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提高中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的效率的对策

时间:2015-12-20 14:23:01 所属分类:学前教育 浏览量:

科学区活动,即一种幼儿个别化的、对周围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是提供与科学内容相关的材料,给幼儿一个自我观察、自主探究、自我学习及和同伴进行合作游戏的活动形式。 中班的幼儿正处于一个对外界事物、 现象都十分好奇的阶段,

  科学区活动,即一种幼儿个别化的、对周围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是提供与科学内容相关的材料,给幼儿一个自我观察、自主探究、自我学习及和同伴进行合作游戏的活动形式。 中班的幼儿正处于一个对外界事物、 现象都十分好奇的阶段, 科学区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知识, 也是幼儿个性化教学的最佳方式。 有效的设置科学区环境、加强教师指导能更好地提高中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的效率。

  一、优化环境,营造探索空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通过科学区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能有效地体现环境育人的作用。 使幼儿在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活动环境里,与材料积极互动,自由发展。

  (一)区角设置,自由开放

  班级科学区主要包括“自然角”和“探索区”。 班级里的 “自然角” 里有盛开的蝴蝶兰、翠绿的文竹、游动的小金鱼,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型自然界, 在这里不仅可以种植植物、尝试种子发芽的实验,还可以饲养小动物,如小蝌蚪、蚕宝宝等,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与记录中,初步萌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探索区 ”里 ,幼儿通过放大镜 、 天平秤 、传声筒等来了解自然、认识世界。 各类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活动给了幼儿自由探索,探寻科学奥秘的机会,幼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里,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操作、自我探索、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也可以在这里选择同伴共同活动, 体验与同伴合作的过程, 通过“玩中学 、问中学 、想中学 、做中学 ”,培养科幼儿探索态度和创新能力。

  (二)内容选择,贴近生活

  科学区的游戏主题内容安排要有一定的计划性,结合教学计划,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生活经验有意识地选择科学探索的内容。 但是,活动区内容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教师应根据幼儿实际操作情况、 需要与兴趣的转移等,进行及时地调整。

  如玩“娃娃家”时,幼儿都喜欢摆弄厨具,我灵机一动,何不扩大娃娃家的“厨房”,使厨房更现代化,更具有可操作性,于是在我们的提议下,幼儿从家里带来许多“锅碗瓢盆”,并加入不少“厨房小工具”,这些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小工具,如削皮器、压纹器、简易榨汁机等。 幼儿在做饭炒菜的同时,认识了各种厨房工具的本领, 并能积极探索使用各种小工具,初步了解其中的科学小原理。

  (三)材料投放,关注兴趣

  科学活动区中提供的材料, 可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提供有趣多功能的游戏材料,能使幼儿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给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

  如“镜子变魔术”游戏,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块平面镜、一张画有圆形的纸,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可以变出两个圆形? 幼儿用镜子一照,镜子里外各一个。 教师再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可以变出三个圆形? 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探究,激发孩子们不断尝试。 继而再提供“半个物体”的图形卡,怎样巧妙利用镜子变出完整的一个物体。 看似平淡的小魔术,却在不经意中紧紧抓住幼儿探究的欲望, 涌动着兴趣的激流。

  二、恰当指导,激发深层探索

  在科学区活动中, 教师从集体活动的引领者转变成区角活动的支持者和推动者,更多使用的是“支持性指导”。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 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发展层次的孩子, 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从而促进每一个幼儿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一)巧用图示,自主操作

  科学区所采用的图示法, 是使用图示的方式呈现科学小实验或科技小制作的步骤图。 教师绘画的图示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有利于引起幼儿的注意,图示配上数字,体现顺序性,便于幼儿领会并使科学操作有条理性。

  图示法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教育目标,帮助幼儿积累自主学习的经验。

  如科学探索活动“爆米花跳高”,几颗小小的爆米花如何跳高, 这个奇怪的景象怎么让幼儿相信,又怎么去操作。 光靠教师说是不行的,所以通过图标的作用,将三个步骤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 第一步在桌上放一张白纸,然后在纸上放几颗爆米花,第二步撕下一张保鲜膜,攥成拳头大小的一个团,并在白纸上迅速摩擦 10-15 次, 第三步是立刻把保鲜膜移到爆米花上方,这时爆米花会跳起来,粘到保鲜膜上。 让幼儿十分清楚地看到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尝试,通过观察图示,自主操作,亲身体验,充分了解整个过程,最后也揭开了爆米花跳舞的秘密。

  (二)耐心等待,适时介入

  在活动中当幼儿出现困难时, 不少教师常常急于介入活动, 这样容易使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因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教师应学会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或是遇到操作瓶颈无法跨越时,教师的干预才是适时的。

  如幼儿在家都种了小豆子, 幼儿天天去看它们、关心它们,并进行观察与记录。 一开始,幼儿的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下来。 这时,通过集体的交流能梳理幼儿的经验,激发新的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因此,一周后, 我们进行了集体谈话活动 “豆豆的变化”, 可以请幼儿直接描述豆豆现在的样子,也可以说说自己看到过的印象最深的现象,如:小豆豆脱皮的样子;大小颜色的变化;因照顾不周豆豆干掉或烂掉的; 有一些味道等等。 可以引导幼儿用观察记录图或照片来说明, 让幼儿在慢慢的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梳理出种子发芽生长的规律,以及种植的常识。

  (三)搭建平台,有效促进

  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观察的同时,也可成为探索活动的共同参与者。 当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受阻时, 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在幼儿把 “球 ”抛向自己的时候 ,通过为幼儿搭建一个平台,巧妙地把“球”抛还给幼儿。 在接抛的过程中起到指导的目的,从而提高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如探索活动“潜水员”,幼儿根据科技小制作的步骤图, 使用剪刀等工具一步步制作出纸质的“潜水员”。 如何使潜水员正好漂浮在水盆里呢? 潜水员的靴子明明是按照图示用轻粘土做的,怎么潜水员就沉到水底了? 幼儿在反复尝试均失败后,来寻求我的帮助,我提示:“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靴子是重了还是轻了? 潜水员放入装满水的瓶子里,有什么办法让他快乐的潜水,一会儿上浮,一会儿下沉呢? ”教师放弃了示范与讲解,用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引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 问题或提示如同一个脚手架,使他们努力向上跨了一步,教师再顺利把孩子的“球”抛了回去,引导孩子不断尝试与创新。 教师对幼儿学习时间、空间的退让上,包含了对幼儿自学能力的引导和鼓励。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 ”科学区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积极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使科学区活动真正“活起来”,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qjy/1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