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5-12-20 17:11:44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要]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主抓智育,在形式上忽视德育;学生作业多,学生负担增加;教学方式没有发生突破性的变化;心理教育没有被重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作为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问题对策 江泽民主席说过
[摘要]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主抓智育,在形式上忽视德育;学生作业多,学生负担增加;教学方式没有发生突破性的变化;心理教育没有被重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作为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问题对策
江泽民主席说过:“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当今社会,培养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重任便落在了教育工作上。为了使新的课程标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间在中小学课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使新的中小学课程越来越趋向于完善。教材从一纲一本发展到一纲多本。尤其是在上海、浙江等地区,中小学课程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已经给每一位中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上海的六年级小朋友是这样给我谈她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的:“还是新课改的语文书好呀,书里的内容很有趣、很实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小小的例子足以说明新的课程改革取得的显著成绩是毋庸质疑的。
但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就目前现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来看,由于我们课程理论落后,缺乏前瞻性的研究,而且在推行新课程实践中缺乏课程改革的专业人才。因此使整个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在实践中没有触及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旧的思想尚未彻底改变。在新的形势下对新的课程改革进行新的探究。在这里对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质疑:
一、主抓智育,在形式上忽视德育。
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每一个适龄青少年,要能够接受到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都能得到实际充分的发展。而新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不了解他们的教学目标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染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怎样学,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又由于受课程评价系统的制约,评价不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的,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定教师成绩的主要标准。着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智育不能很好的结合,德育只是作为一种形式,成为智育的辅助部分。实际教学中只有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们渐渐的形成一种观念:孩子道德好不好、待人是不是有礼貌并不重要,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好学生。教师在学校对学生多是传递知识、指导学习,父母在家多是督促学习。这样下去,学生的道德水平不能不令人担忧。现实生活中新生一代不再把助人为乐、尊敬老人、待人礼貌作为行为指导,更不会用行动去表现。无论课程如何改革,都不应该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只有培养出大量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跨世纪人才,才能提高我们的国际声誉和国家竞争力。这才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学生作业多,学生负担增加。
在实际的教训活动中,许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是浪费时间。他们总是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着:别的老师上课都在滔滔不绝的讲,自己不讲,学生成绩就有可能落后。长此以来,上课时一定要多讲在教学中变得特别流行。剩下的留给学生的只有是:等放学后,背着重重的书包,里面装着各科作业回家了。基础学科几乎每一天都有作业,语文、英语要抄写、背,英语、数学有大量习题要做,只要做大量的习题学生成绩才会好已经成为一种真理。学生作业量特别多,已不是听到个别家长这样说:孩子每天做作业要到10:00钟以后。学生的作业不但两大,而且在他们的作业、练习题中还经常会有一些所谓的开发智力的思考题,好象只有这样才代表老师的水平、符合练习的标准。这样下去,学生的负担怎样能够减轻?我们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其中一项目标是要减轻学生负担的,可是在现实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却是很难实现的。学生失去了自由、自主性。课余时间里让学生做大量课外作业,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支配课余时间的权利。大量繁、难的作业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半数以上的学生会产生厌倦心理。他们只想着尽快去完成布置的作业,不再去追求质量。甚至知道习题已经做错了,也不屑于去修改。对形式来说,只要完成作业就万事吉了。我们长时期以来被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负面影响束缚着,一贯的只重视学生的成绩。着显然与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是相悖的。如果不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负担,长此下去,不但孩子的大量课余时间被剥夺了,甚至连祖国的睡眠时间也不能保证。这将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个性的形成,更不可能有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三、教学方式没有发生突破性的变化。
教学方式通常包括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是有待点燃的多彩的火把,而不是有待填充的容器。”在教学中,教师还是经常会采用“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课堂气氛十分严肃,没有形成师生互动和师生间的积极、友好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即使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多是局限与大量的问答式教学。现实不允许教师采用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教室里闹哄哄的,简直是乱了套。”传统总是这样的。在学校上课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领导各班巡查,当发现某个班级.级内部乱哄哄的,这个班的教师马上就会有领导找他谈话。开会的时候还会重复提到这件事,还会把他作为管不住学生、维持不好班级纪律的典型事例公示与众。即使这个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成功的,可能也不会被领导重视。现实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推行创新的教学方法,最后还是回到“守纪律”的老路上来。还有,在实际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些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技能已赶不上学科发展的速度。