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童钢琴教学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时间:2015-12-20 16:37:21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内容摘要:钢琴教学的实践证明,应注重培养儿童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文章着重探讨了如何培养和激发儿童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对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 键 词:钢琴 兴趣 激发 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最熟悉不过的口头禅。然而
内容摘要:钢琴教学的实践证明,应注重培养儿童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文章着重探讨了如何培养和激发儿童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对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 键 词:钢琴 兴趣 激发 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最熟悉不过的口头禅。然而事实却是,一些音乐名家,在他们刚刚步入音乐领域时,并非对音乐有特别的兴趣。这说明大量的学习,可能并不是在很自觉的水平上发生的,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外界的微妙强化、后天的有效诱导,才形成稳定的兴趣,以至最终获得成功。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即“兴趣是成功的秘诀”。
然而这个“秘诀”,并不是每位钢琴教师和家长都能领悟的。有些家长强制孩子学琴,教师对学生硬性灌输,从而导致孩子厌学砸琴,孩子的童真灵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扼杀。培养儿童钢琴教学的实践证明:培养儿童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使之具有稳定性,是推进钢琴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如何培养和激发儿童的兴趣?笔者就此作了一些探索,初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感受入门,萌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生理愉悦,是儿童最初的美感本能。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音乐中的旋律、音高和音色;1岁左右的婴儿能对各种音乐、旋律具有分辨能力;3到5岁是发展幼儿喜悦等积极情感的关键期和快速期。这说明儿童的审美心理具有天真烂漫、纯真朴实的特点,其审美情感体验还处在“悦耳,悦目”较为低层次的美感水平。为此,我们可采用“听为先导,感受入门”的途径,推动儿童兴趣的萌发。
譬如,让初学儿童欣赏教师弹奏的儿童律动曲、游戏曲,把“听”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抓好抓活。一开始可以用悦耳的乐曲,刺激儿童的听觉,开启儿童的乐感。还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通过简单的拍手或打击乐器(物体),挖掘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在节奏感与音乐潜能。还可以组织音乐游戏即兴演奏,比如,在带有动物的叫声节奏练习中,感受四分休止符的长短,还可以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法”的训练方法,让儿童跟着不断变换的音乐节奏和速度击掌打拍来体验节奏感,从而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灵敏性、节奏的敏感性和对音乐的感受性。这样,孩子们会在无拘无束的玩耍气氛中,流露出欣喜的深情,进入审美情境,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手舞足蹈地“动”起来,极其天真地表达自己的喜悦情感。从“听”到“动”的过程,实际是儿童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的萌动。当孩子们内心受到音乐的刺激,并意识到这悦耳的音乐是从眼前这架神奇的钢琴中传出来的,就会产生强烈触摸琴键、模仿教师弹奏的冲动,从此儿童进入学琴阶段。
二、选好教材,引发兴趣
在启蒙阶段的钢琴教学中,教学内容要选择恰当,这将给儿童兴趣的引发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
一个善于引发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老师,一般都比较注意教材的形象性、愉悦性和适龄性。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必弹曲目,另一类是自选曲目。教学内容应注意循序渐进,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表现手法应由单一到复杂,太易太难的教材都不易唤起儿童的兴趣,应多选择有训练价值的教材。约翰·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李裴岚、董刚锐的《幼儿钢琴启蒙教程》等,是目前幼儿钢琴教学较为理想的教材。实践证明:有标题和插图,具有民族特征以及带有教师伴奏声部的教材较受儿童欢迎。另外,还可以补充一些以儿童熟悉的歌曲为素材的自编教材,可以由教师示范几首,然后让儿童听后自由选择学习弹奏,这种办法将会极大诱发儿童的兴趣。
选择上述两类教材时,教师和家长都不应该忽视儿童生理、心理特征以及钢琴教学规律,任何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做法都将适得其反。比如,有人认为应将儿童的手指训练得有力后,再开始常规训练,于是他们便把《哈农钢琴指法练习》当成唯一教材,规定学生弹上一年半载。儿童在这种枯燥单一、力不从心的练习中必定会产生焦虑、厌倦、畏缩的情绪,刚刚萌发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受到扼杀。由此可见,教材选择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教师在儿童启蒙钢琴教学中应合理选用教材,为有效开展教学提高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做好充分准备。
