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5-12-20 15:56:27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所不可忽视的。基于对安徽省蚌埠市“留守儿童”的调查,当前“留守儿童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所不可忽视的。基于对安徽省蚌埠市“留守儿童”的调查,当前“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发育不健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蚌埠市政府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第一,落实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责任;第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第三,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社会关爱与监护体系。
  [关键词]安徽省蚌埠市;教育均衡;留守儿童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加快,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率逐年提高,以农村青壮年为主体的打工群体逐渐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但外出务工的农民因为流动性比较强,所以更多的是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学校读书,这些留守在家就学的孩子年龄大多不满14周岁,一年内很少甚至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我们称这类孩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市、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安徽省蚌埠市地处皖北,市辖怀远、五河等七个县(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0%以上。为充分了解这一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蚌埠市政府深入农村学校,就“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蚌埠市“留守儿童”现状
  
  虽然早在1996年原国家教委就出台《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提出解决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就学的新思路,2003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各地政府也相继建立了农民工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这些惠民政策为农民工子女就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比较艰苦,加上孩子学习、生活费用高及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多数农民把子女留在家乡读书。
  据调查统计数字显示,安徽省蚌埠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132875人,其中小学81028名,初中51847人,分别占调查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33.34%、初中32.24%。从“留守儿童”分布区域来看:三县(指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下同)农村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总数125983名,占全市留守儿童的94.81%,其中小学为75861名、初中50122名,分别占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35.45%、初中33.45%。市辖四区(指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下同)的“留守儿童”总数6622名,其中小学为5347名、初中为1725名,分别占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18.43%、初中15.7%。可见,市区近郊农村“留守儿童”占在校生不足四分之一,市郊农村农民在本市企业、经商、务工,离家到外地较少。而三县农民没有这种地域优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就业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外出打工赚钱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些区域“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比例近三分之一。“留守儿童”构成不仅有区域性差别,而且“留守儿童”监护情况不同,“双亲外出”与“单亲外出”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见表1)。
  从调查分析,三县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中。双亲在外务工半年以上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为初中18.1%、小学20.1%;而单亲在外务工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为初中15.58%、小学15.31%。两者相比“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高于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比例,分别是初中高于2.52%、小学高于4.79%。这反映了“留守儿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缺少家庭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教育,尤其在小学阶段较为突出,年轻的父母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而对下一代的教育重视不够,缺少对子女更多的关爱。这使得儿童少年的早期教育严重缺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也反映出“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并且,随着年轻一代功利思想的日益加重,这已经波及到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校是特殊群体,他们大多处于6—14岁这个阶段,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发育变化大,可塑性强。然而,这部分群体的教育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凸显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亲情教育,心理发育不健康
  调查发现,不少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关注孩子,甚至很少通过打电话、写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他们认为挣钱给孩子,让他们吃饱、吃好就行了。家长的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有63.9%初中生和39.4%小学生因缺少情感沟通,思念父母,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有的行为异常,往往自由散漫、聚众玩耍,甚至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上网吧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年迈的祖父母或者是亲友托管,难以对孩子学习进行适度辅导和心理疏导,同时,在规范孩子学习行为习惯上也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以上小学生和50%以上初中生对学习新课程存在学习障碍,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农村教师素质跟不上,他们不能及时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现厌学、逃学、旷课等现象,尤其是初中生出现厌学现象较多。这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甚至部分学生面临辍学,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三)“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
  农村学校小学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调查统计,怀远县初中生只有6.4%的“留守儿童”住宿,五河县、固镇县住宿在校“留守儿童”也较少,大多数学生住在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少数学生由亲友承担监护责任。这些监护人大多缺少文化、年龄偏大,难以与孩子进行知识信息的沟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爱孩子,只管他们吃饱穿暖,无能力管教孩子,与学校配合沟通不畅,往往出现监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农民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往往给孩子用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借此来补偿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还认为“孩子在校,家庭出钱,学校管理,家长不用操心,承担监护的祖(外祖)父母管生活”就行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追求生活享受,学习不吃苦、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习惯。这种家庭监管失控局面,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四)学校、家庭、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又无法承担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家长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有打过,学校无法联系家长,监护孩子的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无能力与学校沟通。学校无奈也只好在春节或者收购季节召开一次家长会。可见,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再加上农村社会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活跃,网吧、歌舞厅出现在农村街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难点。在学校与家庭管理配合不当、管理存在失控的状态下,儿童、少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其成长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蚌埠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发,深入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全面调查,认真研究对策。当前,市、县(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落实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责任
  市、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和增加收入是根本原因。发展县城经济,打造现代农业,振兴地方工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地方经济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这是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紧张,寄宿学生不具备条件,政府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在“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乡镇首先创办寄宿制学校,为学校、教师承担教育任务提供条件,也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学校良好的住宿、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够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管、照顾和关爱,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蚌埠市政府组织妇联、共青团、文化、企业等方面社会力量,定期举办健康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科技活动展馆,为学校与校外青少年教育基地搭建合作平台,以鼓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这样既可以展示“留守儿童”的才能,又使他们感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爱,消除孤独与失落,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三是要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的育人作用。学校应当建立“代理家长制”,通过实行教师与学生结对的帮扶制度、家访制度,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学校与家长通信活动等各种措施,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育人的平台。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学校教师“代理家长”要形成制度,规定定期谈心、帮助的内容;学校还要建立“代理家长”培训制度,聘请心理教师给监护人、临时监护、代理家长讲授儿童少年心理辅导课和教育学知识,提升教师、监护人的交流艺术水准。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各种工作机制的构建,使学校形成全方位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机制,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社会关爱与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大家为其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必须构建儿童少年监护保障体系,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第一,政府要出台帮助“留守儿童”的经费投入、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面向农村地区贫困生、“留守儿童”的政策。第二,要明确社会各界的职责,构建关爱与监护网络。蚌埠市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四长制”,即县(区)长、部门首长、校长、家长共同关爱的责任制度;建立政府考核部门、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制度,构成共建网络,形成合力。第三,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家园。各地要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的“五老”作用,扎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