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爱”行走在细节之间

时间:2015-12-20 15:57:45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关键词]德育;师德;教育之爱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所能给予学生灵魂深处的影响,当会伴其一生且永不减弱。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常以尊重和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每一扇门的后面,都将是一个无穷的宇宙;每一扇心门的开启,都将是一个灿烂的

  [关键词]德育;师德;教育之爱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所能给予学生灵魂深处的影响,当会伴其一生且永不减弱。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常以尊重和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每一扇门的后面,都将是一个无穷的宇宙;每一扇心门的开启,都将是一个灿烂的未来。
  小A是这学期刚从一所农村小学转来的学生,学业成绩还不错,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经常与同伴发生小摩擦,并动手打人。刚来几个星期,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被他打过,这令我很诧异。直至一天中午,我见他被很多同学围观着,站在中间的他小脸通红,拳头握得紧紧的,另有一个同学泪汪注地站在一边。我看了他好几分钟,没跟他搭一句话。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会儿,我说:“纵有千般理由,动手不对,去跟那位同学道歉。”他也没说什么,低着头去了……第二天刚上完体育课,几个小男生又直奔我这儿“告状”,小A抢别人的球拍,还打人!怎么这样?我一时火起,但瞬间又冷静下来。我不禁自问,这孩子毫无一般插班生的生疏、羞涩、退缩感,这种近乎暴力倾向的行为,是品行问题吗?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表现出如此的攻击行为?于是我对他进行了一次追踪访谈,以期发现背后的原因,帮助他改掉坏习惯,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寻找原因
  
  为寻找小A打人习惯的原因,我从了解其家庭结构、社区生活环境、同伴交往关系等方面人手,对他进行了初步访谈。
  
  (一)了解他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职业以及父母的有关特点
  这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居住在村落的爷爷、奶奶种着田地,爸爸、妈妈因为做小买卖在海安县西场镇壮志大桥旁租了一间房。据他讲;他的爸爸、妈妈很能吃苦,起早贪黑忙着做生意,一家人过得还算好。他爸爸有个抽烟的习惯,而且烟瘾相当大,因为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之间发生过很多争执,他很反感。对这事,我详细追问。
  师:你烦什么呀?那是他们大人的事呗。
  小A:你不知道啊,他们一吵,我心里就烦(他的手不经意间已握成了拳头),也不知道烦什么,就是心情不好。家里没有了欢乐,什么声音都没有。有时妈妈吵不过还哭,爸爸就使劲地埋在烟雾里。不过,现在妈妈也懒得说了,爸爸抽得也少了。(他缓了一下,抬起眼睛看着我)你知道吗?我妈妈也很勤劳的(一副肯定的表情),为了小店也是起早贪黑,她跟爸爸不一样,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抹健美保护霜,呵呵,有时我们都说她真臭美。(说到这儿的时候,他又笑了,多可爱的一个孩子啊!)
  师:那你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经常谈些什么啊?他们又喜欢跟你聊些什么?
  小A:我也不记得跟他们在一起谈的什么了,但是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小店的生意,有时生意好,人手不够,还让我帮忙。有件事我还记得,那天店里生意好极了,妈妈急急忙忙从学校里把我接回家,我就在那儿帮他们看着。快到晚上了,爸爸海安的朋友打电话让爸爸去玩,妈妈不肯,说孩子好不容易回来,一家三口聚在一起多好。我在里面听,吵闹声中突然夹着“咚”的一声,我跑出去一看,水池边的洗脸盆已经瘪进去一大块了。不知道他俩中哪一位发的火,力气还真大。(说到这儿,他还摸摸自己的脸,挠挠自己耳朵,挺不好意思。)
  师:那你当时心里怎么想的?
  小A:也没怎么想,就是觉得他们俩怎么不能有个人让一下啊,害得脸盆坏了一大块。
  这是个比较完整的家庭,对小A的行为似乎并不存在多大的直接影响。他的父母因为过分关注生意,在他身上的关爱比较少;父母为抽烟的问题而争执,影响孩子的情绪,他变得烦躁不安,长期下来导致他的“易怒”;父母处理问题动手的这个细节,让他感觉到,动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么看来,潜在的这些细节对他的成长造成了间接影响。因此,适当改变家庭氛围,如父母对孩子多一些关注、父母在处理事情上能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和为贵”的谦让以及彼此间的尊重,孩子在成长中是不是会有另一番体验和感悟呢?
  
