保证特色学校的建设。
  3.塑造特色校园
  学校物质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表层,它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的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及各种设施等,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积极的暗示。因此,学校特色文化的建构必须赋予校园环境以文化的特质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它包括学校文化标识系统,比如校徽、校服的设计,校歌的编创;学校、教室墙壁的设计;学校长廊、路标、奖牌、奖品以及校史的展示方式;校内媒体的设计等,这些蕴含着内在的情感体验或视觉符号的学校文化元素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特殊的“文化场”,使学校文化主体在体验中理解、接受并认同学校文化,最终共享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愿景、信念和价值标准,是学校最深层的、也是最高境界的管理。任何一所名校的学校文化都不是在一朝一夕中产生的,而是一个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和生成的。特色学校的建设要求广大学校在多元的社会文化中认真选择、提炼,积淀和丰富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底蕴,积极建构学校的特色文化,并最终展示出属于自己的特色风貌!
  
  [ 参 考 文 献 ]
  [1] 季萍.学校文化自我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
  [2] 郝德永.走向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观[J].教育研究,2001(6):62-6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9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