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收集整理祖辈对孙辈教育的认知及隔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时间:2015-12-20 14:26:26 所属分类:学前教育 浏览量:

一、问题的提出 隔代教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家庭教养方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分别达71.95%和73.4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幼儿园或是小学门口接送小

  一、问题的提出

  隔代教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家庭教养方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分别达71.95%和73.4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幼儿园或是小学门口接送小孩上下学的大多数是爷爷奶奶。虽然隔代教育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国内有关隔代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实证研究不多;另外一个是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隔代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有关隔代教育对祖辈父母的影响却鲜有关注。鉴于此,笔者尝试采用社会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祖辈父母的隔代教育观进行实地调研并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理论探讨。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的获取

  (一)研究方法

  鉴于隔代教育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养育方式,更是一种生命活动,所以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访谈为主要方法,通过对正在带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来收集资料从而了解隔代父母的隔代教育观。

  (二)研究对象

  为了更方便的收集资料,笔者主要在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校园内采取偶遇与目的性取样相结合的方式来选取调查对象。

  (三)资料的收集

  依据事先拟定的研究目的,在实施访谈前我们设计了七个基本的访谈问题:1.您带孩子多久了?2.您现在是否和孩子的父母住在一起?3.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般都会做些什么,有没有一些事情禁止孩子做?4.您和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分歧吗,您是如何处理的?5.您觉得孩子是您带好,还是孩子父母带好?6.带孩子给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7.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您会选择带孩子吗?

  (四)记录方式与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研究的访谈对象选取的是正在带孩子的老年人,访谈的地点在三所高校的校园里,操作过程为研究者上前与所遇对象说明研究意图,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方进行访谈。由于受访者为正在带孩子的老人,在访谈时会有一个同学帮老人照看孙辈。因为校园环境相对安静,比较适合录音,故本次访谈的全部采用录音记录,然后再由研究者转录整理成文字信息。受访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见下页)所示。

  三、有关隔代教育的讨论与分析

  (一)隔代教育的基本类型

  “任佳按照祖辈和父辈参与教养幼儿的程度将隔代教养划分为三种类型:‘寄养型’或‘留守型’隔代教育。这一类型的隔代教育是指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外出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看管。‘混养型’或‘混合型’隔代教育,是指三代同堂,孩子由祖辈、父辈共同照料。混住-寄养型隔代教育,形式上是三代同堂而住,但实际上父母几乎不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

  在此次接受访谈的十四位受访者中有十二个受访者的家庭属于“混养型”或“混合型”隔代教育,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两代父母同住但是祖辈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任务,父辈一般在下班后或者是节假日和孩子在一起。W1表示她是从儿媳一怀孕就从老家赶来照料的,“是的,一直住在一块,他妈妈一怀孕我就来了。”W2的回答基本上代表了工薪族的家庭情况,“一起住,爸爸妈妈上班,我来带孩子。”

  在所有受访者中只有两位受访者的家庭属于“寄养型”或“留守型”隔代教育,M5比较有代表性。

  M5不但没有和儿子一起住,而且在孙辈的教育上也把关很严。“不住、不住。他们来(带孩子出去玩),晚上必须要回来,到哪里去玩也要经过我同意,我不允许他们带到游戏场所。”接着M5还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和孙子相处的情况和教育孩子的一些做法,他讲到:“从小呢,婆婆给他做饭,料理生活;我就陪他玩、陪他学习。我们呢,也会注意克服第三代特别宠孩子的缺点。”

  (二)关于隔代教育内容的分析

  在隔代教育的内容上,除了基本的身体养护之外祖辈父母还会有意识的给孩子一些启蒙教育。比如M1会“带他搞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事吧,到动物园、买玩具,主要是到动物园里玩,有时候会讲讲故事”.

