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5:56:27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所不可忽视的。基于对安徽省蚌埠市“留守儿童”的调查,当前“留守儿童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所不可忽视的。基于对安徽省蚌埠市“留守儿童”的调查,当前“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发育不健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蚌埠市政府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第一,落实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责任;第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第三,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社会关爱与监护体系。
[关键词]安徽省蚌埠市;教育均衡;留守儿童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加快,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率逐年提高,以农村青壮年为主体的打工群体逐渐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但外出务工的农民因为流动性比较强,所以更多的是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学校读书,这些留守在家就学的孩子年龄大多不满14周岁,一年内很少甚至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我们称这类孩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市、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安徽省蚌埠市地处皖北,市辖怀远、五河等七个县(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0%以上。为充分了解这一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蚌埠市政府深入农村学校,就“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蚌埠市“留守儿童”现状
虽然早在1996年原国家教委就出台《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提出解决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就学的新思路,2003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各地政府也相继建立了农民工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这些惠民政策为农民工子女就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比较艰苦,加上孩子学习、生活费用高及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多数农民把子女留在家乡读书。
据调查统计数字显示,安徽省蚌埠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132875人,其中小学81028名,初中51847人,分别占调查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33.34%、初中32.24%。从“留守儿童”分布区域来看:三县(指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下同)农村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总数125983名,占全市留守儿童的94.81%,其中小学为75861名、初中50122名,分别占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35.45%、初中33.45%。市辖四区(指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下同)的“留守儿童”总数6622名,其中小学为5347名、初中为1725名,分别占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18.43%、初中15.7%。可见,市区近郊农村“留守儿童”占在校生不足四分之一,市郊农村农民在本市企业、经商、务工,离家到外地较少。而三县农民没有这种地域优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就业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外出打工赚钱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些区域“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比例近三分之一。“留守儿童”构成不仅有区域性差别,而且“留守儿童”监护情况不同,“双亲外出”与“单亲外出”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见表1)。
从调查分析,三县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中。双亲在外务工半年以上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为初中18.1%、小学20.1%;而单亲在外务工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为初中15.58%、小学15.31%。两者相比“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高于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比例,分别是初中高于2.52%、小学高于4.79%。这反映了“留守儿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缺少家庭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教育,尤其在小学阶段较为突出,年轻的父母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而对下一代的教育重视不够,缺少对子女更多的关爱。这使得儿童少年的早期教育严重缺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也反映出“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并且,随着年轻一代功利思想的日益加重,这已经波及到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校是特殊群体,他们大多处于6—14岁这个阶段,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发育变化大,可塑性强。然而,这部分群体的教育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凸显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亲情教育,心理发育不健康
调查发现,不少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关注孩子,甚至很少通过打电话、写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他们认为挣钱给孩子,让他们吃饱、吃好就行了。家长的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有63.9%初中生和39.4%小学生因缺少情感沟通,思念父母,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有的行为异常,往往自由散漫、聚众玩耍,甚至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上网吧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年迈的祖父母或者是亲友托管,难以对孩子学习进行适度辅导和心理疏导,同时,在规范孩子学习行为习惯上也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以上小学生和50%以上初中生对学习新课程存在学习障碍,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农村教师素质跟不上,他们不能及时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现厌学、逃学、旷课等现象,尤其是初中生出现厌学现象较多。这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甚至部分学生面临辍学,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三)“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
农村学校小学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调查统计,怀远县初中生只有6.4%的“留守儿童”住宿,五河县、固镇县住宿在校“留守儿童”也较少,大多数学生住在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少数学生由亲友承担监护责任。这些监护人大多缺少文化、年龄偏大,难以与孩子进行知识信息的沟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爱孩子,只管他们吃饱穿暖,无能力管教孩子,与学校配合沟通不畅,往往出现监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农民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往往给孩子用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借此来补偿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还认为“孩子在校,家庭出钱,学校管理,家长不用操心,承担监护的祖(外祖)父母管生活”就行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追求生活享受,学习不吃苦、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习惯。这种家庭监管失控局面,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6685.html
上一篇:办学理念:对学校三个追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