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15-12-20 16:50:12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 要: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了“提出任务,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讲授”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意识 创新能力

摘 要: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了“提出任务,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讲授”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意识 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已正式列为我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这样一门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而开设的新课程,迫切需要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很多教育专家呼吁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而不宜简单地作为一门单纯学科开展教学。“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践
高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以计算机的应用为主要内容。包括Windows的基本操作、Word的使用、网络基础知识等内容。我们每周2课时,除去期中、期末考试,全年最多也就是60多节课的时间,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这些计算机应用知识并顺利的通过高中会考呢?
开课前,我在所教的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还有一部分同学家中有电脑,他们对于教材中的内容相对比较熟悉,甚至有的同学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加过培训,而另外一些同学则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个班的同学计算机应用水平悬殊。
为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我采取了“提出任务,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讲授”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教材的内容较浅,并且配有大量的图片,通俗易懂。我要求学生在每次上课前预习,上课时充分利用45分钟的时间实践,我进行辅导,发现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授。
例如:在学习Windows的基本操作时,用3课时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分的学习任务,同学们以教材为依据,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允许跨进度学习。一节课 下来,许多机器的桌面背景改的各式各样,图标的大小、窗口和文字也被改容换貌,鼠标指针的形状各异,有的任务栏隐藏了起来,满桌面的文件夹和快捷方式,学生完全陷入到一种自我创作、自我欣赏的境界里,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愿望完全激发起来,从而加快了学习的进度。同时,同学们之间也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局面。例如,一位同学对鼠标进行了 “显示指针轨迹”的设置,其他同学使用这台机器时,觉得鼠标后面拖着一个尾巴,既慢有别扭,就向老师求救。我告诉他们怎样设置,并趁机讲解鼠标的其他设置。有的同学问:“老师,我的Word文档的界面怎么和别人的不一样?”原来是工具栏被隐藏了,我就借机给大家讲工具栏的显示和隐藏。有的同学看到别人Word文档中插入的剪贴画,很感兴趣,我就趁机讲解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艺术字和文本框,这样,按照word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有很多优点,学习过的内容和没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也很好地避免了教师讲解错乱问题,学生练习时也很方便,同学们很快就接受了。


又如以学习“游览Internet”这一节时,如果按常规教学,一般是先讲一节因特网基础知识课,向学生灌输什么是浏览器?什么是IP地址和域名?什么是?……几个名词解释下来,学生可能早就厌烦了。而对没有上网基础的同学,也吓得不敢上网了。如果接下来再讲搜索、下载等操作,已经上过网的同学不用老师讲他也早已会操作了,而没有上过网的同学,看着那么多的内容,怎么也掌握不了。学生们对这种课自然会感到索然无味。于是,我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学习主题。如“永远的巴乔”、“德国世界杯”等,然后让学生欣赏围绕这些主题制作出来的电脑文档。这时学生自然会问这些材料哪来?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去网上查阅资料了,并向学生传授如何“打开浏览器”、“在浏览器的地址中输入网址”和“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这三点主要操作技术,让学生围绕自己的主题去搜查资料。
第二节上课时,学生自然会继续查找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资料。随着资料的增加,学生很快提出如何将好的资料保存下来。这时我就讲解下载文字、图形的技术操作,传授如何下载自己喜欢的网页的方法。课后要求学生最终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并以书面形式交上来。
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主体,因此,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组,在组内合理安排在学习上具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十分有利于学生的操作。小组成员中的学生可共同完成保存主页、下载文件、保存图片、搜集相关信息等(我在任务评价机制中特意加重了这个部分的分值)。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合作意识,又为了个体发展提供了空间。
接下来的课,可以根据学生查到资料,通过字处理软件(如Word或PowerPoint)整合成电脑文档。在 整合过程,遇到什么障碍,就讲解相应的技术操作来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给给出学习评价,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使其能顺利完成整合制作电脑文档的任务。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课堂效果
随着课程的发展,我每节课讲的内容虽然很少,学生却忙的不得了。他们发现这种形式学习强度非常大。那些以前只会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学生,虽然制作上速度会较快,但老师可以在学习研究方向和深度上,给他们更高的要求。从未操作过电脑的同学,是平时上课辅导的重点,操作基础较差的同学的作品制作要求也相对低一些。事实上,电脑基本操作是建立一个文件夹、复制与粘贴、保存一个文件等。通过一对一的指导,从未操作过电脑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这些基本操作。而对于上网、搜索、下载及Word制作上的操作,即使这些同学当时未掌握,但当他要用到的时候自然会去问周围的同学,因此这些同学如果在主题内容的策划上下点工夫,单元成绩不一定比操作熟练的同学低。
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动力是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搞活课堂气氛,鼓励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每逢节日,我号召同学们去完成一项作业,用所学知识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老师及亲朋好友。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和练习了Windows、画图、Word和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许多新问题。我就趁机向全班同学讲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的驱使下,同学们很快就能完成学习内容,并且在实践中解决了一个个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9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