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探索与启示

时间:2015-12-20 15:52:55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要]江苏省深水县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实验历时十年,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回顾“讲学稿”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反思“讲学稿”教学改革的探索历程,可以看到,学校发展不是由外界直接赋予的,更多的是靠内在发展。基于学校的教学改革是实现学

[摘要]江苏省深水县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实验历时十年,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回顾“讲学稿”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反思“讲学稿”教学改革的探索历程,可以看到,学校发展不是由外界直接赋予的,更多的是靠内在发展。基于学校的教学改革是实现学棱内在发展的一条比较理想、也比较现实的路径。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枝发罹;东庐中学;“讲学稿”

  
  在全国众多农村学校中,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以下简称“东庐中学”)坚定办好农村教育信念,自觉进行学校层面“讲学稿”教学改革,想方设法扩大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十年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回顾“讲学稿”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反思“讲学稿”教学改革的探索历程,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实践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特别是对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扩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讲学稿”教学改革的背景
  
  十年前,东庐中学与所有薄弱的农村初中一样,师资水平弱,硬件设备差,危房多,教室少,加之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一度成为教育规划调整方案初步确定的待撤并学校。1999年8月,东庐中学新的领导班子成立。针对学校状况新任校长陈康金提出了“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口号,拉开了“讲学稿”教学改革的序幕,开始了依托于学校并为学校发展的教学改革尝试,积极探索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寻求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
  观念的更新和手段的调整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学生中考成绩迅速跻身于全县全市前列,基本实现了“无辍学,学校学区内学生100%进入学校:无外流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好学生外流到城区学校上学的状况;无快慢班,学校严格执行平行分班;无不开课程;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违规补课;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等“六无(不)”目标。凭借“讲学稿”教学改革的鲜明特色,东庐中学被评定为江苏省示范初中,并先后获得“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括动先进学校”“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优质品牌学校”“国家级教育改革特色学校”“首批全国德育工作重点示范基地校”等重要荣誉,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典型。
  
  二、“讲学稿”教学改革的探索历程
  
  “讲学稿”是东庐中学一个非常本土化的创造。是学校“以人为本、教学合一”改革的核心,它的成功是东庐中学陈康金校长及其团队在不断探索、试验、总结、反思、改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成的。
  
  (一)“集体备课制”和“师徒结对制”的实施
  集体备课是培训教师特别是培训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也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之一。东庐中学为了推行“集体备课制”,经历了从“倡导”集体备课到“规范”集体备课的过程,从“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到“三定一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有记录),再发展到“三定一有三统一”(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有记录、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周期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起来复杂甚至繁琐,但是务实、有效、能够操作、可以实现。它摒弃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形式主义,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实现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统一。
  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方面,年轻者为徒弟、年长者为师傅的“师徒结对制”是实践中人们比较看好的一种方式,但这种一对一的传统“师徒结对”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为改变这一状况。东庐中学从集体备课制度建设人手,将“一对一”“包办式”的“师徒结对”改变为“多师多徒”的“师徒结队”,注重集体考核,克服了原有方式的弊端。
  
  (二)自编“同步练习、单元测试卷”的教学尝试
  现实中,家长和学生都特别在意考试分数。东庐中学的教师和领导不仅要给学生想要的分数,更要给学生“不仅不缩水、反而会增值”的分数。十年前,东庐中学的教师教学以参考资料为依据、以标准答案为准绳,这样省却了教师和学生“爬山涉水”的思考过程,教师和学生能“轻松”地到达答案的彼岸,但其结果是师生负担越减越重。更为重要的是,省去思考过程的教学究竟还有什么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东庐中学于1998年开始全校教师进行自编“同步练习”和“单元测试卷”的尝试。正是这次尝试,让教师们丢掉了思想的包袱,确信自己不仅有编写资料的能力,而且编写的资料更有针对性,更符合东庐中学的学生实际。
  
