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从民间饮食文化中挖掘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构想

时间:2015-12-20 16:31:52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要]重庆拥有丰富的民间饮食文化,而幼儿有在生活中和活动中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为此,本文作了怎样利用家乡的饮食文化资源来充实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构想。 [关键词]民间饮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 一、从重庆民间饮食文化中挖掘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原因分析 康德认

[摘要]重庆拥有丰富的民间饮食文化,而幼儿有在生活中和活动中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为此,本文作了怎样利用家乡的饮食文化资源来充实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构想。
  [关键词]民间饮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
  
  一、从重庆民间饮食文化中挖掘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原因分析
  
  康德认为,儿童的教育不应当是为了使之适应人类目前的状况,而是为了使之适应将来可能改善的状况,即人类的思想及其全部使命。“由于社会的授职贯穿于每个承担者的一生,因此需要一种造就接班人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他们有能力接替因某些社会成员年老和死亡而空缺的位置。”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作用于幼儿及其家庭,可以帮助个体获得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形成特定社会生活能力,完成文化适应,进而实现个体的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文化传承是课程的基本功能,也是课程得以立身的根本,任何课程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某种文化与价值,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斯宾塞认为,课程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儿童借掌握这种或那种知识在头脑里发展起来的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儿童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浸润和塑造,有助于逐渐产生文化认同感,进而有助于逐渐真正成为这个民族和地域的一员,这种情感和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获得了对某一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认同感的文化人、社会人,同时也就获得了健康成长的文化根基,使其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能保持自身特色,不被淹没,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化也会被传递、创新与发展。只有各民族文化的安全独立,才能实现全球的文化多样性,并最终实现全球的文化安全与文化繁荣。
  “学前课程应该是适应幼儿的,不能让幼儿体会的文化再优秀也没法起塑造作用”,伴随着幼儿一日生活频率最高的是饮食,从幼儿身边发掘课程资源应该是幼儿最感兴趣、最利于接受的。中国散文大师梁实秋到台湾后,对祖国的饮食文化念念不忘,曾写过脍炙人口的《雅舍谈吃》,在写到一个山东名菜爆双脆时,他写道他以前留学归国到北平,一下车便直奔家乡馆子要了三种不同味道的爆肚儿,他评价道“生平快意之餐,隔50余年犹不能忘”。家乡菜魅力之大,回味之久可见一斑。
  现在好多儿童对中国的民俗风情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相反,对外来的如以肯德基、麦当劳为首的饮食文化,却非常喜欢,甚至津津乐道。这种状况,不得不令人深思:一方面让孩子接触,知晓外来文化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有助于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以洋文化来冲淡或代替中国民族文化,那么从小培养幼儿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感又从何谈起?而我们家乡重庆的饮食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比起那些洋饮食来丝毫不逊色,且这些家乡菜可是平日里幼儿餐桌上经常见到吃到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就地取材来挖掘课程资源。
  
  二、重庆民间饮食文化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可行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重庆的饮食文化为什么可以进入幼儿园课程呢?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文中,将中国文化的特质定位为“行”,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不是一种“说”的学问,而是一种“行”的学问。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是儿童品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中国古代教育学家王阳明强调幼儿教育必须使他们“趋向鼓舞”、“心中喜悦”。他认为诗歌、故事、舞蹈、游戏、旅行是幼儿教育的最好形式。
  首先,课程所提供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和幼儿的认识经验相符合,是幼儿熟悉的而不是陌生的,使孩子能够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顺应,用思维和语言领悟并表达的,而不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并感到无能为力、恐惧紧张的东西。饮食是孩子们天天都要进行的事情,因此,接触到以日常饮食为材料的课程他们不会感到陌生,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玩“过家家”时,也常常玩做菜吃饭的游戏,说明他们对其的兴趣是不厌其烦的。
  其次,一日生活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对于饮食来说,孩子们每天看到吃到的都是成品,对食物原来的样子及其烹饪过程一无所知,如果让他们一步一步了解这些,他们一定会觉得,哦,原来自己日常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这样,一来幼儿学到了知识,二来激发幼儿对平常生活的关注和了解。
  再次,幼儿多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为强烈。经验性的课程使幼儿多感官地参与了课程学习过程,尤其能让幼儿在操作和交往中学习,因此,对于幼儿经验的获得、动作及交往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学前课程的主要特点。幼儿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有机会参与菜肴的制作过程,学做菜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孩子们回家后,成为父母的帮手,做家务的次数也会增加,哪怕是最简单的洗菜也会让幼儿感到有成就感,因为这是真正的工作,劳动成果最后是要交给大家分享的。
  同时,饮食文化进入课程也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这样的亲身参与不仅会让幼儿感受到父母以及其他劳动者的辛苦,还能让一些幼儿改掉挑食的毛病。家务劳动会运用到身体和五官,儿童用双手敲敲、打打、切切,也等于是在经历疼痛、辛酸·得意、快乐等不同而丰富的情绪,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习这样的课程,对家乡的饮食文化有了感性认识,当他们真正可以理解饮食文化时,才发现家乡的饮食文化已经以具体的形式在心底种下了根。
  
  三、具体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二)课程内容:要有生活性和浅显性,要让幼儿能够操作。
  
