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时间:2015-12-20 15:21:31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酝酿准备阶段已经完成,这一阶段自第三次“全教会”和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关于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结合本人教学与研究的经验,这里主要谈及自己对以下方面的几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酝酿准备阶段已经完成,这一阶段自第三次“全教会”和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关于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结合本人教学与研究的经验,这里主要谈及自己对以下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编写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实验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或选取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现象和问题,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打破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
2.教材的编写具有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其呈现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操作、猜测、资料收集、推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理解有关内容,并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判断其合理性,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场合,进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征、认识水平、能力倾向及其他条件,使其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4.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采取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知识背景、心理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采取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原则,对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编排,既注意了其间的承继关系,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并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目标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学段内螺旋上升和跨学段螺旋上升两种方式。
5.教材注重介绍一些辅助材料,如数学家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背景材料、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丰富他们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只有实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实现。“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推理、类比、猜测、交流、反思、解释、应用与拓展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地提供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重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数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突出表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上。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评价
我国的课程评价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等。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自信心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又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采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2.推迟判断,淡化甄别,激发动力。学段目标是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对此,教师可采取推迟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结果不满意,学校应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并以第二次考试的结果给以评价。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评价主体互动化,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结合起来,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协商、理解和让步,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要多样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实施要日常化、通俗化。
4.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因此评价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的形式,使用鼓励性语言,客观、较为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而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合作”、“对话”、“交往”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认知、情感和过程的统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5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