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6:00:05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 要】 做一名合格的幼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工作中真正把握:能备课、能提问、能回应、能互动,且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反思。 【关键词】 合格幼师 上课 把握“四能” “上课”是一个永远都研究不完
【摘 要】 做一名合格的幼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工作中真正把握:能备课、能提问、能回应、能互动,且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反思。
【关键词】 合格幼师 上课 把握“四能”
“上课”是一个永远都研究不完的课题,因为课程在不断地改变,孩子在年年更换,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我深信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师只有把握“四能”,且在平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1 能备课
1.1 选择好的教材。选择一篇好的教材,首先要考虑它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来自幼儿的生活,是孩子感兴趣的、是否有教育价值等。如大班语言活动《小猪和十二蚊子》中,自私的小猪遇到困难不是去想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让别人一起分担,这样的教材我们老师就要考虑其教育价值,必须进行删选;又如《小老鼠忙碌的一天》绘本中,一只聪明、机灵、可爱的小老鼠,用它独有的方式关心大老鼠,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孩子们喜欢这只可爱的小老鼠,这个故事也蕴含了很多教育元素。所以,任何一个集体教育活动,我们都要关注“价值”,要思考这样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帮助幼儿梳理原有经验、获得新的经验,并有所运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回归于幼儿的生活,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1.2 制定好目标。适合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适合性、操作性。如“发展幼儿观察力、想象力”,“提高感受力、表现力”等,这些目标比较空洞,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又如“手印螃蟹”中,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是“体验用手掌印画螃蟹;尝试运用画的方式来表现螃蟹的不同动态;幼儿乐意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
1.3 准备好教具。常听一些同行——幼儿教师“叫苦喊累”,“累”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制作课件、画图片、做头饰、纸偶等等。反思这些辛苦制作的华丽的教具到底能在活动中有几分“用武之地”呢?我在多年的实践、探究和与同行的观摩中,我更多地看到的是回归真实、追求简单有效的材料观。如“报纸变变变”,就是那么一张简简单单的过期报纸,却让孩子们“变”得不亦乐乎,在“变”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如何把报纸剪得更长的思维方式,并用行动来验证,在挑战冠军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集体舞“找一个朋友碰一碰”中,就是每个孩子手上系一根红色或绿色的丝带,然后到场地上找红色、绿色的标记,让小班的孩子“轻而易举”地学会了在双圆上跳舞,感受了交换舞伴的乐趣;如“瓶娃娃变变变”,就是人手一个矿泉水瓶,外加一个不同色的瓶盖,就让孩子们在“变魔术”的情境中感受了色彩的奇妙变化。
1.4 设计好环节。一个有效的集体活动,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是关键。平时我们自以为对《纲要》精神比较理解,知道要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很少落实到教育教学的行动中去。我认为教学活动,以一张纸为例:从一张报纸的出现,到将报纸变成单筒望远镜、长长的纸条、小小的纸团,直至最后孩子们带着对报纸的疑问而离开。其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无不体现了尊重幼儿、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怎样把一张报纸变成玩具?如何在报纸上剪出尽可能长的纸条?“追随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学”,真正做到了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人人成了学习的主人。
2 能提问
集体教学活动都有活动目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精心预设相关提问,引导幼儿关注活动内容,引发幼儿讨论问题,从而促使孩子通过交流、碰撞、分享、内化而达到经验的建构、迁移和运用。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因此,在活动中,启迪幼儿智慧、引发幼儿思考的提问是关键。
2.1 开放性的提问激活幼儿想象。单一性的提问往往以“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为主,对此,孩子并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这样容易造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活动枯燥、乏味,压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多样性的提问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活动的情趣,激活了孩子的兴趣与思路。如在语言讲述活动《智斗大灰狼》中,出示一只伤心的小兔,这时教师提问幼儿:“小兔为什么哭,也许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不同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教师则要采取接纳的态度对幼儿的表述表示理解支持,给予接纳和肯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2 换位思考的问题帮助孩子体验情感。在活动中,我们可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例如:在语言讲述活动《小兔乖乖》中,大灰狼在来到小兔家门口,让小兔子开门,谁来帮小兔子想想办法?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引导时如果这么说:“如果你是小兔,你会有什么好办法呢?”让孩子进行移位思考,做出分析和判断。
2.3 层层递进的问题培养孩子逻辑思维。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可以培养幼儿思维逻辑性,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如在科学活动“四季畅想”活动中,教师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等等,这样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而不能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些问题幼儿不用思考,答案可以脱口而出,表面上看,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不但激发不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反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6845.html
上一篇:浅议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