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性辍学:新时期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新问题
时间:2015-12-20 16:59:26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要: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率的升高已成为农村地区初中教育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因而,需要整个社会用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削减这些影响力量,以达到提高我国农村学生受教育普及率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初中
摘要: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率的升高已成为农村地区初中教育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因而,需要整个社会用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削减这些影响力量,以达到提高我国农村学生受教育普及率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育;辍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农村中学教育状况得到了不断进步和完善,突出表现在农村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的提高,更多的农村少年有机会接受初中教育。然而,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后,初中辍学率仍然居高不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组,在以乡镇为样本的抽样调查时发现,被调查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辍学率参差不齐,差异性较大,最高的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三1个班的情况。
昔日许多农村儿童因贫困而辍学,是被迫辍学,而在当今社会整体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从经济条件方面看,完全可以供得起自己的子女上完初中,为什么还会出现初中生辍学率如此之高的现象呢?为此,国内学者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
研究资料显示,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下,目前农村地区初中辍学生中,因家庭贫困、劳力不足和父母对子女教育不重视等原因引起的辍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约占25%,而因学生本人厌学引起的却占有较高的比例,约占65%。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导致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因素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已由过去的以外部强迫被动性为主的辍学,转化为以学生主动性弃学为主的辍学。我们将这种在外部强迫被动性原因相对减少情况下学生主动弃学的现象称为自愿性辍学。对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原因的分析,是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一问题方案的基础,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中学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新形势下的经济、教育和个人心理等诸方面,综合性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从“经济所迫”到“经济所惑”
目前有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研究,大多强调地方经济落后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等经济负担原因。我们认为,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负担过重的确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义务教育投入的加大,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摆脱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小康生活,大多农民家庭完全可以支持子女读完义务教育,经济负担已经不再是这些地区初中学生高辍学率的主要原因了。相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倒成了一个主要原因。在经济困难时期,农村青少年更多的是因为贫困而辍学,是被迫辍学;而在经济好转时期,他们是因为眼前的社会经济利益而辍学,是主动辍学。这种主动辍学现象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类型,这种经济类型在我国目前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也可以适应大多数的工种。劳动密集型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对农村初级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而供求又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在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另一方面,农民工劳动力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已经持续多年的、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现象就是个典型例子。广东省现有1900多万民工,是全国农民工的主要接纳地。但正是在广东,缺工现象表现得也最为严重。农民工缺口近200万人,缺工率近10%。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缺口约40万;东莞1.5万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缺工近27万人。在农村,诸如种植、养殖等农副业以及个体工商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乡镇企业等小规模“初级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它也需要大量的本地劳动力,而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趋向降低,农村劳动力也普遍出现了短缺现象。
正是这种初级劳动力的严重短缺现状,对农村中学生主动辍学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给农村青少年(包括没有读完初中的)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发展机会,不少初中生正是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中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才纷纷主动弃学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机会的。正因为如此,从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开始,不少经济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的农村地区,就开始出现了初中生自愿退学进入社会“就业”的现象(有一部分学生是辍学后直接外出打工,另一部分则是在家待上一两年后才出去打工),而且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潮”,这种风潮严重影响着农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和农村中学生的求学心态。
