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教学中应该落实的理念
时间:2015-12-20 16:37:25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内容摘要: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通过纵横向的比较,当今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教导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自主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关 键 词:基础教育 教学 兴趣 自主 进入21世纪以来,
内容摘要: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通过纵横向的比较,当今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教导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自主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关 键 词:基础教育 教学 兴趣 自主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社会知识等浪潮,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各国几乎都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重点和关键,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投入,力图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教育在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
“民族复兴”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战线能否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才的培养要立足实践、勇于探索,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在基础教育教学中,“人文性”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一些资料表明,中国的教育同西方相比,基础教育较扎实,学生能吃苦耐劳,记的、背的东西多,做难题的能力比西方学生强。但为什么越到后来,我们学生的成绩就相对不突出了呢?这就在于我们的某些传统基础教育模式束缚了我们的学生,一定程度上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就应该在每节课上把内容讲深、讲透,不能有任何后遗症。从上课铃声一响,就开始按照教师自己的逻辑进行“演讲”,教师就好像是进入角色的演员,辞藻华丽优美,表情生动丰富。教学活动应该是教与学、师与生的双边活动。教是手段,学是目的。而不少教师却喜欢越俎代庖,喧宾夺主,这将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思想上缺乏自我教育能力。所以,中国物理奥赛总教练赵凯华教授说:“在这种细嚼慢咽的讲课风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比较规范,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评价一个教师不能只看这位教师讲得怎么好,也不能看他一堂公开课上得如何精彩,而应看他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在课堂上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对未来的社会有多大用处等。一味地以教师、教材、考试、课堂为中心,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考试,这样下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将受到遏制。
在教学这个双边活动中,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拘囿于固有的程式。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起到组织、引导、参谋、解惑的作用。不要以考试去定学生的优劣,而应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性,把“兴趣、自主、创新”的理念真正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唱主角,得新知,强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带着兴趣去学习才能有主动性,而某些传统的教育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上的负担。有这样一种现象:小孩子在刚开始上学时都高兴得不得了,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闹着去上学,而后来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了兴趣,越来越不愿意到学校,这也许应归咎于某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的心理需求。笔者曾对刚升入初二的某班学生做过一个跟踪调查,刚开始98%的学生都是抱着对物理的好奇,以及想学好的念头,可是一个学期下来,真正对物理有兴趣的学生却已不到一半了,为什么呢?原因是物理老师对只要做错一道题的学生统统罚抄50遍甚至100遍,这样机械、大强度抄写法,把学生给抄累了、抄怕了、抄烦了,哪里还谈什么兴趣呢?北京市四中的邱济隆校长说:“我们的校长和教师在好心办着一件坏事,那就是从一早上就管着学生,让他学习,一直到放学。有的甚至学到天黑,这谁也受不了。”很难想象在这种状态下,有多少学生会爱上学习。教师认为他教得越多越好,到时候就一定会有用的,殊不知很多时候他是在教学生讨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孩子获得知识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学习却不是变得越轻松,而是越艰难了。”
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应该说自主性和兴趣的培养是紧密相关的。 有了兴趣就能够自主地去学习,自主学习同样会促进兴趣的培养。教师应从传授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教会发现”“授人以金不如授人以点金之术”。教师应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都能够成功。
笔者在南京晓庄学院参加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时,有一位心理学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的心理实验:拿两杯自来水分别放开,每天对一杯水以最美的语言进行夸奖,而对另一杯水却以最恶毒的语言进行谩骂,经过一段时间把这原本是同时间、同一水管接的两杯自来水,放到显微镜下看,它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杯每天被夸赞的水分子变成了美丽的六角形,而那杯被谩骂的水分子却极其丑陋。一杯淡水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德国教育哲学家波尔诺夫认为:信任这种关系对教育有不可估量的、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意义,它是一切教育都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师应从传统的控制学生,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做好学生的参谋。在教学中应该改变过于频繁的测试、考查、评比,避免让学生有太多的失败的痛苦。教师应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不要吝啬夸奖、鼓励、赞美的话语。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就是一种很成功的自主的学习典范,它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而不是一味不加消化的“拿来主义”。
笔者在刚毕业时给学生讲美术欣赏课时,翻阅了很多资料,查清画家创作的年代背景,共有多少作品,一一讲给学生听,有时还为自己的认真和善讲沾沾自喜。但让笔者受到一记重击的,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做的一次民意测验。从学生交上来的民意测验表,笔者发现:有85%以上的学生反映所讲内容他们听不懂,上课就想睡觉。经过思考、调查、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改变了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欣赏课文,找学生轮流到讲台前面当“一堂课老师”,根据历史画面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分析画面尽述其所知,最后由笔者来总结、归纳、补充。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也由原来的死气沉沉变得活跃了。学生争相讨论、发言。他们这时已经不只是把自己看成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思维者,是这节课的主人。
三、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能力,是民族振兴的关键。美国、日本教育界早在20多年前就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21世纪培育的目标。马斯洛认为:“教育如果能帮助一个人发挥潜能力,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
英国亚皮丹博物馆有两幅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图。这是当年一个叫约翰·麦克劳德的学生的作品。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有一天异想天开,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就和小伙伴偷偷地宰了一条狗,把内脏一件件分割、观察。没想到狗是校长家的,校长就“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一幅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欣然接受“处罚”,非常认真地画好交给老师。校长看他画得那么认真,认错态度也很诚恳,就没再追究他。以后麦克劳德更加发愤致力于解剖学研究,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是有创造性的,而校长不更是天才的创造者吗?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压制。不要认为班级的“鸦雀无声”就是好班级,学生“没有问题”才是好学生。教育过程,不是工厂用模具翻制工业成品的过程,“出笼”后都是一个样的,没有大小、粗细、黑白之区别。“我国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内容非常精彩,用传统的评课标准来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教师语言精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课上完了,听课的中国老师掌声雷动,钦佩不已。然而美国客人却面无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观感时,他们说,这堂课老师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既然如此,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其实,应该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育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育环境,将课内外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媒体手段恰当地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安静的好班级”“活”起来,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起来,让教师的“满堂灌”变成学生主动提问题,教师分析问题的“活”课堂。在融洽的、活泼的课堂上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手、脑并用的能力,形成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二十一条.科学教育出版社,1981.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3]尹少淳.走进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
[4]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余木佑,赵浚沫.教育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6]张世臣,杜兰玉,赵淑文.心理学.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7]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潮.四川美术出版社.
[8](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
社会科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