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6 16:45:02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下面文章首先分析了当下信息化技术对高校阅览空间造成的影响,并对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原则、信息时代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手法、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环境营造、阅览空间界面环境对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影响展开综合阐述,并且提出新的
下面文章首先分析了当下信息化技术对高校阅览空间造成的影响,并对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原则、信息时代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手法、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环境营造、阅览空间界面环境对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影响展开综合阐述,并且提出新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
“计算不再只与计算机相关联,它定义了我们的生存。”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立者尼葛洛庞帝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里如此形容到;正如他所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云技术(CloudComputing)、现实增强技术(AugmentedReality,简称“AR”)及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等高新技术融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下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写,而这也导致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建筑空间及建筑形式,无法继续满足新时代人类依赖于信息技术的社会生活。
如张利教授在其《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中所说那样:“新技术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与文明进程,更深刻地影响到建筑师对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理解,从而导致建筑学的全方位革新。”而高校图书馆更是站在了探索信息时代建筑革新的前沿。
1信息时代对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造成的影响
1.1阅览及信息储存介质的变化
由于互联网及各种新存储媒介发展迅猛,传统的纸质媒介将逐步被各种新存储媒介所取代[1]。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佛罗里达州理工大学创新科技楼馆内的学习资料均呈电子媒介的方式,实现了无纸质媒介的“无书图书馆”。通过新的信息存储媒介,数字化、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与社交活动打下了基础,其馆员也得以从书籍的管理中解放出来,为来馆者提供更多信息资源利用的指导。然而图书馆的运行在长时间内仍会保留传统和现代的两种方式,也就是数字媒介与纸质媒介并存;自助式的信息存取与开架式信息存储并存。
从发展趋势看,前者都会慢慢取代后者。这种状态下的图书馆又被称为复合型图书馆,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维也纳经济大学图书馆与学习中心就是其中的代表。同时由于电子阅览、VR、AR等新时代交互技术的发展[2],使阅读媒介在未来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实在的地点与虚拟的场所在未来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而非对现存的模式进行替代。如何在建筑的物理界面上整合虚拟空间,构建虚实一体的阅览空间环境成为当下新的问题。
1.2阅览空间复合化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性图书馆,以自习为主的学习模式将会融入小组式的研讨交流,图书馆阅览空间需要承载起互动、交流的职能,而不局限于自习和阅读。随着大学图书馆的开放化进程,来馆人群复杂化,新的阅览空间必须在同一空间内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成为一个复合型的空间。
1.3服务对象多元化
图书馆建筑的发展一直都是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根据日本文部省科学部的调查,日本全国国立及私立大学图书馆中98.2%都面对一般市民做不同程度的开放。如日本立教大学新座校区的图书馆最早就是以向新座市市民开放为目的建成的,甚至其图书馆被命名为新座图书馆而非“立教大学图书馆”;再如早稻田大学日本桥校区也会在周末针对企业及市民开放特别讲座。据统计在日本每年有100万以上的市民利用大学的图书馆设施。
大学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将帮助学生走出象牙塔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也让社会大众更容易接触到大学的学术成果,加快新技术的推广,从而提高大学的竞争力。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将不止为在校师生也应该为市民、自由学者、社会企业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服务,传统的封闭式、门禁式管理模式随着识别技术的发展,会被自助化的管理模式所取代,成为一个更加开放,更便于来馆者交流、学习、休闲、工作的公共领域[3]。在以后可以预想的时间范围内,高校图书馆的布局方式会越来越开放。
2信息时代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手法
信息化时代人们前往图书馆的五个核心原因即为:安全、选择、舒适、学习、偶得。
