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15-12-20 16:31:59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 要] 陕西省商南县在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认识上的不到位,发展的不平衡,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等。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培训、校本教研、课堂教学、评价机
[摘 要] 陕西省商南县在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认识上的不到位,发展的不平衡,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等。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培训、校本教研、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 课程 改革 实践 反思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
陕西省商南县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2003年启动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同,旧的师生关系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所替代,教学行为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质量也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教学活动空间、课程意识、学校激励机制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学校得到了发展,办出了特色;一些校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示范者、引路者。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认识不到位,观念难更新。个别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少数教师学习培训不够,或者浅尝辄止,或者断章取义,他们在心理上与课程改革相背离,在行动上总以客观条件的不足来掩盖主观上的消极。
2 课堂教学形式主义的现象较普遍,对交流、合作及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例如表扬过多,无效的小组学习,画蛇添足式的滥用多媒体等。
3 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把握在认识和行动上还存在不到位现象。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及“双基”的差异,教学中如何体现、如何突破是目前我们的困难和问题。
4 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展不一,有的甚至差距较大,从而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5 校本教研大而空的课题研究多,缺乏对新课程背景下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6 有疑虑,放不开。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新课程评价机制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力,总是担心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实践中缩手缩脚,行动上等、靠、拖。
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出现困惑和问题是难免的,而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目前,我们要注意思考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基础教育清晰地勾勒出具体目标和要求,可以说,这是一幅理想的蓝图,但它和现实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实现这一理想蓝图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在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对我们贫困山区而言还远不具备,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学校目前是力所难及的。在这种情况下,立足现实,充分调动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顺应改革大势的必然选择。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吃透了课改精神,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求大求全,只求不断进步,只要持之以恒,肯定能达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因为条件是逐步改善的,条件的改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条件的改善也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我们坐等万事俱备,就会丧失改革的时机和发展的机遇。
2 改革与继承的关系。改革不是否定一切,它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提倡新理念,实践新思想,但绝不矫枉过正,轻易丢弃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抹杀基础教育中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几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今天依然行之有效。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绝不是放松或弱化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强调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绝不因此否定传承、接受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师生互动、合作,但绝不因此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差异,但绝不放松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共同要求;强调赞赏、鼓励,但同时也不否认批评规劝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总之,课程改革绝不是简单地用一种理念去代替另一种理念,用一种教学方法去代替另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新旧教学理念的相互碰撞,新旧教学内容的相互更迭,新旧教学方法的彼此消长,关键在于把握好二者的“度”,扬长避短,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
3 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很多教师最大的疑虑就是改革会不会影响质量。质量是改革的生命力,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质量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最终目标。不过这里所说的质量和我们教师所关注的质量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试想,整个质量提高了,教学质量能上不去吗?单纯就教学而言,传统的中考、高考、质量检测中所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即使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也不是孤立地分割开来的,而是融合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目标之中,并通过它们来共同实现的。通过三维目标的教学不仅能实现传统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获取新信息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中考、高考、质量检测的逐步改革,只有用新的理念去实施教学的教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如果在实施课程改革中我们抱着“任务观念”、“运动观念”,缺乏长远安排和整体意识,临时应对,等待观望,那么只会使改革走上歧路,那么质量下降也是必然的。
三、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本着“立足实际,稳步推进”的原则,为使课程改革工作有条不紊地深入进行,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学习培训。虽然各乡镇、学校都建立了课程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课程改革工作有了机制上的保障。但这些机构,职责是否落实,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效能,形成了促进课程改革的合力,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反思,该调整的调整,该健全的健全,以不断完善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
在学习培训方面,不能认为通过几次学习培训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培训时必须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强化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陸,一个阶段要有一个阶段的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全体中小学教师要把新课程学习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要灵活多样,如通过教育网站观看优秀光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及时、全面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等等。总之,在这方面,学校要有学习培训计划,并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能力的、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
2 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把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之中。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其关键是如何把新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切忌“穿新鞋,走老路”,或“形式丰富多彩,思想陈旧落后”。努力使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我探究、求异创新”,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其探究精神。同时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探索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间可相互交流观摩、评课议课,也可以通过观看优秀课例从中受到启发。县教研室要努力适应目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指引方向、发现典型、面上推广的作用。
3 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动力。课程改革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更是研究者,教学研究重在行动研究。从这个方面来说学校是最好的教研场所,科任教师条件得天独厚。而如何把教师由过去的纯教学者转变为研究者,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实现“三个转移”,找准新的定位。“三个坚持”即:坚持教学研究从实际出发,从教师成长和课程改革需要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创设群众性教研氛围;坚持以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益作为衡量教研成果的根本标准。“三个转移”即:重心下移,教研人员要深入学校,深入课程改革第一线;中心转移,学校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课程改革实验和教师培训上来;目标前移,教研要瞄准改革最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传播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适当的前瞻性。找准定位,就是要把研究的立足点放在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上。
要搞好校本教研,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既要“脑勤”,也要“手勤”,平时要善于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
4 切实探索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评价问题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它也是需要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的。在这方面要多调查、多研究,倾听基层声音,反馈各方意见,以便建立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
考试仍然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也要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关注考试,但不能一切为了考试,要在考试的理念、內容、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以便为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导向。
5 总结经验,汇聚成果,校际互动,信息共享。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要善于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8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