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任重道远
时间:2015-12-20 16:40:11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作为一个工作在基层的教研员,通过去农村学校听课、跟学生老师座谈、问卷调查了解到农村思想品德新课程实施现状总体情况是:学生对实施新课程感兴趣;教师对新课改感到困惑;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很多的亮点,但目前农村课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作为一个工作在基层的教研员,通过去农村学校听课、跟学生老师座谈、问卷调查了解到农村思想品德新课程实施现状总体情况是:学生对实施新课程感兴趣;教师对新课改感到困惑;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很多的亮点,但目前农村课改也存在问题和困难,如:专业教师缺乏,穿新鞋走老路,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的教学行为形式变了,但有效性值得怀疑,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滞后,束缚了教师进行课改的手脚,硬件设施的落后,制约了新课程实施。根据本地农村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应对策略:1、继续抓好宣传培训工作。2、加快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价教学质量。3、重视资源建设,依靠群体力量,建立学科信息资源库。
关健词:农村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现状与策略
正文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个人、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作为一个工作在基层的教研员,通过去农村学校听课、跟学生老师座谈、问卷调查了解到农村思想品德学科的新课程实施现状总体情况如下:
一、学生对实施新课程感兴趣。
此次调研发出学生问卷2000份,从学生的问卷情况看: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学习思想品德的重要,表示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因为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可以明白很多道理,特别是新教材贴近自己的实际生活,可以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在“让学生回忆最感兴趣的一节思想政治课”时,有80%的学生回答是活动课,因为通过让学生参与不同现形式的活动,如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经验交流、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等,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可以通过活动来明白一些道理,可见学生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喜欢,他们对参与课堂教学有积极性,新修订的教材和新的课改理念正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
二、教师对新课改感到困惑。
对思想品德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可以看出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教师的理念以及他们的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关注学生的需求,注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在使用新修订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由于新修订的教材删除了许多抽象的概念以及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使教材实用性强,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同时教材又增加了许多小栏目,如问题探究、理论导航、实践与评价、活动建议等,有时候教师不知道这些小栏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合理利用。另外,有的时候教材中所给的材料并不十分恰当,离学生较远,这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教师感到查起来有困难,没有配套教材的辅助材料。有的教师感到新的课改强调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但当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的时候,教师感到时间不好调配。新教材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教材中大量的跨学科、跨文化、超时代的素材更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教师自身知识和水平方面的欠缺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这是农村思想品德教学师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亮点
1、教师的教学观念开始转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学习、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通过活动课等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多是采取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
2、课堂教学呈现可喜的变化。通过听课发现,对新课程抱积极主动态度的教师,他们的工作热情高,平时积极进行各项活动,他们的课堂教学都呈现出可喜的变化。(1)课堂气氛活了。相当部分教师都努力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课堂上老师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课堂上经常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学习局面。师道尊严在淡化,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变成了学习上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对学生的评价,肯定的语言多了,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我。(2)课堂的组织形式开始发生变化了。作为政治课,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都是以讲授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被动接受知识。现在的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开始运用探究式、讨论式、小组合作、专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强调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探究、辩论等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成为学生经常性的学习方式。(3)课堂的教学目标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师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现在根据新课程要求,本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地位与过去不同,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优先目标,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非常注重情景的设计,特别是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教学中降低了对纯知识的要求,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和形成。
3、学生的作业形式变丰富。过去,教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是单一的纯知识的书业,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现在,教师除了布置一些必要的知识性的书业以外,教师还布置了许多活动性的作业,如社会调查、查资料和写小论文等作业。还如一位老师在上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第二框时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1、把今天学习的心得体会,讲给父母听。2、主动做一件为他人着想的事,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3、与班上对自己有意见的同学交心,征求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并谈出自己对他们的看法,主动消除误会。