  (二)了解社区生活环境、氛围
  小A住的地方周围全是开店的,他家所交往的人大多是个体老板之类。其中他最崇拜的何四是做服装生意的,家里家外都是他一人打点,而且还是个很讲义气的人。为了深入了解,我继续与小A聊。
  师:你家周围有没有你喜欢去玩的地方啊?
  小A:很多啊,商店、超市、餐饮店……只要好玩,我都喜欢去。
  师:你最喜欢去哪里玩?
  小A:唔(他扒着嘴,想了一下),石灰场。
  师:(我有些诧异)一般玩些什么呢?
  小A:那里有很危险的“上坡”和刺激的“攀岩”,星期天我就和好几个小孩一起去玩。我们在那儿玩打仗的游戏,我做头头,指挥他们打仗,很好玩。那边的坡很陡很多,躲人不易被发现,还可以攀吊,真得很刺激。
  石灰场是小A常去玩的场所,就因为那里有危险的坡、刺激的“攀岩”。从他的活动选择来看,他喜欢力量型的运动。在这些游戏当中,他发现蕴藏在身上的力量是多么的富足,这些游戏能让他获得无比的快乐。据此,他的“打人”行为也许能从中获得部分解释。
  
  (三)了解同伴交往情况
  师:你喜欢交朋友吗?
  小A:我喜欢与人交往,我的朋友很多。新朋友一见面,没几分钟我就能跟他们很熟的。
  师:有最要好的吗?他们都是些什么孩子啊?
  小A:我的好朋友有淘气的小郭、安静的小邱、幽默的小储和小杨,我和他们相处得都不错。不过我还是喜欢那种比较文静、爱好比较广泛、成绩比较好的孩子。
  师:最不喜欢的同伴有吗?
  小A:当然有啦。
  师: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喜欢他啊?
  小A:我的那个“天敌”,就是我以前学校的小曹,我俩经常打架,他脾气很坏,嚷起来的时候,嗓门可难听了,讨厌死了。我最讨厌他那张喜欢说人坏话的嘴,别人都怕他,我看不惯,他说我坏话,我就揍他,很多时候打得难解难分,所以我说他是我“天敌”。我不喜欢的还有小陈,他动不动就哭,而且很娇气,连老师也劝不住,没点男孩样;小吴,他总是脏兮兮的,成绩还可以,但他总欺负成绩不好的人,喜欢跟人打架,我不喜欢他。
  小A是个比较刚性的孩子,喜欢那些文静而且比较上进的同伴,这说明他内心深处是要求积极向上的,本性并不坏。而他所谓的“天敌”同伴,某种程度上给他提供了施展“力量”的舞台。在他看来,“天敌”同伴太坏了,说别人坏话,揍他是应该的,以致于他还认为揍他是一种正义行为。可是外人并不了解他的这种想法以及在这种想法左右下的行为。长期下来,他本人不再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对。转变他,得从细致的思想工作着手。
  
  (四)了解师生交往情况
  师:这些年,你最不喜欢的老师有吗?说说你的老师吧。
  小A:有,我非常讨厌我以前的一个秦老师。(他边说边皱眉头,看起来好像还在生他的气。)

师:为什么?什么事儿让你还这么记恨他啊?
  小A:他是一个一点人情味都没有的人。三年级第一学期,我跟小曹在一次小小的误会中,两人打架了,秦老师处理这事。他明白了原因后,我原以为我有理,可没想到的是,秦老师居然也罚我抄课文,当时我真不敢相信我的耳朵。(直摇头,一副很受委屈的样子。)
  我也不太喜欢程老师,因为我经常打架,所以她对我印象不好。我力气大,脾气大,有时候人家说我一两句坏话,我就浑身不舒服,就去碰碰他,他们就说我打他,然后就去告状。只要碰着这类事情,不管我怎么解释,程老师都有点不相信,再加上那些同学的反映,然后也是罚我抄课文。
  老师的判决,在小A看来是极不公正的,虽然他无条件地接受了,实质上心里非常不服。老师的不信任,逐渐在他心里产生阴影,也让他自我暗示:连自我解释的机会都没有,那就破罐破摔。这使其动手打人的意识相对强化,故而在交往中更易动怒,动不动就拳头上前。假如老师多一分宽容、少一些陈见,也许不会这样。
  显然,小A“打人”并不能属于品德败坏的范畴,因为他正处于儿童的社会化关键期。目前他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种现状与他本人性格、他的家庭关注、以前接受的教育过于简单及“天敌”同伴交往频繁等都有很大关系。要很好地转变他目前这种状况,必须依靠家庭、社会、学校的合力,让他学会交往,不断减少攻击性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如移情(互助)、谦让(分享)、同情(利他)、有礼貌的争辩(不丢脸面的退让)等。
  当然,这仅是对小A的访谈,缺乏对其家长、老师、同伴的深入了解,因而这样的解读在目前来讲,依然是“片面”的。
  