  (三)课程实施: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幼儿是通过多种类型的信息来进行学习的,对幼儿来说,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众多的,幼儿身体的许多器官都可成为幼儿了解世界的有效途径。
  
  (四)课程实施对象:大班和中班幼儿。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太小,他们的生活尚需教师和保育员精心照顾,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还不适宜学习这样的课程。大中班幼儿就不同了,他们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大班幼儿,生理的发育完善也使他们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这些都是课程实施的良好基础。
  
  (五)课程实施步骤:
  第一堂课(前奏)
  1.先让孩子们回家观察爸爸妈妈在厨房里是怎么做菜的,当然教师先要和家长沟通,家长还可和孩子边吃饭边对记忆中的家乡美食进行讨论,相信这一顿饭一定充满了美味和温馨之感,还能促进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交流。
  2.到了班里,孩子们通过交流,了解做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一番功夫。先要拣菜,切菜,洗菜,再烧菜,这样才可以吃。孩子们懂得烧菜的顺序后,教师在游戏角投放一些“五颜六色”的纸及一些图片,让幼儿撕一撕、包一包等来模仿生活中的事情,并引导孩子说出各种原料的味道、颜色、形状等,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力和感知能力,并感受到操作活动的快乐。
  第二堂课(春游中采摘蕨菜)
  1.选择一两种制作方法简单的菜肴让幼儿参与操作,事先向孩子们说明这些菜肴最后将成为他们的午餐,相信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一定很高。在这里我选择了常常在重庆当地农家乐可以见到的一道菜“蕨菜腊肉丝”作为实验菜。蕨菜又名蕨萁菜,生长于低坡及林边草地,一到春季重庆便有不少人春游时漫山遍野采摘这种野菜回家作菜,蕨菜不仅吃起来鲜嫩滑爽,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等,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享有“山菜之王”的美誉。
  2.春季到了,教师可以趁着带孩子们春游时,让孩子们和自己一道去采蕨菜,让孩子们知道大自然还有那么多的瑰宝。采之前先给孩子们示范什么样的才是蕨菜,并告诉孩子们食用的蕨菜必须是刚出苗的嫩芽,如果是长到很长很粗的话就不嫩了,蕨菜刚发出来时顶尖长得像爪子。幼儿都是喜欢亲近大自然的,他们在大自然中会像小鸟一样欢乐,一块石子,一朵小花,一片草叶都会成为他们手里的宝物,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3.当然教师要叫孩子们在自己视野可及的范围内活动,安全是第一的,等大家采了一把一把的蕨菜回来后,装在事先准备好的大口袋里。其实蕨菜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除了留下部份吃新鲜的外,余下的都用开水烫煮后晾晒干存放起来,留作以后炒干蕨菜或是用于吃火锅,都另有一番风味。
  第三堂课(孩子参与制作“蕨菜腊肉丝”)
  1.第二天,教师和孩子们就可以一起制作蕨菜腊肉丝了,可以让家里做有腊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一块,腊肉是用来增香提味的,不必太多。教师还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探寻腊肉的制作方法,比如,上网查看或和孩子一起咨询家中会腌制腊肉的老人,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家长的参与。腊肉不算是川菜所独有的,四川、湖南和广东都制作腊肉,但在调料和制作过程上有所区别。
  2.在加工和烹饪前,教师将食物的营养、厨具的使用方法向孩子做一番说明,尤其是菜刀和火的危险性。当然,为了幼儿的安全,不主张幼儿参与切菜和烹饪的具体操作,这两道工序可以让幼儿站在旁边看老师做。
  3.这道菜的材料有:蕨菜、竹笋、腊肉、干辣椒、老姜、色拉油、精盐、花椒、味精。竹笋也是人们所喜爱的绿色食品,它不仅滋味鲜美、肉质脆嫩,还含有丰富的营养,单单一个竹笋烧腊肉也是一道风味独特的川味菜。首先选用短而粗的鲜蕨菜去掉老茎,这道工序可以教孩子们做,然后教师在一旁把它们切成均匀长的节,让孩子们分批洗净。
  4.将洗净的腊肉切成3厘米长的丝,竹笋切成丝,入沸水煮后捞出,沥干水分,把姜切成丝。后来的倒油爆炒这整个过程由教师或厨师做,孩子们可以从旁观察。
  这道菜成为当天的午餐一定大受欢迎,因为这些都是孩子们亲身参与的,特别是能勾起前一天孩子们漫山遍野采摘蕨菜的快乐回忆。
  第四堂课(家乡菜背后的故事)
  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接触到家乡的饮食文化了,经过一系列亲身参与的过程,幼儿对家乡饮食有了感性认识,再以故事形式给他们介绍一些饮食文化,他们应该比较感兴趣并易于接受。比如,酸菜鱼的故事:酸菜鱼在重庆是很受欢迎的一道民间菜肴,已经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餐桌。酸菜鱼始于重庆江津的江村渔船。据传,渔夫将捕获的大鱼卖钱,往往用卖剩的小鱼与江边的农家换酸菜吃,渔夫就将酸菜和鲜鱼一锅煮汤,想不到这汤的味道还那么鲜美。于是这道菜便逐渐成形了。当然,这里少不得又要动员家长的参与了,幼儿可以先和家长一起搜寻关于家乡饮食文化的故事,再来幼儿园和教师同伴交换,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沟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8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