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时间:2015-12-20 16:42:23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要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强音,得民心、顺民意。武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和健身功能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发扬中华武术魂,和所提倡的精神精髓,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理论借鉴。关键
摘要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强音,得民心、顺民意。武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和健身功能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发扬中华武术魂,和所提倡的精神精髓,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中华武术构建和谐校园
引言:“和谐”理念的是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心平气和”、“和蔼友善”、“和气团结”、“关系协调”“相互协同”。和谐的社会是实现要以人为主体,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那么,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通过什么渠道、手段、形式去构建。学生在校园十几年的生活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这些价值观念对他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天堂和乐园,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而武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有重要的作用。
一、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目前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教育部提出,努力使学校成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创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主要是人(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把学校建设成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
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蔼友善”、“和气团结”、“关系协调”“相互协同”。因此,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指构成学校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应当是各班级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学校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集体。具体说,就是一种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师生、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环境。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校园是承接学生从家庭到社会的桥梁,“人之初,性本善”。家庭是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所处的地域差异。进入学校时性格、待人处事、人际交往能力、观念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学校是学生学文化知识和学会做人,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染缸”。大中小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对发生在校园里和他们相关的事情都会进行思考、判断,按照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以取舍和认同,所以说校园里的不良现象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会导致青少年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学校中所经历的一切都直接影响他们道德观念、人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走上社会之后的性格特征。所以说和谐的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健身功能
中华武术所提倡和宣扬的“德”、“强身”、“济危扶贫,匡扶正义”和“不可逞强凌弱之举”、“正义”、在现代学生身上较为缺乏。有人归纳了当代独生子女的一些缺点:虚荣,盲目攀比;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懦弱、缺乏责任感;自私自我,孤独颓废;享乐主义、自理能力差;精于算计、过于现实;缺乏诚信;浮躁,急功近利。这些突出的问题,如果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能得以纠正,势必会造成学生性格或人格上面的某些缺陷。当学生进入社会后,造成和他人、集体格格不入,也有可能产生其他的后果。进行武术学习不仅仅能增强体质,也因为能够在对抗中磨练人的意志品质。通过“以武会友”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途径,一个平台。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除隔阂,培养人豁达开朗的性格,增进感情,使人们和平相处。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术精神提倡在人际交往恪守“真、善、忍、忠、孝、义”,“韬光养晦”。中华武术精神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各门各派所提倡的武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就对武德作了规定,它提出“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土、公定、和、丰财”。习武者视不讲武德者为恶者,各门派均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少林戒约中提出“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诣”,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和“不可逞强凌弱之举”的德行。到了近代中央国术馆也曾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2]。以德服人礼仪、抱拳礼是一种民族精神,它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并且武德是中华武术之魂,讲求人对人要诚信,讲信誉。中华武术精神最基本的原则是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身心协调发展、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身心不二”是基本的人生哲学和生命理念,“形神合一”是身心协调发展的观念,中华武术正是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5]。
武术所弘扬的这些精神符合当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中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通过给学生传授无说的技法的同时,传授武术的道德规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影响学生的行为。用中华武术的精神把下一代塑造成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强、自立、正义、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劳其筋骨”、“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接受熏陶,成为和谐校园的受益者,和谐社会的缔造者、建设者。
三、武术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的呼唤,是每一个人和国家继续的需要。发展社会说到底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以人为本的集体之间的和谐。和谐的社会要从由人去创造,人要在学校接受教育培养。教育环境、方法的科学与否决定培养的人能不能与他所处的环境能和睦相处。学校教育要满足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和继承必须结合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时俱进。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抗击列强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如岳飞、关羽成为正义的化身,为后人所崇拜、传颂,而那些卖国求荣的“汉奸”被后人所唾弃,如秦桧。这些鲜活的实例是青少年时代辨别“善、恶、美、丑”的教材,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发挥着教育和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为后人接受、传承。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屈辱史,和中国人的民族情感紧密相连。熏陶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从孩提时代听的故事、看的图书、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的教育,武术家的高尚品德、正义感、爱国情操,都已经深深的在每一个人的心灵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虽然每一项体育运动都对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体魄有不同的作用,但没有一项运动能有古老的武术运动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人们对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流传下来这一的文化瑰宝的重视程度认识不够,武术的价值不断也在被人们所遗忘,不被人所重视,通常学校体育课中只给学生传授武术技能,强调可以强身健体、防身,对武术的价值停留在技击的层面,但忽视了武术的德育功能。
四、结论和建议
和谐的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和谐校园的建设应该重视武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双重作用,在注重技术学习和掌握的同时,应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重视其文化和教育价值。以仁爱主义精神为指导,以实现人际和谐为价值目标,将传统美德教育寓于实践之中,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技术教学和训练的始终。在一个人的思想中爱国主义是最重要的思想意识,通过武德教育,结合历史李小龙、霍元甲等“武、德”兼备的爱国人士不畏强暴、爱国的事迹,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汲取中国传统武术之精华,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要努力弘扬民族传统精神,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与时俱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www.jyb.com.cn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雷鸣.论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功能[J].襄樊学院学报,2005:5
4.王楠,马琳.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J].武术科学,2005;2
5.郑勤.试论中华武术的健身养性修德功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