另外,在家长看来,以前子女辍学在家“没事可做”,如今只要他们辍学后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一定收益,他们对子女辍学的反对也就不那么强烈了,而是具有更高的容忍度。
三、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无望论”
目前,有不少研究认为,是“读书无用论”导致了农村初中高辍学率的产生。“读书无用论”认为,上学读书没有给受教育者带来足够的利益价值。它有新旧两种版本,“旧读书无用论”认为,知识本身没有价值,书读得再多也没有实际价值;而“新读书无用论”则主要从教育投资和收益对比出发,认为教育投入没有产生应有的收益,处于“划不来”“亏本”的状态。我们认为“读书无用论”的提法值得商榷。
首先,“读书无用论”忽视了广大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价值的认识转变。在经济社会各方面条件还没有得到足够发展,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的时期,农民家庭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解决温饱问题上,他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相对于精神文化需求要强烈和迫切,因而对于读书求学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读书无用论”流行,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农村中学生的辍学。但是,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人们思想已经得到很大的解放,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和教育的重要性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和高度重视,继续沿用“读书无用论”或者所谓“新的读书无用论”来解释农村初中高辍学率的现象已经不合时宜。
其次,“读书无用论”并不符合农民真实的对文化教育的客观态度。我们应该看到,在今天的广大农村,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农村人都不认为知识无用,他们都很重视文化知识。随便去问任何一个地方的农民,没有几个从主观认识上说读书没有用、知识不值钱的,即便有人在说“读书没用”,那也只不过是嘴里说说而已,真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有机会有能力读书上大学的时候,个个还不都是砸锅卖铁地都要坚持上学?“只要子女有出息,再多的钱我们也要千方百计凑齐来支持他们完成学业”等想让子女接受更高级教育的想法,才是当今绝大多数农民的真实思想和心态。
再次,“读书无用论”直接把农村教育问题的责任,推到了农民的思想认识这一“表面”原因上,无形中转移了人们对传统教育体制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这一“根本”原因的视线。因为从客观情况来看,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影响,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希望太渺茫了,上大学对他们而言简直比登天还难,读书不是没用而是没有希望。正因为如此,农民才会认为读书不如种地、打工有用。但是,不论是农民,还是高级知识分子,当面对回报机会很小的某种投资时,都会认为这种投资是“没有用”的,就像不少人认为投资彩票无用一样。
因此,我们认为,与其说是“读书无用论”,还不如说是“读书无望论”促成了农村中学今天居高不下的辍学率;“读书无用论”不过是在“读书无望论”基础之上产生的,后者才是辍学产生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在目前,即使在富裕起来的农村,初中生在继续求学的道路上也看不到多大的前途和希望。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如果想继续求学,他们的最终目标很少是仅仅为了上高中,而无非都是为了上大学,因为具有高中学历和具有初中学历两者在社会上就业的相对优势并不明显,他们不会只是为了上高中拿个高中毕业证。而要上大学就要进入比较好的高中(一般都是市、县重点高中),要上重点高中就又得进入重点初中,因为非重点学校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由于中学教育资源城乡分配的不公平,重点中学多在城市和县城,农村初中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市、县,使得只有极少数的农村孩子有机会进入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这种城乡二元教育体制造成的城乡差距在我国已经长期普遍存在,它使得农村孩子在上大学的希望上感觉渺茫甚至绝望,择日退学、弃学的意愿自开学伊始,早巳隐约埋藏于农村初中生的头脑当中。
所以,对于农村初中生,除非初中学习特别优异、有希望上重点高中,否则还不如不上高中,而不上高中就没有必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投入来读完初中和参加中考,就上个一两年,学会几个英语单词以及一些物理化学基本常识就够了。因此,只有那些很看重初中学历的学生才会坚持读完初中并参加中考,而那些不看重初中毕业证的学生则更多地想到了中途弃学,早早进入社会,准备参加社会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于利益驱动,暗中给中途退学的学生“开绿灯”,只要他们交够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发给毕业证书,这无疑对学生自愿辍学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从“渴望学习”到“厌恶学习”
关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多年来已经备受教育界等各方面的指责。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2005年6月曾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前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试教育把师生的精力集中在频繁的作业和考试上,使学生负担奇重,以致不能乐于学习甚至厌学。一些地方初中学生辍学率很高,有的超过30%。但是,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危害一直受到人们的忽略。其实,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危害最为严重,它给农村学生带来的身心危害就是厌学情绪,而多数调查都表明,厌学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最直接、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容易使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以来,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体制一直以文化课考试成绩标准和应试选拔思路来考察和培养学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被忽略,因而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标准非常单一。应试教育标准使得那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得不到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的应有重视和尊重,甚至受到歧视,例如不给他们相应的辅导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等,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萌生主动退学动机。“初二辍学高峰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点。因为从初二开始,学校中的中考氛围开始越来越浓厚,校方这时主要的精力都是集中在那些中考“有希望”的学生身上,那些不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这个时候感受到的却是越来越明显的歧视和抛弃:学校对他们的学习不管不问,管理上一切都要以中考有希望的学生为中心,例如有些学校干脆就把“好生”和“差生”进行临时分班管理,这无疑严重削弱了“差生”继续学习至初中毕业的愿望。另外,由于求学道路的艰辛与无望以及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有相当多的农村初中生并不打算考高中或中专,他们的目标仅仅是读完初中,学习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体验初中生活。这样,以应试选拔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显然不符合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可避免地造成这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造成自愿性辍学。
