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01 09:55:10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并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方法的掌握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并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方法的掌握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现状出发,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究:
1.设计情境,营造氛围
生物与社会生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并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物学科加强了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联系,这就决定了生物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概念和定理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建相应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构建丰富有趣的情境。比如: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广袤的宇宙、绚烂的银河、蔚蓝的地球,并且,创建了情境:地球上最初并没有生命,人类经历了漫长进化的过程,其他生物也经历了此过程,那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样的情境,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笔者根据情境设置了疑问: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地球上的生命为什么这么繁盛?其他星球上会不会也有生命出现?笔者通过情境的创建和疑问的设置,营造了探究的氛围。学生在此氛围中,热情高涨,学习效率和效果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2.挖掘潜能,自主探究
要想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教师就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学生经过自主分析、思考解决相应的问题之后,就能够掌握相应的方法。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物素养就会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比如:在《生物的变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引导学生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使学生掌握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属于变异现象?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分析笔者提出的问题,就能够对本节课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且,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自身潜力被激发出来,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讨论了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学生在自主分析变异现象,合作讨论花生性状变异原因的过程中,就能够对生物变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学生在自主分析、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意识和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3.小组合作,全面提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能力得到了限制。因此,要想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就要注重小组合作活动的创建,让学生能够在集体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小组合作活动的创建,有利于学生合作技能的养成。比如:在《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并且,要求学生完成了以下几点任务:(1)举例说明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措施。(2)请列举出常见的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传染病。(3)查询相应的资料,分析艾滋病的病原体,寻找其传播途径,讨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学生在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有一定的提高和发展。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设计相应的情境,营造分析、思考和探究的氛围,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活动的创建,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实现以强带弱,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的生物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敢.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24):66-67.
[2]万树岩.议培养初中生的生物课探究能力[J].华夏教师,2018(36):13.
《如何在生物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作者:刘凌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46065.html
上一篇:法治意识素养与高中政治教学
下一篇:沥青路面养护管理问题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