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关于小学教师提升课程意识的冷思考

时间:2015-12-20 15:23:14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教学方式选择以及对课程的整体把握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引领者,因此小学教师自主具备课程意识,对于丰富课程资源、促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教学方式选择以及对课程的整体把握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引领者,因此小学教师自主具备课程意识,对于丰富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据调查发现,很多小学教师本身并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意识到底是什么,小学教师生成或提升课程意识的真正必要性是什么,因此,本文旨在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提升课程意识的相关问题进行某些探讨,以期人们对于课程意识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界定
  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指小学教师对课程及课程改革的敏感性与自觉性程度。具体来讲,就是小学教师对课程价值的认识以及在这一价值认识下如何实施课程的基本理念。
  从理论上来说,课程意识涵盖三个要素:①教育信念与热情;②教育知识与经验;③教育眼光与智慧。实际上,每个小学教师对课程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其支配,这可以视为课程意识,但问题是这些观念是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科学明确的课程意识呢?是否与当前时代发展的教育要求相一致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课程意识是否是小学教师们自觉生成的呢?对课程意识的三个要素展开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到底什么是课程意识了——小学教师们只有具备教育信念与热情,才会拥有创造性的实施与落实课程改革的工作表现。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又从何着手把国家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落到实处?如果一个教师不善于想象,不具备创造性思维,不善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那他也不可能产生探索的需要。因此,教育眼光与智慧,是教师课程意识的核心。教师的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教师角色乃至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
  从现实角度出发,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表现在不仅仅是明确“怎么教”,还要反思“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具有课程意识的小学教师总是以自己对新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内容、教学、评价、情感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学,改造着预设的课程。如具有课程意识的小学教师不仅要会自制教学计划、自选教学内容、自备实施方案,还要会利用现有条件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创编教材,并以某种独特的角色主动参与课程发展,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课程意识是小学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小学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的基本反应。因此,提升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无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还是对教师职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真实困境
  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小学教师们必然会面临诸多困惑与教学难题,一方面他们认同课程改革的理念,但另一方面又难以将这些新理念与教学实践更好地结合,这其实就是一个课程意识问题。例如,笔者在与青州市某小学数学教师谈到对课程意识的理解时,他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和提升课程意识确实是有意义的。比如说有的学校现在要求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应达到三千多,但实际上国家规定也就七百左右,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种种方法,确实能让学生达到这个要求,但从课程角度来说,我们就要思考这样做有必要吗?它的价值在哪里?它会给学生带来哪些结果?……我想这就是课程意识。现在国家在课程上逐渐放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经常性地反思自己教学活动的意义和目的,这些都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可见,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意识,在新课改背景下自己原有的教学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所反思,对教育的价值也展开了一定思索。
  在实际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或提升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还非常薄弱,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对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的概念很模糊,易混淆。由于历史原因,小学教师的教学意识较强,但对课程的认识很肤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囿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总是过分关注如何传授现成知识的教学技术,即教学意识的泛化,致力于“怎样教现成知识”的问题,而较少考虑“如何选择更有效教学”和“为什么选择这些知识”等问题,而恰恰这些问题才是课程意识生成的核心。
  第二,很多小学教师在谈到新课程时,更多的是在谈新教材,很少提及课程标准,他们的困惑主要源于对待教材的态度与处理教材的方式上,例如很多小学教师都陷入了教材如何“教”与“用”的两难境地。而对于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课程目标,大多数教师也只停留在机械、表面的认识上。此外,除了新教材,教师谈论最多的还有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变。
  第三,学科专家与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断层。从学科专家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是“很多小学教师将课程改革片面理解为这是专家、行政部门等制定的理想课程,自己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因而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即使出现了矛盾与困惑,也只是寻求教学方法上的突破,而较少考虑内容的实质价值,甚至有的教师只看到各种课程文本与教材,只体会到工作负担加重了,却看不到专业发展的前景。然而事实上,新课程改革突出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师要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参与者’”。
  通过分析教师课程意识的发展现状,我们能够清楚看到小学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的现实境况与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趋势存在某些矛盾,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探寻能够提升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提升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
  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在具体教育实践工作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此要培养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必须结合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特殊性。总体来说,不仅要有学校管理层面的大氛围,还要有教师个体的主观努力,而后者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因此,笔者就从教师个体角度来探讨提升途径,概括为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个人教育理论素养
  广泛阅读有关课程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论著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注意阅读时要考虑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订阅一些适合于个人需要的书籍,切实做到理论水平的提升,这样有利于小学教师将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的概念清晰化,有利于形成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另外小学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参与校本项目,把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三者融为一体,通过培训更透彻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校本教研与科研,培养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从理论高度上透视课程,有利于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
  2.通力合作,加强交流与学习
  一方面与同行教师加强交流,例如集体备课、课前说课、教学“临床”诊断等,及时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纠正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能提升教师的课程评价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引导,积极主动联系某些课程研究专家或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进行实验合作,如通过课题带动、专题报告、专题研究、教学论坛等途径以获得直接的指导,帮助小学教师习得相关的课程研究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课程意识。此外,增加小学教师与学科专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的机会,对一线小学教师来说,通过与专家对话合作有助于他们正确面对与合理使用教材,并对课程与课程改革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而学科专家也能够及时了解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困境,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获得巨大动力。
  3.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已有的行为与新理论、新经验间的差距,反思理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收获的差距,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之更合理的过程。教师通过这种自我建构教育理念的过程,逐步转变与提升其课程意识。例如,一位小学二年级教师以“如何选择有效课程内容”为题的教学反思:“在数学教材中,有关于如何认识钱币的一个章节,教学目标要求教会孩子辨别钱币上数值及其所能体现的价值功能。这个目标看起来非常合理,但是真的很难让孩子们理解,大多数二年级孩子都已认识钱币,也能辨别钱币上的数值,但是钱币的功能就太抽象了,你说5元钱的功能是什么?能用来做什么?对于不同需求的人来说5元钱所体现的价值和功能实在太不同了。我实在没办法了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和爸爸妈妈去超市,看看5元钱都能用来做什么?这实际上只能让学生了解5元钱的购买力,但购买力与价值并不是一回事啊!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认识钟表学会看时间;对斤、两、千克、克等数量概念的认识等等,都是比较难把握的。”可以说,教师反思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课程意识提升的微过程,只有日益积累对于课程的困惑与反思,才能逐渐生成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意识。
  对于学校课程而言,小学教师有了明确的课程意识是非常有价值的。首先有助于教师确定“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么教”;其次有助于教师确立新的课程理念,扩大课程的视野;再次有助于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后有助于教师树立大局观、整体意识, 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从而高质量的实现教育目的。显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升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落实课程体制改革,进行创新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