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

时间:2015-12-20 15:23:45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好的课堂提问能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有利于课堂反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好的课堂提问能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有利于课堂反馈、教学调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谈几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教学艺术
  
  一、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缺失
  近期笔者有幸随区考核组,对全区近243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业务考核,分批听取了部分教师的汇报课,感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课堂提问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缺乏互动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问的欲望,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然而在课堂提问中“以师为中心”的现象继续存在,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提问、分析、讲解,大量地占去了学生思考、表达、作业、互动的时间。也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跳出教案的束缚,当学生答题遇阻或非自己期望的答案时,硬把学生拉到自己备好的教案里。为了急于获得结论,往往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和近似的答案不加理睬,或假装没听到,大量地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直至问到与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相吻合的答案,在转问无果时,干脆师代生答。这样势必造成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学习别人如何回答教师提出,一味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回答问题。课堂上若缺少的互动,我们的教学也势必会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精彩、难得的教学契机。
  2.提问缺乏科学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多囿于教材,没有通盘考虑教学内容有资料显示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能同时考虑学情与教材的问题并不多,这说明在目前状态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处于“教教材”的水平而难以达到“用教材教”的境界,教师设计问题时较注重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动机、需要、体验和获得。问题设计时计划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考虑不够;在操作时往往只注重对教材的分析,而忽视学生学情的分析。
  例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很“大气”,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的生成空间,但是由于问题没有明显的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尤其在低年级小朋友想象丰富,童言无忌,把数学课弄得像看图说话课,小朋友兴高采烈,回答的问题却离题万里,这时老师却不能掌控课堂发展趋势,只有草草收场,课堂陷入尴尬境地。
  3.提问缺乏启发性。
  个别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而对学生知识理解掌握的过程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放弃对过程的探究,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结论设计问题,忽视对学习过程的提问与反馈,使所提问题失去思考价值。
  例如,证明定理:“在等圆(或同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心距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则其余三组量也相等。”按下列步骤提问:你能说出它的逆命题是否正确?你能证明吗?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暗示了结论,证明纯属机械操作。
  如果换种方式,在提问时注重启发,而不是暗示,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设计:“你能否在等圆(或同圆)中截取两条相等的弧?”再提示“你共学了哪些与圆有关的线段或角?能否由它们画出?”事实证明,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①用圆规直接截取相等弦的方法;②用画相等圆心角的方法;③用画相等弦心距的方法。再问:“你怎么知道你画的方法是正确的呢?”由于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实践了结论,因而有明确的目的性,想急于探求原因。这样的提问恰到好处地反映了知识的由来,因而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
  4.提问缺乏层次性。
  有的教师课前对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课堂提问随意性强,问题深浅变化不明显,缺乏层次性。所提问题无“认知冲突”,无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可以随口回答,这种提问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常见的语句有“是谁”、“是什么”、“哪里”、“对不对”、“是不是”等等。
  二、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几点思考
  1.改变课堂提问的方式。
  (1)增强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好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理解概念、获取新知、或是巩固旧知识等等,为此,每个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所提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定向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潜在意识。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能一问中的,抓住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能有效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及时交流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进程。
  (2)增强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疑点及主要内容等设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使课堂提问由浅入深,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如在复习归类复习直线、线段、射线时,抓注学生易混概念,可设计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①直线比射线长吗?由于直线是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射线是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所以有的同学就错误地认为直线比射线长。实际上,由于它们是无限延长的,无法度量,所以就无法比较长短了。
  ②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角的度数越大吗?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决定的,叉开的程度越大,角的度数越大,叉开的程度越小,角的度数越小,与角的两边画的长短无关。
  ③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是垂线吗?“垂线”是一个不能独立存在的数学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不能孤立他说哪条直线是垂线。
  ④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看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不是在同一平面内,即使两条直线不相交,也不是平行线,正确的说法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⑤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就是两之间的距离吗?线段属于“形”距离属于“量”,这种说法错在把形和量等同起来了。正确的概念是: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⑥平角是一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吗?根据角的定义,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只不过是平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不能说“平角是一条直线”;“而周角是两条边重合成一条射线,不能说周角是一条射线”。
  (3)增强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强度是不同的,教师应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提问。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应多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参与讨论问题的意识;当学生思维处在高度活跃时,应多提些说明性和评价性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不同时间不同形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同一提问内容学习前的提问与学习后的提问,学生思维与记忆的范围也会有大小之别。为此,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一定要灵活多样,要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要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要多设预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在该例中教师巧妙地将问题“推让”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辩的形式进行“自解”, 最终完成了知识的重组与共享。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对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适时地“难得糊涂”一回,让教学陡增几份精彩。
  2.课堂提问要给学生“想”的时间。
  据专家研究,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三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学生可以回答较多内容;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的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能够减少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学生可以列举更多的论据;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能够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能够增强相互之间的影响。
  课堂提问学生有了“想”的时间,就会有“想”的因素积极参与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但连珠炮式的提问,以及所提的那些学生不动脑筋就可以脱口而出的问题,不可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老师简单的提问、学生肤浅的答问,你来我往充斥课堂,“想”就被挤掉了。老师的提问必须以学生的思为出发点和归宿,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应设计在让学生“要摸到,跳一跳”的水平线上。既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又要顾及经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这样就把“想”这一因素作为提问的设计的核心问题来看待了。只有在课堂上再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想”就可望落实到位。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理解算理,可提出下列问题:①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②小数加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这样的问题,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旧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采用小组交流,较好地给予了学生“想”的时间和“说”的机会。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想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语)课堂尤其要变成为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科夫语)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提问后很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想”。
  3.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问在恰当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才能体现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1)抓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2)抓疑难点提问。问在学生研究目标不明确、思维受阻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抓发散点提问。“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保罗•哈尔莫斯语)。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4)抓住空白点提问。所谓“空白”点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制造“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教学时如能抓住“空白”点,巧妙地设问就能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知的探索,把“空白”补充出来,加深理解。抓住“空白”点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的教师是先让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平行四边形,当然很难量,教师问: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变得好量呢?这段时间,学生带着问题,各自在操作,教室里很安静。几分钟后,同学们才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可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的“直角三角形”剪下拼到另一边去变成长方形就好量了;有的同学干脆提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不必再用面积单位去量,用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改为底,宽改为高),就能求出它的面积。学生在操作这一段“空白”里,既巩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能动地调节与新知不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最终获得新知。在这段“空白”里,学生充分地参与操作,原有知识得到巩固,新学知识得到理解,探索能力又得到培养。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科学、合理,有艺术性。我们只有认真分析自己问题设计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设计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孔企平编著《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刘显国《中小学教学艺术实用全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