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简论
时间:2015-12-20 15:41:51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德育;中小学德育;学生 论文摘要:中小学德育的错位,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和茫然。应该品质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应作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重视德育。孔子
论文关键词:德育;中小学德育;学生
论文摘要:中小学德育的错位,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和茫然。应该品质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应作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重视德育。孔子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梯,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学生必先致力于道德修养,然后才学知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可见,德育的地位显而易见。
德育的任务,简而言之就是“育德”,即培养和发展人的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及作用,对社会对历史起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或积极的推动,或消极的阻碍。德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人的本质中的积极因素体现并发挥出来,与才、学、识相结合而形成合力,推动其为人类、为社会和为历史的发展,贡献出其应有能量,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意义。德育的途径,以直接、渗透和结合三种手段为主,兼而各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特色方法。但无论何种途径,总是围绕“育德”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我国独特的德育方式是什么呢?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观点,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然后在这样的观点和理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最后才要求学生应具有哪些为人的品质、做人的道理。先教主义,后育做人,这是我国德育中无形的“指南针”。正如国家教委青少年品德教育丛书主编宗介华说的:“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一种可笑的颠倒:小学讲为共产主义奋斗,中学讲建设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教育,而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的评比。”这种德育的错位,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和茫然。其实,从个体成长发展来看,一个人的政治观点、党派意识、世界观人生观的出现大约在青年时期。而道德教育包含的讲究卫生、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诚实守信、敬老爱幼、文明礼貌等等属于公德的范围。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是从幼儿期就开始了,中小学阶段应该仍是重点。
学校德育中,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便是对榜样人物的“圣化”。榜华人物的人格和行为、信念和情操无疑是崇高的、也是伟大的。但是,榜样、模范人物也有不足及缺陷,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十全十美的人间“圣人”。在过去的学校德育中,我们对此是忽略或者说是回避了。这样做的最大的不良后果在于,一旦青少年学生发现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出现了问题,就会对整个人生乃至所有的榜样产生怀疑。
我们认为,几十年来,中国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失误;教育的最大的失误,在于德育的失误;德育的最大失误,在于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操作上的失误!
我们已步入德育的误区,该拿出勇气来直面它,拿出魄力来改正它,为我们的下一代负责,为未来的中国负责。按照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过程由浅入深、由低至高设计和实践符合育人方向的德育三步骤。
第一、应该品质教育
应该品质,包括正直、诚实、信用、谦虚、团结、友爱、自信、上进、无私、助人、尊老爱幼、勤劳勇敢、救死扶伤、匡扶正义等。它是做人基本特征,是人的一种义务的责任,具有共同性、一致性和人类性的特点。应该品质教育,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或延伸至幼儿园教育)。 第二、社会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和平、坚持真理、改正错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规范、利益规范、人际规范、各种原则等。它是国家公民的内在要求,是人的一种社会化品质,具有社会性、针对性和人为性的特点。
第三、信念信仰教育
信念信仰,这里主要是指共产主义。它是人的道德修养的“天地境界”(即最高境界),是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它具有排他性、稳定性和阶级性的特点。
信念信仰教育,是高中更是大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三种”教育明显的阶段性、层次性,很符合我国国情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现全国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这之后,必将要实行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教育国策,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类人才,提高中国国民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应该品质教育是教会学生们如何具有做人的品质的教育,这是最起码的。连起码的做人品质都没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好,而被老师提醒、要求、甚而帮助其入团、入党这是向纯洁的党、团组织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泼墨抹黑。共产主义是我们最高的奋斗目标,现行德育错误地用目标代替过程,为了这一目标,而忽视了应该品质和社会道德的教育环节,用共产主义理想代替一切,并用强制性方式要求孩子树立它,做为衡量品质的标准和行为的规范。更何况,一生“考试多少回”的我们以及那些孩子们,在“小考”、“中考”、“高考”和“学历考”等的指挥棒下,为了实现理想和达到不同的目的,已游疲于题海里,战伤于考阵中,使学校德育难以凸现。因而,许多人从小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强制性教育,长大走入社会后,诸多复杂的关系,丑陋现象,与课本上不同甚至相背的事实,反而对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极大的排斥心理,权贵利钱的思想隐性地陪伴了他们一生。现实中,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作为人应该做的事,马上会被新闻媒体、舆论说成是共产主义思想的亮光闪现,这是极不正常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救人水火,在社会主义国家有之,在资本主义国家有之,在封建社会亦有之,应该品质与主义无关,无需爆炒,不应大肆片面宣扬,不然适得其反。“我不具共产主义思想,见死何必救、见伤何必扶,见弱何必助,让想当英雄的人去做吧,反正我也不想成为英雄。”这些负面效应的积淀直接地、顽固地抵消着学校德育的实效。
悲哉,英雄之名;痛哉,德育之状。我们自食传统德育的酸涩之果,该想什么?该做些什么?笔者只想说:中国的道德亚待拯救,中国的德育必须改革,共产主义才会因教育而达到思想上的接受,直至最终成为绝对真实的、一生不变的信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5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