三、深入浅出,启发兴趣
儿童启蒙钢琴学习是以识谱、打拍,锻炼手指为基础的过程,但如果只停留于此,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钢琴失去兴趣。所以,在儿童启蒙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启发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充分理解音乐,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掌握两种基本功。
一是“善譬”,就是打比方。《学记》所述:“君子之教,喻也。”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审美心理具有奇特的“泛灵性”倾向,即文学艺术中的“拟人化”,他们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有孩子般的心灵,用充满童趣的幽默语言表述训练要求。比如,儿童练习转指动作时,掌关节容易塌陷,教师可以说:“小帐篷塌下来了,要是大指哥哥进去不就压扁了吗?”当要求指尖站立时,教师可以解说如下,像“一颗钉子”或像“芭蕾舞演员踮起的脚尖”。让儿童体会手指触键时的甩动感觉,教师可以比喻为“有弹性的小榔头”。当儿童不能掌握手臂重心转移时,教师可以告诉他,手臂重量在五个手指上的转移就像“五个小朋友轮流搬一张小凳子”。另外,教师还可以用几种小动物(或水果)为符号,来形象说明曲式的结果。比如,回旋曲的“A-B-A-C-A”结构图式,可以用“小兔-小鸡-小兔-小鸭-小兔”的直观图示予以形象说明。
二是“善问”。意思是既要善于提问,又要善于启发并回答学生的问题。善问,绝不是“步步紧逼”“非此即彼”“对号入座”的花架子式的“一问一答”或“满堂问”。善问不是形式上提问的多少,场面多热闹,而是看是否能引导儿童真正身心投入,调动起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要到达这种境界,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开窍之诀,有目的、有计划地归纳几个难点、疑点,和一些能起开窍作用的问题,(转第47页)(接第51页)引导儿童开动脑筋,让学生思路明、兴趣高、听得懂、学得会。
四、观摩褒奖,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存有受人期待和引人注意的需要等心理。鉴于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和训练的进度,适当举办一些表演观摩活动及竞赛活动。比如,在儿童的生日聚会、节庆上表演;还可以用抽签形式弹奏音阶、琶音和和弦;举行试奏比赛或弹奏同一级别的“擂台赛”,请家长参与观摩并评比打分等。这样,让儿童建立起自尊心、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不定期地组织“考级观摩”“分组观摩”、观看优秀录像等活动。这些不同形式的、有趣的表演观摩交流活动,扩大了儿童的信息量,激励儿童“比一比”的竞争意识,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习认真、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有助于儿童兴趣的激发。为了使这种激发因素有效,应坚持以鼓励为主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儿童有接受“期待”的心理。教师和家长应对孩子充满信心,对于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应予以充分肯定。比如,对完成作业认真的儿童,可在其学琴笔记上贴一颗五角星;或给顺利通过钢琴考级的学生发一些奖品;对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儿童予以口头表扬;定期评选“模范辅导家长”和“优秀琴童”,请他们介绍辅导经验和练琴的方法。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发出“你有进步、你一定能成功”等正面信息,刺激儿童兴奋点,强化他们的兴趣,让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练琴计划。
五、抑制怠情,保持兴趣
怠情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弊病,亦是儿童学琴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怠情这一毛病的良方就是磨砺儿童的意志和品质。教师应该明白,单纯依赖兴趣不足以让儿童学好钢琴,还必须让儿童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从而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努力约束自己,顽强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些钢琴家刻苦学琴的故事,比如小巴赫月夜抄谱等故事;还可以宣传身边刻苦学琴儿童的事迹等,强化儿童的意志品质。儿童具有了一定的意志品质后,才能克服怠情习性,学习上取得质的进步,促进兴趣的持久。
我们应分辨怠情与疲劳二者不同的性质。儿童学琴因疲劳出现怠情,至少有两种主要原因:一是训练超过儿童的承受力,每次授课内容过多,孩子感到精力不支,这就要求家长配合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重新制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儿童的心理疲劳,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反思,在自身上下工夫,加强自身艺术修养,多方吸收与借鉴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仅仅是对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初步探索。不可否认,钢琴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儿童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家庭环境的优化,家长的协调配合,儿童良好的练琴习惯的培养,训练时间的科学分配以及训练目标的设定等。所以,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儿童钢琴教学去不断地发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
[2]林华.学琴日记.上海音乐出版社.
[3]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8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