知识爆炸会使他们意识到有义务进行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教学方法要受教学内容的制约,教学内容的改变柿饼推进教学方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窒息人的思维和创新,往往把学生束缚在一个规划好的小框框里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际是要教师改变已有的教学习惯,去做更多的工作,甚至还要在已经超时的工作量上再增加新的工作。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实际中大量教师却根本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性质及可能带来的结果,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四、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当今社会正高速地发展、剧烈地变化,一方面造就了许多的机会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另一方面也让人变得浮躁,随波逐流,容易迷失自我。心理状态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一面镜子。而如今缺乏普及心理教育,教育停留在强调竞争多过宽容,强调争胜多过淡泊,强调知识传授多过品行教育,强调学习成绩多过心灵沟通。学生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繁重的学习任务等着他们去完成。学校只重视学生成绩,不重视学生活动,即使有活动,学生参加也显得很冷淡。老师天天向他们要的是成绩,父母要的也是成绩,学生和老师、父母之间缺乏沟通。学生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青少年、儿童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心理扭曲现象越来越严重。是该到了反思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时候了。
五、基础教育课程不能适应地区差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过于宏观了。参加设计课程的专家学者对他们所研究的学科了如指掌,但是对学生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往往一窍不通,他们不过问学生想学什么,不考虑学生的特点、兴趣、要求,仅仅着眼于专门科学.知识结构、理论系统去构成学科内容。同时,他们也没有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现状、各个地区存在的差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东部、中部、西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区域文化不同,已有的教育水平不同,思维习惯和习俗观念也不同,特别重要的是经济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推行相同水平的课程是行不通的。即使要强制执行,成效也不会显著。这里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要让全国各地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课。这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恐怕已经晚了,他们从小学一年级便开始了;对于中部地区则勉强可以接受;那么在西部贫穷地区推行起来可能就比较困难了。从教师这一点就很难有保证,落后山区的教师的基本知识水平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负担起对学生传授系统、准确的英文知识。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作为参考:
(一)强调德育,重在落实。
青少年一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针对青少年道德水平有所退化,现在国家开始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号召增强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我国历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足够的,但往往在现实中落实的程度不够。我们不能只重于一些形式、口号,而去草草应付。举国上下应该切实行动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具有顽强的道德约束力。在学校,教师应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关心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鼓励学生逐步地控制和有秩序地处理自己的精力、冲动和情感,这是道德训练的根本;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同情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创建良好的班级体促进学生的道德健康发展。在家里,家长要关注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创建一种和谐的家庭气氛来影响孩子;在处理一些细小的问题时要教给孩子怎么样做才是对的;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待人礼貌、与人友好相处的优良品德。除此之外,社会也要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获得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育领导部门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只要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有创建的,就要尽力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面对外界的压力,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来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自己的一套方法能长久的推行下去。想办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外作业的布置恰到好处,学生的训练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使他们不只是忙于应付作业,而是积极的、有兴趣的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化的社会给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在人格、品质等方面出现扭曲现象。新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程中要渗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健康成长,以将来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的能力;如果学生身上有了执拗、任性、骄傲、自满等消极的性格特点,要想办法帮他们克服掉;培养良好的班级体,让学生形成与人和睦相处、学会容忍他人的缺点、对别人能够做到“宽容”的能力。
(四)关注地区差异。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要把我国的具体国情考虑在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生存环境、经济水平、社会观念等等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条件、发展要求不能强求一致。在不同地域内,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经验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小学课程在基本要求应一律无条件地达到以外,其它科目、内容在安排上要允许各地区存在差异。城市要有适合城市发展的课程;怒冲冲要有农村特色的课程;东部地区有自己的特色;西部地区有西部的特色。能够做到统一性和灵活性兼顾。课程编制要鼓励一纲多本,特别是在选修课的制定上,更要大力发挥地区优势,使课程较接近当地的生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促进各个地区协调发展。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在继续推行,而且在卓有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我们中会不断碰到新的问题,只有在新问题的指引下去不断总结经验,发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会不断得以完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2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