2.1漫步式的阅览空间设计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阅览空间中,漫步式的阅览空间不仅是开架阅览更是一个与报刊书籍邂逅的场所,随着书籍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纸质书籍可能只会有尚处于版权保护期内,还未有电子化的新刊物书籍放置于此。而已经数据化的书籍则可以通过现实增强技术实现“阅读”和传播。在漫步空间内对书籍的封面、简介、试读及借阅方法进行滚动化的投影,这种做法将会极大提高图书信息的传播速度,减少大量开架书库所浪费的建筑空间,并减轻馆员的体力作业。
2.2自助式的信息存储空间设计
自助式信息存储空间是传统图书馆中的闭架书库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演变形式,是将自动化存取系统运用于图书储存的产物,通过全自动机械书库来存储大量的图书,并通过终端自助进行存、借操作,来馆者只需在终端上进行检索并确认借书指令,然后在图书馆中某个固定的点静候机械设备调配书籍即可[3]。这不仅可以显著减少书库面积,为其他功能提供更多的空间,也极大降低了读者索取图书的时间及图书馆馆员的管理难度。
2.3内向式阅览空间设计
在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筑中,阅览空间的设计大多为外向式空间:即小空间被拆解为开放流动的大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向式阅览空间就没有其存在价值了。随着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代阅览体验带来的冲击并不会局限于虚拟的体验式教学、远程互动交流[4]。内向式空间具有稳定性,通常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界面限定形成一定的围合感,身处其中的人也因此获得了安定感,能帮助来馆者在沉浸式体验中不被外界打扰,获得更优质的体验。
2.4信息交流空间设计
在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中,读者的交流行为包含研讨型、集会型及休闲型三种[5]。研讨型信息交流行为是指少数群体间进行学术类研究讨论的行为,对多媒体设备、空间的私密性、隔音性等有一定要求,而信息交流空间中的个人领域空间很好地为小组协作式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场所。构建形式通常表现为内向封闭的空间。
集会型信息交流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读者聚集在一起开展学术讲座、新书发布宣传等集会活动的行为,信息传播的方式通常为单向式,对空间形式的需求是能形成一定围合感的封闭型或半开敞型空间。休闲型信息交流行为是指日常生活型的聊天、交往行为,流动开敞的大空间更能促进陌生人之间的偶然相遇与交谈。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扩大通道、走廊空间,或是扩大楼梯的尺度来丰富其休憩功能。
3阅览空间界面环境
图书馆建筑作为信息传播的枢纽,在信息技术介入建筑时首当其冲地被推向物质空间和虚拟空间交融的前端。数字化建筑师们将数字技术与传统的物质空间相结合,如人们可以直接以触控、手势甚至身体的某一部位,与弥漫在空间中的数字信息产生自然的互动,同时运用3D影像呈现技术,通过多媒体、触控桌面、网路墙、智能地板等,重塑人们的视觉、听觉以及与空间接触的经验。此外,建筑中的界面如墙体、地板、天花也能与数字媒体相结合形成“互动式媒体界面”,拓展了传统空间界面的属性,界面成为了呈现信息并与人互动的空间媒介。
3.1“地板”感应界面
地板作为建筑空间第一向度的平面,使用者在空间中的一切活动都在地板上发生。在图书馆中,地板可作为感测人们脚步及重量的界面。将感测器埋设于地板下方,能准确感测到空间中的人数与位置,还能利用感测器推断出使用者前行的方向。由于地板受限于使用者的阅读方式,不宜作为信息显示的平台,而适合作为信息的暗示与引导。除了信息的显示,地板还能通过嵌入不同的感测器来与人进行不同内容的互动。
3.2“墙面”媒体界面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墙面不仅可作为空间的分隔,还可以作为现实增强技术绝佳的显示界面,使用者可以聚集于墙面前进行讨论演讲,甚至教学。若利用墙面安装相关感测器,可让使用者直接于墙面上进行信息的阅读与操作,并通过动态捕捉,让使用者能够通过动作对墙面上的投影信息进行操作。
3.3“天花”渲染界面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中,由于天花是使用者视线较不可及的位置,大部分可作为投影设备、感测设备、摄影监控设备等装置的置放位置。天花还可通过现实增强技术运用多媒体影像与光线变化等效果创造出动态媒介属性。结语图书馆建筑经历了信息技术的洗礼而产生巨变,在信息技术介入时,首当其冲地被推向物质空间和虚拟空间交融的前沿。
数字信息资源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己成为当今图书馆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随着虚拟现实等数字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图书馆建筑将产生更大变革,未来的图书馆设计必定朝着更为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人们使用需求的扩展,将给未来的图书馆设计带来无尽可能。
参考文献
[1]王同聚.虚拟和增强现实(VR/A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J].数字教育,2017(1):1-10.
[2]蔡苏,张晗.VR/AR教育应用案例及发展趋势[J].数字教育,2017(3):1-10.
[3]曾宇城.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延展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4]HokyunLim,SangtaeKim.ChangesinSpatialOrganizationinFrenchPublicLibraries[J].JournalofAsianArchitectureandBuildingEngineering,2009(11).
图书馆方向期刊推荐:《国家图书馆学刊》(原《北京图书馆馆刊》)是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面向国内外正式发行的国家一级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以图书馆学本体研究为主,关注国内外图书馆领域的动态,贴近工作实践和事业发展的前沿,突出理论和实践中重点和热点问题的研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44253.html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