  二、寻求策略
  
  访谈之后,我便开始寻求适合小A的教育策略。
  
  (一)与其家长沟通
  考虑到小A寄宿的特殊情况(家住西场,离海安镇较远),我计划一个月进行一次家访,与家长交换阶段性的情况。我建议家长把握每周双休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真正和孩子在一起,与孩子聊聊在校情况,与孩子一起分享孩子在外的这些日子的快乐或烦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不定期地向其家长推荐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图书和杂志,开阔家长的教育思路;对家长自身处理事情的态度、行为提出相应的要求,如遇事不急躁、交谈问题做到有礼有节、声音不要太吵、两人意见不一致时尽可能做到协商统一等,避免冲动的行为在孩子眼前发生,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定期了解其活动环境的变化
  要求孩子注意活动场所的选择,如充满暴力幻想的石灰场就不要再去了,回家尽量少去周围嘈杂的生意店铺。我建议小A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可以让父母带自己去村里爷爷奶奶家,以更多地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恬静的田园风光;偶尔也可以在父母的陪同下,去西场的一位出名的书法艺人家走走,感受艺术氛围;再则可以给自己布置一间小书房,清新淡雅,多珍藏有益书本,选择一些爱读书的邻家同学,大家一起看看书、下下棋等。这些环境的选择是为了尽可能让孩子感受到一种静的氛围、雅的气息。
  
  (三)经常了解其身边同伴情况。让同伴共同配合来促使其转变
  对于经常与小A有着小矛盾的同学,我要求这些同学在这段时间里尽量避免与他正面冲突,想说他不是的,也稍微忍忍,或告知老师,让老师代为处理,尽可能少激怒他,对他多一些宽容。而对于那些对他敬而远之、与他没有矛盾可言的孩子,我建议他们多给他点信任,多与他亲近,将他看成好朋友,让他感受被别人信赖、被别人关爱的温暖,以此来促使其行为上的转变。
  
  (四)与各科老师共商议,用放大镜来看待他的点滴进步
  我跟各科老师说明了小A的特点,建议他们如果遇着他的一些小情况,要注意教育方法,尽量语气温和些,并不要用与其他同学同一水准的标准来要求他;同时要善待他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强化,使他对老师的印象有所改变。另外,老师要善于发现他的特长,可就此夸大一些做文章。例如,他的话语写得很鲜活,老师可以表扬他,让他感到自己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使其对自己增强信心。
  
  (五)在校寄宿期间,定期与他聊天,进行心理疏导,并给予行动上的指引
  第一,经常跟其聊天,渗透这样一种观点:“实际上你是个好孩子,知道这么做不好,你主观上也并不想这么做,试着以后不出手,证明你的确是个好孩子。”这样可以强化其错误的行为并非主观意识,以使其以前不良行为意识退缩。
  第二,遇到矛盾,让其选择行动方案,以增加行为的理性色彩。例如,在学校两人之间发生矛盾时,他可以选择平心静气地将事情理论清楚;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选择告诉老师或让同学评评再作决定。若在情急之下遇着自己快忍不住时,可以闭上眼睛将手背到身后,嘴里数数到30,转移一下注意力,然后再回到事情的处理上。
  第三,给一些处理人际矛盾、减少攻击性行为的话语。与其共商议,将这些话语编成琅琅上口的口诀,使其时刻提醒自己。如偶尔又有打人行为发生,同样与其商量,制订可行的相关惩罚条例。
  第四,及时宣泄体力。我曾猜测,是不是因为他的精力比一般同学更为旺盛,消耗不了,于是就有了诸如打人等的体力宣泄游戏。所以我尝试给他多安排些体力劳动活儿,试图消耗其多余的蛮力。例如,请他每天为班级拖地,地面拖得干净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一段时间也曾让他担任班级的劳动委员,以期来适当约束他的不良行为。
  
