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7 10:15:38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历程中,可以引以为鉴,做到优良文化的传承,明白在文化背后所产生的对朝代发展的意义。在中华发展的历史浩程中,每个朝代在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历程中,可以引以为鉴,做到优良文化的传承,明白在文化背后所产生的对朝代发展的意义。在中华发展的历史浩程中,每个朝代在历史长河行程中都留下了辉煌的足迹。而对于文化的遗留也从史鉴中可以知晓,放眼天下,睥睨众生,我们在历史长河的畅游中可以修其身、养其性、正其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显现得极为突出、耀眼。当下情形下,教育部门相应地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艺术类高职学院的教学工作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也做着万全的准备。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教育工作者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完善落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传承,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就从传统文化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的教学意义
世界各国、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传习至今。中华的传统文化汇集了各个朝代的文化,而在传统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影响了中华近千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各个派家所主倡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形态,而在这些思想背后的表现形式有(我们对文化学习的来源):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曲剧、国画、书法、对联等。在古代文化思想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对中华传统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数千年在历史的洗礼下沉淀下来的精华,是中华古代人智慧上的结晶,对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举足轻重。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第一,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民族凝聚力的理解;第三,发展都是相互约束、相互互补的,都有其相通之处。5000年历史所凝结的文化结晶,是古人数千年思想和行为的演变过程,以史为鉴,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及广度。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汇集之处,体现了该民族在当今社会到未来发展前景中的价值取向、发展过程中的思想面貌以及最为重要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华夏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完全断流的文明,中华文明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摸索前行的以生活实践为引向的过程中凝聚出来的一种传统文化的汇总,通过对中华民族生息的记录,为后世的华夏子孙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五千年的文明结晶在中华历史史谱上熠熠生辉,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独有标志。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朝代更迭的生活形式,以至于提取出了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及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因子。在对文化因子的学习、研究、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化因子的理解以及传承,我们意识到古人的智慧也可以用于现代社会的建立,中华的历史进程下凝聚出的优良品格用于现在也是可以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阐述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而这些优良的品格用于现在发展中的我们也是通用的,中华历史长河中的守时尊位的观念可以使我们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让守时的观念深入人心。“知常达变”更是我们对自身修养的重视程度,也是我们自身修养的一种体现,在文化的教育工作中,知常达变是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从而明是非、知对错。修身治国平天下这一观念更多的是对于领导人来说的,但是我们通过学习其中的修身之道也可以得到思想上的文化传承。而对于国家领导者习近平同志来说“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就是“修身”,无可厚非,习近平同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和运用达到了最高点。建功立业的观念,则更多的是用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有效背景下,发挥自己的优势之处为国家做出相应的贡献,是我们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好比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体现了国家对于当今的群众来说是最基本、最根本的依靠,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容身之所,所以对这些文化因子的学习,让我们在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的基础上,学习“知常达变”的文化,从而以一种“建功立业”不遗余力的心态为“治国”做出我们相应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所有的智慧上、行为上的结晶,而我们在这个统一了五千年的文化上进行思想上的畅游,正视中华五千年的“根”与“魂”,华夏之地就是我们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魂,他们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力臂点,我们在这方面必须做到“根”与“魂”的结合运用,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在当代人身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魔力。所以,在新时代,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修自身之身,养自身之德,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相结合,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与文明。
二、统统文化教学下面临的问题
1.文化断层的现象中华历史,世代相传,但是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在某些时段有过断层,所以在教学中对于断层的文化往往不能考究到历史的真相,从而出现空白的、不了的文化背景。就好比夏朝的历史文化记载基本在古史上得不到考究,只能通过文人笔下描绘进行探究。2.文化被曲解文化被曲解在发展史中屡见不鲜,以《三国演义》为例,作者站在汉代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弘扬汉邦制度为中心思想,事实上的三国在《三国志》上得到更为深层的认知。3.文化普及的难点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上述其实不是最为主要的,最为主要的是文化普及中遇到的人为因素,比如学生的兴趣不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其实对于这种情况可以理解,因为当今社会外界的诱惑太大,学生本来就不喜欢被约束,只会在意自己是不是爱好,是不是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好作为自己的思考侧重点,往往会排斥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古语曾言“趋利避害”也是阐述了这一道理。而当下最为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做到顺水推舟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1.教学设备的完善教学中,往往因为设备的问题会对教学质量、教学进度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学设备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相较于教学本身,我们只是有效地利用设备辅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工作质量。2.校企文化的重视高职学院的学习更多的是文化融入校企,在文化与校企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而当下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是在校企的核心思想为前提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普及教育和思想的推广。所以在校企文化的建立和重视程度上,高职院校应当给予极大的重视。3.推广力度的扩大在当下社会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于文化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容易偏离重心,一味地只重视学生相关专业的学习,而对于文化的忽略也是必然的,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上的启蒙往往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所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是至为重要的内容。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于高校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对于泱泱五千年中华历史,而我们可以通过几本书就能掌握其精髓,所以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要达到最基本的职能。结合当前教育形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民心,为修学生之身、养学生之德,从而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进程中,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起始点,以高职院校的教学为发枪令,在这没有终点的行程中充分地让学生认识到古人的智慧、理解古人的思想,从而对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做出审视,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得自身的涵养、自身的眼界不仅局限在校园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极其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有着积极、不可忽略的意义。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积淀、思想汇集、理论结晶都是中华历代的社会实践产物,而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相关学院不仅引以强烈的重视,也相应地采取了措施,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守时尊位”“知常达变”“建功立业”的重要意思,从而领略到中华不屈的意志、中华不弯的脊骨、中华的“精”与“魂”。而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使得学生明白国家建设是我们的立身安命之所,从而通过自身的力量去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为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做出良好的先导。
参考文献:
[1]侯雪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报,2019
[2]李彦湄.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与路径探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
[3]张梦.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河北农机,2019
[4]罗梦霞.高职院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体系的构建[J].戏剧之家,2019
《艺术类院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践》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作者:于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46174.html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创新
下一篇:新时期国企员工培训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