  (三)运用“导学卡”提高学生预习效果的教学探索
  当我们把思考的重心立足于课堂教学时,并不意味着对课前与课后学生学习的忽视和放任。如果把“同步练习”和“单元测试卷”的教学尝试看成课后的巩固学习资料,那么,东庐中学“导学卡”的应用和探索旨在有效地落实课前学生预习,从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做好实实在在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搞好预习,东庐中学尝试使用过“预习卡”“自读卡”“问题卡”“学案导学卡”等“卡片预习”自主学习形式,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学生的“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学习品质得到了锻炼,学习过程和方法得到了优化,学生自我探究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会了学习,同时也变得更加热爱学习。 (四)“目标教学”和“统一教案、师生共用”的教学实验
  1996年,目标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东庐中学的数学组、化学组首先进行了目标教学实验,他们在边学习边实践中逐渐确立了目标教学和团结合作意识,这为日后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当时,东庐中学教师的整体层次并不高,但毕竟还有业务能力稍胜一筹的教师,于是,学校选择数学学科开始同一年级“统一教案,师生共用(教案导学稿)”教学实验,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先主备教案,再集体讨论,然后全组教师共同使用,同时将这种教师使用的教案略加变动,让学生也有一份。后来在化学组中也进行了“统一教案、师生共用”实验,并逐渐转化为“学案导学稿”和“讲学稿”。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学科的整体教学成绩明显提高了,两个组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了,教师之间教学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了。在1999年中考中,东庐中学试行“讲学稿”的两门学科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这极大地增强了东庐中学在各门学科中推行“教学合一”改革措施的信心。在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东庐中学提出了初中教学“讲学稿”备课模式改革研究,从数学组、化学组逐步推广到语文、英语、物理、政治组等,并同时进行“讲学稿”的定位、研制、使用等专题研讨。于是,“教学合一,师生共用”的“讲学稿”正式出台了。
  
  三、“讲学稿”教学改革的启示
  
  回顾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探索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的发展在根本上是一种内在的行为,它不能从外界被赐予,至少不能从外界直接地被赐予。这是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在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即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协调和重建,更多地依赖于本地区人们的创造性智慧。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学校,认识学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不能取代的重要价值,认识学校是最终为学生发展服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专业化机构,更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教师个人革新寻求支持的得力组织和中流砥柱。为此,依赖学校首先还需要着力培育实现学校变革发展的内在力量。这个高水平的内在力量(教学研究集体)不可能外生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室、教研员,也不能全指望高等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和一些教学专家,而是只能由学校内部自己产生,自力更生,通过校本教研,使全体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过程,这意味着学校发展需要源于或者形成自己的内在发展需求、发展动机和动力机制。在这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形式集中表达和呈现,它建立在学校相关人员对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环境、问题、文化背景、社会要求、发展可能等全面、深刻、综合认识的基础上,是自我认识和探究的产物,并非由上级领导、文件所规定。与这一发展需求相联系,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指学校不同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独特目的与任务,它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把教育中具体人的健康、主动发展作为自身伟大而特殊的事业。而不能仅以满足其他领域对教育的要求,或以满足领导、社会的要求,去换取某些外在于教育本身之物。更为重要的是,在发展需求、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学校发展还必须建立起基于学校、依靠内在力量的“调查研究、分析策划、实践行动、反思重建”的学校内在发展机制,一个不同于外部力量推动学校发展的机制。当然,强调内在动力机制的建立,并非以此代替或否定外在动力机制的存在与作用,而是要改变原来学校中忽略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因而带来被动“应式”办学的盛行。况且,即使推动学校发展的外在因素存在,也要通过内在动力机制的启动,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在根本上还是源于人发展的内源性质——人的发展主要是内在发展、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内在发展所力图强调的是“一个人。(只能)通过他的所作所为……通过作出他的决定,通过增进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为什么做这些事情的理解力,通过增加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通过他自己全方位地参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区生活而获得发展”。具体说来,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而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也正是学生和教师的内在发展,构成了学校内在发展的应有之意。当然,要真正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内在发展,还必须以一定数量、丰富多彩、学生及教师亲历亲为的教育教学活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为凭借和依赖。而学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学习和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根本任务和角色责任。当前学校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但学校可以在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积极探究学习,注重教学三维目标统一,改进满堂灌、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等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发展性、过程性、人文性评价等方面,依然有大量可为的教学改革空间。相对而言,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学实践存在问题更多,因而也更需要改革,发展的空间也相应更大。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及其促进学校发展的实际效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过程,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自主的、可持续的、由下而上的过程。要实现上述发展,我们不仅需要直面实践中的问题,更需要开展本土化的行动,并在行动中创生本土的教学理论。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就是这样一个本土的创造,其核心价值在于充分体现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在于全校教工不断探索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提升体系,既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也减轻了学生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引起了学校生活的深刻变化,不仅使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更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可以这么说,东庐中学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完全得力于他们基于学校的“讲学稿”教学改革,也正是依赖于学校、落实于学校,“讲学稿”教学改革才取得了如此实效。它启示我们,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依赖于学校、落实于学校;而学校要实现内在发展,则又必须依赖于课程与教学改革、借助于课程与教学改革,于是,学校内在发展与基于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便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有效教学:学与教的整体考察”(项目编号:D1200810111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和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7-238.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38-339.
  [3]张天宝.试论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J].教育科学,1999(2):9-1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6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