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6:51:36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根据教育部计划,2004年山东省同广东、宁夏、海南成为全国首批高中新课改实验区,2005年全国有八到十个
根据教育部计划,2004年山东省同广东、宁夏、海南成为全国首批高中新课改实验区,2005年全国有八到十个省、市、自治区进入,2006年为15到18个省、市、自治区,到2007年全国进入高中新课改。按照教育部的安排,2005年秋季江苏省将进入高中课程改革试验,新课程将给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如何认识和应对即将到来的高中新课程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高中新课改改了些什么?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以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是精英教育,一种淘汰和选拔的教育(当然在特定的阶段有他存在的理由)。现在,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向大众主义转变,强调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不同领域的人才。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而不是“我给你什么,你接受什么。”如高中新增的选修课,占总课程的30%多。这也就意味着,整个高中阶段有一年多的时间,学校不再硬性要求学生学习教材的内容了,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扩大选修课的比重
根据方案,对现行的高中课程做了大规模调整,改变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分科,新的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新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涉及到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为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将建立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高一年级主要学习必修课,高二、高三则可学选修课。同时,对学生来说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可跨年级、跨学科选课、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实行新课程改革,高中学生的修习课程通过学分制来管理。每个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经过规定的学时、规定的方式学习,达到质量要求后,就可以获得一定学分。学生3年内必须获得必修学分116分(包括综合实践活动23学分),选修学分在28分以上(其中学校课程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学分制管理让学生可以更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大比例可跨班级“走课”的选修课真正敲响了兴趣特长的大门。
4、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
实施新课程方案后,将实行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新课程对学习者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面对新课程,学习者的当务之急是要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个人而言,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要适合自己就行。但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存在共同之处,从当前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改变被动学习状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具体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之前要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及自我补救。2、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状况,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人的单独学习而言的,即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彼此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但从个人的成长来说,我们更需要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
3、改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状况,培养探究能力。
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培养探究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参加一些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观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活动等等,从而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观察思考、体验中感悟,得到启迪。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中课改,我市的教育部门做了些什么?
1、精心组织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工作。2004年8月,市教研室邀请了教育部高中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张华教授为全市教研员作参与式培训,提高教研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领悟能力。2004年底,市教研室启动高中语文等14个学科的高中新课程培训工作。邀请了近20位参与制订国家高中新课程标准的专家和学者来常为教师作讲座或参与式培训。各辖市区也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
2、积极开展对新课程的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高中各学科成立新课程研究组,积极开展新课标、新教材的专题研究工作和教辅及教案的编写工作,为2005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创造支撑性条件。各学科课程改革新教材研究中心组重点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和实施策略,积极组织部分教师撰写和发表关于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的研究文章,积极组织部分教师参与新教材教学指导用书的编写,提高教师的课程研究能力和实施水平。
3、部分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正在尝试着开设校本课程。高中各学科在开设的高中研究课中,也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9283.html
上一篇:论德国政治教育的目标、属性与绩效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