  三、效果追踪
  
  一晃一学期的时间过去了,上述方式的教育效果如何呢?我通过对全班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小A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打人的次数也少了。为进一步了解其效果,我又进行了追踪访谈。
  
  (一)与他本人的交谈
  师:现在,你若和同学之间发生小矛盾,你还会冲动地出手打人吗?为什么?
  小A:不会。您不是经常对我们说“男生像绅士,女生如淑女”嘛,不如绅士,至少我也不想做别人眼中的鲁夫了。我觉得,我比以前好多了,性格也不像以前那样冲动了,在某些事情上能够三思而后行。还有,我以前不是故意碰了别人时,我都不会说对不起,而现在,我不小心碰着人,我都会跟人家说对不起。
  我觉得现在同学看我的眼光也不一样了,我跟他们相处得挺好,很少闹矛盾了。即使有时遇到别人故意打击我、报复我,我都会按捺住性子,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然后从他们的话中找出自己的错误之处,尽力改正。如果别人还在寻刺儿的话,我会敬而远之,不理睬他们。
  其实,还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不忍心让爸爸妈妈再为此而伤心头疼。现在爸爸给我准备了不少课外书,我闲着没事干的时候,就会看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书读多了,我会有一种满足感,有时也觉得一些名人很了不起,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这次小A很乐意重提这个话题,而且一口气说下这么多,我很感激,因为我初约他时,他声称自己已经不打人了,我明白他是不想再说过去的事。
  
  (二)与一位曾经常被他打的学生的交谈
  师:老师想跟你了解一些小A的情况,可以吗?
  生:他呀,(看看四周,又看看我)那好吧。
  师:他现在还经常打你吗?
  生:(挠挠头皮)好长时间不打了。
  师:那他现在还经常打架吗?
  生:(翻翻眼睛想了想)也很长时间没见他出拳头揍别人了。
  师:真的?再回忆回忆。
  生:想想也真是,他爱出拳头的习惯还真改了不少。以前的他动不动就挥拳揍人,我也是其中的一名“受害者”。现在他很少挥拳头了,碰上与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他会跟别人理论半天,然后离开。上次体育课我没注意打了他的背,吓坏我了。他却回过头来,站在原地没有动,只是愤怒地瞪大眼睛,牙咬得“咯蹦咯蹦”响,鼻子喘着粗气,整个人就像座塔一样定在那儿。这些倒真让我刮目相看,生活老师也经常表扬他这方面的进步。
  
  (三)与小A母亲的交谈
  师:您孩子现在转变挺大的,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这与你们家长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小A母亲:是啊,现在我过来接孩子,很少听到别的小孩来我这儿告状了,我心里舒坦多了。您不知道,以前我一见人家小孩提到我儿子名字,我心里头就紧张。一次两次倒也没事,权当小孩之间闹着玩的,可次数多了以后,我总觉得浑身不自在,总觉得亏欠了人家小孩子。
  师:您和儿子之间交谈过这些情况吗?
  小A母亲:谈过。他现在在家也一样,和邻家孩子一起玩时挺和谐的,不像以前,动不动就见别的小孩哭丧着脸,十有八九又是他手快惹祸了。当然了,他压抑得难受时,也会吼几声,在那不耐烦地来回走。这种情况下,我会由他去,他发完火,想通了,也就没事了。至少我觉得他现在不打人了,让我省心不少。
  经过调查与访谈,我发现,小A现在不经常打人了,预设的教育方法在他身上潜移默化地收到了相应的效果,这是令人欣慰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觉得小A的话多了,上课特喜欢有事没事东一句西一句地插嘴,下课后也常常见他自言自语,而且一旦与其他同学有了矛盾,更是“得理不饶人,无理犟三分”。这些是他将付诸暴力的攻击行为转移到了付诸言语的语言行为呢,还是……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行文至此,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当是教师无私的典范。也许我们还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但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会继续努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