  W4则会带孙女“散散步、玩玩游戏、讲讲故事、读读唐诗啊什么的”.笔者发现,部分受访者(W2、M2、M4、M5)在介绍孩子的学习时反复地提到了巧虎书、小电脑等一些富有时代特点的词,说明电子图书、电子游戏已经在当下的幼儿生活中相当的普遍。

  M4如是说:“小孩子他自己通过那个巧虎的学习,认得字很多,没上学但是报纸已经基本上能读了。”

  在哪些事情会禁止孩子做这个问题上,受访者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有危险的事情不让他做”.M1说道:“对他人生有伤害、有危险的事情不让他做。”W2的回答则更具体,“拿剪刀啊、水瓶啊、刀啊,这些危险的事就不能让她去做。”第二,“不礼貌、不卫生”的事情不让他做。M3在我们的访谈现场还当场示范,他一边将地上的糖果皮扔进垃圾箱一边说:“她拣脏东西那些你肯定就不要让她拣,最怕的是她生病,所以说我们都不要她拣这些脏东西。”W8则认为应该从小教育讲礼貌,“不让她说脏话、没有礼貌的话,要从小教育讲礼貌、懂礼貌。”第三,玩电脑要节制。在这个问题上受访者的回答比较一致,W7表示会“给他一定的时间玩,也给他一定的时间休息,打的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M4则讲到了自己孙子因为玩电脑而讨打的经历,“他就是拼命的玩电脑、玩游戏,眼睛看坏了才到医院看。我孙子经常因为这个讨打。”

  (三)隔代教育之“隔”

  在关于隔代教育的文献检索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者都对隔代教育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李晴霞(2001)认为“尽管隔代教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利弊相比,弊病不少”.因此,本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隔代教育之“隔”上,即两代家长对在教育孩子上所持的不同意见,通过了解祖辈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分歧来影射隔代教育之“隔”.

  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受访者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1.听孩子父母的

  持此类观点的受访者占了一半(W1、M4、W4、W5、M6、W7、W8),他们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年轻父母基本没有什么分歧,当遇到问题时大都听年轻父母的。W4如是说:“意见不一致啊,一般我们都随他们的意见,不会有什么冲突。吃饭嘛,我们共同的特点就喜欢她多吃点;穿衣服嘛,基本上的要求也差不多。”

  2.尽量保持一致

  W3和M3都认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争取和年轻父母保持一致,这类受访者认为如果在教育孩子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教育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M3说到:“她爸爸妈妈要是教育他,当爷爷的你不能护着她,护着她容易使她养成不好的习惯。以后妈妈教育她或者是爸爸教育她,她就不听。”

  3.有分歧但尽量隐忍

  受访者W2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年轻父母就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老人会尽量地忍让,如果爸爸妈妈做的实在过分自己就要说几句。W6的做法是年轻父母在场时就听他们的,等他们走开后再自己做主,“有分歧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不能吵起来了。孩子是你们家的,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暂时听你们的;你们不在家的时候由我做主,对吧。”

  4.有分歧、有当面冲突

  受访者M5退休前是一名国企管理者,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当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孩子的父母有分歧的时候则会据理力争、毫不退让。老人激动地讲述了这场“战争”.“他爸爸说要带他出去玩,我有时候不允许。他爸爸有的时候杠起来说:就是要去。我说:他最近几天不舒服,你到的地方去对孩子的教育没好处的。小孩也说不去。他爸爸说:不去我打你。我说:你试试看。我把桌子一拍,说:你试试看,你碰他一下试试看。你还造反了呢!”听完M5的讲述笔者也难免心有余悸,这种当着孩子面的冲突不管谁输谁赢受伤的总是孩子。

  (四)带孩子给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带孩子很开心,再累也不嫌累

  持这种观点的受访者有四位,他们都认为带孩子比较开心。其中W1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带好,小孩子也长大就好,累也不嫌累,再累也不嫌累。”受访者W8也反复强调“带孩子是一种娱乐”.至于“累嘛,喊声奶奶就不累了。”

  2.带孩子累,累得要命

  W5不仅要照顾好一家五口的生活还要带孩子,所以觉得很累。“累,太累了。除了带孩子还要做家务,孩子的爷爷身体不好,她爸爸妈妈也不做事,家务都是我一个人做,觉得很累。”M6认为带孩子“还是比较累的,应该由他父母管。”W3则认为带孩子“累,带孩子累,累的要命”.她还说:“我情愿去上班,不愿意呆在家里带孩子。”W3接着说,“上班的话下班之后轻轻松松的就回来了,带孩子一带就是带24小时。”

  3.自己的孙辈,有责任带好

  这类观点的持有者认为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亲孙辈,克服困难也得把孩子带好。W2说:“那是自己的孙女啊,肯定有多少力量就出多少力。”M3多少有些无奈,“就是想着是自己的孙子,这个必然是要带好的。”M5则认为只要“孩子有进步了,哪怕进步了一点点也会感到很高兴”.他觉得带孩子“也有累的时候,但是有一种责任感促使自己战胜这种疲劳”.