其次,应试教育使学生校园生活和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普遍的厌学情绪。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村中学中的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缺少非文化课的专业教师,不少学校中的音乐、舞蹈、美术、体育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而是由文化课教师兼任,因此素质教育在农村缺乏施行的相应条件,应试教育成为农村中学的主要导向。这就导致了农村初中校园生活的死寂沉闷,严重压抑了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活泼好动、追求新异刺激的心理。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当中的非文化课主要是完成指定教学计划任务而已,并不是面向学生才艺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被埋没在文化课卷面考试分数当中,那些拥有各种才艺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地发现和培养。不少学生反映,整个初中生活无非就是读书、背单词、做作业和考试,这样的学习生活实在太枯燥乏味了。
再次,有研究表明,城市取向的教材内容和课程难度偏大以及实用性不强,这也是导致农村初中生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一直沿用和城市一样的教材和课程,而这些教材和课程的难度和应用性主要依据城市环境和城市学生学力来设定,没有考虑到农村和城市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农村少年和城市少年的身心发展差距,这就使得农村学生在学习这些城市教材和课程时普遍反映难度偏大,离农村现实环境很远,实用性不强,因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厌恶情绪,进而导致自愿性辍学。
五、青春期心理需要
目前有关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强调了教育体制、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家庭等外部环境对学生辍学的影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本身关于辍学的心理需要。我们认为,初中学生渴望独立、自由、成长的青春期心理本身,是自愿性辍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部主观因素。
首先,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尤其是外出打工,它满足了农村青少年的渴望独立和长大成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在许多农村地区,中途退学后的初中生大多都选择外出打工。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经济收入,更多的是满足一种自由、独立和成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打工使辍学学生挣脱了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束缚,逃离了家务和学业的樊篱,他们可以在外地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满足自己特定的消费需要,因此从根本上获得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打工期间的社会锻炼,这些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就进入了成人的角色,例如学会了抽烟、喝酒、谈恋爱等等,完成了一种从童年向青年的转变,他们从内心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此外,以打工锻炼为辍学理由,不少父母也持默许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长辈具有反抗和叛逆心理,对摆脱长辈的约束有强烈的愿望,他们不愿意和长辈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而更愿意和自己的伙伴、朋友相处和交流,因而群体归属感特别强。但在农村地区,因为村子一般都不大,加上计划生育后农村家庭人口的减少,一个村中各年龄段的同性同龄少年一般都比较少,加上村与村之间往往相隔比较远,—个山头—个寨,因此农村初中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伙伴、“哥们”等)主要局限于本村的同龄少年,其群体规模比较小,四五个左右。这样,一旦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不想读书或者被迫退学,其他的成员心理上就会受到影响:一个是对学习的影响,离校的学生在社会上的悠闲自由、“潇洒”,使其他还在校的学生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向往,无心向学;一个是对群体归属感的影响,在校的学生会感到自己与离校学生的疏远——尤其在学生“拉帮结派”现象严重的初中校园——为了维持群体关系,不少学生选择退学以维持一种青春期的群体归属感。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自愿性辍学的农村初中生大多是“成群结队”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初中生的自愿性辍学是在大的社会背景外因以及学生主观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厌学等内部因素成为学生离开学校的向外动力,而社会经济诱惑等外部因素则成为拉动学生离开学校的外部动力,家长、学校等方面对学生任意辍学的容忍和默许态度是学生辍学的“润滑剂”和“心理稳定器”。在这些内、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率的升高,造成了部分农村青少年对知识追求的淡漠和绝望,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眼光去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原春琳,谢湘。初中平均辍学率达43%[N].中国青年报,2005—6—27.
[2]杨润勇,王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8.
[3]蒋中一,戴洪生。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J].中国人口科学,2005(4):60—61.
[4]刘维佳。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组成部分,社会身份需要认可[EB/OL].中国新闻网。2006—1—15.www.chinanews.
com.cn//news/2006/2006—01—15/8/678496.shtml.
[5]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R].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2006—6—15.www.sinoss.net.
[6]杨东平。走向公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R].中国
2006—1—17.www.china.cn/chinese/zhuanti/06fxyc/1095854.htm.
[7]江丽云,孙利。从课程视角分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 [J].教育探索,2003(12):21—2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1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