学生对新式的作业比较新奇、喜欢,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高了。
四、目前课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专业教师缺乏。部分学校领导很不重视思想品德的学科教学。长期把思想政治课作为“辅科”对待。当前,就是实施新课程以后,情况还是如此。具体表现为:在师资安排上非常随意,都是在安排完其他学科后,再考虑这些学科,认为谁都能上政治课。有的是年老教师的“照顾课”,有的是语、数、外教师为凑工作量的“搭头课”,仅有几位专职教师,也是因其无法胜任其他学科而转过来的,由于师资安排随意临时,这些教师都没有参加学科的培训就上岗,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政治学科的教学效果。相当多的学校出现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师超编,但缺少政治教师。
2、穿新鞋走老路,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有的老师在理论上知道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也知道新课改后,课堂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但一到教室,教师依然以权威自居,仍把自己当成教学的主角,把学生当配角;有意无意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范畴:无视学生的反应和教学效果,只管按照预设教案,落实自己的课堂计划,不管课程的灵活性、生成性;把教材当唯一的课程,抱着死教苦练;另一方面,教师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一堂课设计诸多问题,让学生就问题读读念念、讲讲说说、比比画画,而自己仅仅只作一个提问者、点名者、旁听者,面带微笑不断地说着“好”,“很棒”,而不是适当引导、点拨、纠正、收放、总结和拓展,这就错误地理解了“自主学习”的含义。
3、教师的教学行为形式变了,但有效性值得怀疑。当前,通过培训教师的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和交流成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但目前,教师注重的是表面形式的变化,至于效果如何,则思考很少。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后,我们听到的每堂课上教师都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但教师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中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草草收兵。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是在做听众,即使他发表意见也不会受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汇报往往成了成绩优秀学生的专利,成绩差的同学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实效就值得怀疑了。
4、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滞后,束缚了教师进行课改的手脚。虽然新课程实生的轰轰烈烈,但适应新课程的多元评价体系还没真正形成。因此,目前很多学校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再加上现在一些教学质量检测的试题与课改不配套,教师的课改因担心学生的考试分数,担心日后的升学考试而放弃。对于学生的评价,由于多元评价体系还没形成,一些新的评价形式如学习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形式因实施起来工作量太大而被舍弃。因此,评价制度成了课改的“瓶颈”,束缚了教师课改的手脚。
5、硬件设施的落后,制约了新课程实施。由于我县贫穷落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足,保障新课程实施的必要硬件都没有具备。新课程实施后,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帮助教学,教师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多了,需要学生搜集资料信息的时候多了,但现有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在我县农村学校没有学生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五、应对策略:
1、继续抓好宣传培训工作。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再加上本课程的知识具有广、博、杂的特点和非专业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的实际,学科教师如果不及时参加培训和学习,将无法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因此,必须建立稳定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用制度形式保证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学习新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并熟练掌握现代先进教育技术,能很好地利用视听设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等来为教学服务。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新教材要求教师有宽同视野、渊博的知识,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所从事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有较深的了解与掌握,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
2、加快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价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新课程的正常实施,必须有一套支持课改的多元评价体系,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这套评价机制也应该能激励教师勇于创新、勤于思考、不断钻研、改进教学,能全面的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重视资源建设,依靠群体力量,建立学科信息资源库。
由于本课程涉及的知识广、博、杂,备课时需要搜集许多资料和案例,并且每个人的知识和精力总是有限,必须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和智慧,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建立市级、校级资源库,实现知识互补、资源共享。
受传统的“课程即教学内容”课程观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过于重视教科书,重视课程知识传递,课程发展以“一纲一本”为主,偏重于书本,视课本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课程资源,学习局限于书本。这种观念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与发展。随着课程教材制度的改革,出现“多纲多本”的教材开发制度,这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最起码条件和支持。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校内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在课程实施中占据主要地位,校外的课程资源更多地处于一种辅助地位,“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要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教材不是课程资源的唯一来源,学校的教师、实验室、专用教室、图书馆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任何一项课程改革要得以实施,必须有相应的课程资源的保证,否则课程实施将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主要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我们就要从各方面来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还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以便教师把思想品德课堂真正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究中成长,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使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从这方面来说农村思想品德教师要把思想品德课上好的确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