  (五)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您会选择带孩子吗

  1.孩子肯定要带大,不带怎么办呀

  赞成这个观点的受访者比较多,他们大都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就必须要带好,没有选择的余地。W1认为“自由选还得带孩子哈,孩子肯定要带大,不带怎么办呀,妈妈爸爸也要求要带大。”M3此时的情绪有些激动,他急切地说:“哎呦,是我儿子喊着来,你还不是必须要来啊,你不能说不来噻。不来,这个父子之间就伤感情。毕竟是自己的孙子,你又不是来当保姆。带孙子是应尽的责任,你必须要带好。”

  2.带出感情来了,离不开了

  M5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工作,所以他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带孙子到现在已经7年了。他本人已经和孩子建立了很深的感情,离不开了。如M5所述:“带出感情来了,离不开了。”受访者W3认为面对年龄这么小的亲孙子,自己难以割舍。“不带?他们叫我回家,我哪能放得下?亲生的,这么小的一个小孩,我哪能放的下?”

  3.我情愿不带

  受访者W4直截了当的说:“哟,我当然情愿不带咯。为什么呢,因为小孩丢给她妈妈好哎,我多累啊,我们吃不消哎,吃不消了。”M6也认为自己辛苦了一辈子了,想退休后好好休息一下。“不带,带小孩累啊,操心唉,对吧?我们也退休了,也苦了一辈子了。现在也想休息一下,带小孩的话就没有时间休息了。”

  四、关于隔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祖辈父母是幼儿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在个体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个人自我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源泉。研究表明在不同重要他人的影响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和社会化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路径和结果。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论述自我发展的时候提出了“一般他人”(thegeneralizedother)的概念,他把“一般他人”定义为“使个体获得其自我统一体的有组织的共同体或者社会群体”.而“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W.)在米德(Mead,G.H.)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我国学者吴康宁认为,“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吴康宁把重要他人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其中“互动性重要他人”即是学生在日常交往中所认同的重要他人。在幼儿的日常交往中最有可能成为其重要他人的就是家长、教师及同辈伙伴。

  对于隔代教育家庭中的幼儿来说,与其在日常生活中交往最密切的无疑就是隔代老人,也即是说祖辈父母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互动性重要他人”.此次访谈的结论也验证了这一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12小时,而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也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在幼儿的社会化方面,祖辈父母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形而强大的,孩子对祖辈父母往往也会形成一种亲密的依恋关系。受访者W2认为自己比年轻父母更了解孩子的生活所需,而且照料得更周到。他说到:“孙子也不要他爸爸妈妈带,爸爸妈妈要让他一块睡觉,他不愿意跟爸爸妈妈睡觉。生下来的时候跟我睡觉一直到现在。孙子从来不到他爸爸妈妈房间里去,也不要他爸爸妈妈(带)。”

  (二)建构“全纳”与“共生”的教育环境

  “共生”一词源于生物学,德国着名的真菌学家DeBary在1879年首次明确指出“共生是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其实指“一定区域内生命体之间为求生存而相互依赖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共生的理念逐步引起了社会学家、生态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关于共生的概念和方法也被逐步地移植到了社会科学领域。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把“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作为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

  笔者认为,对于学前期的幼儿来说“共生”更多的是指共同生活,即是幼儿生活和教育中的所有参与者都应当被纳入其中。这种共生不单单指的是物理空间的共同“卷入”,而且还是精神层面的共同经历,正如受访者M1所说:“应该还是要融合起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要带。因为老人和年轻人之间本身有代沟,各有所长。应该给小小孩融入各个层次各个时代的思想。因为时代也在发展,老年人的有些思想观念跟不上中年人,而中年人的思想观念以后也不一定能适合未来的年轻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qjy/12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