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学习共同体与小学语文思维训练刍议

时间:2022-03-31 10:07:00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并非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而是需要学生之间展开有效互动和交流。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学习共同体,结合课文内容构建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开展合作讨论活动,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有

  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并非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而是需要学生之间展开有效互动和交流。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学习共同体,结合课文内容构建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开展合作讨论活动,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教师还可开展有趣的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借助团队的力量掌握更多知识,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稳步提升。

学习共同体与小学语文思维训练刍议

  一、学习共同体与思维训练融合的意义

  (一)借助集体思维,降低学习难度

  借助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开展语言训练,能够让学生在小组中围绕着自己的思维展开详细描述,其思维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系统和完善。这一过程不仅可让学生从思维角度上相互学习和借鉴,还能使其在发现问题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大大降低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难度。在学习语文知识和解决语文问题时,个别学生会出现诸多问题或障碍,大脑非常容易出现固化、疲劳等状态,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遇到思维困难时非常容易出现气馁、放弃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仍旧有部分学生的思维处于游离状态,难以紧随教师的教学步伐,此类情况在每节课中几乎都会出现。要想改变学生这一状态,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思维训练中加入合作学习模式,增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逐渐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和空白,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他人思维给予自己适当提醒和弥补,帮助学生利用更加轻松的姿态解决问题、越过障碍。

  (二)合作学习模式,增加思维灵感

  思维的发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时产生疑问,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较为活跃。在语文课堂中,部分学生不愿在他人面前分享自己的问题或疑惑,这是因为此类学生害怕出错,害怕受到他人的嘲笑或引起不必要的批评与争论,久而久之此类学生将会产生越来越少的疑问,思维也会逐渐变得停顿和迟缓,整个语文课堂如同一潭死水。为了改变这一状态,就需要教师能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或话题,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分析,分享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他人的思维进行碰撞,也能获取他人的鼓励和支持,在彼此协商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结论或答案,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二、学习共同体与小学语文思维训练分析

  (一)构建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如果学生能够处于一个较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那么就能及时消除其紧张心理,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和讨论。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分析和了解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构建更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欲望,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和分析,从而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因此,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多方面的情况,构建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物、装饰等多种方式构建教学情境,真正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情境中,学生能从角色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能认真分析和了解课文内涵,展开积极的思考和分析。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为了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可运用合作学习模式与教学情境相融合的教学手段。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过往两个罐子之间的故事,铁罐非常的傲慢,看不起陶罐,经常在一旁奚落陶罐;而陶罐十分谦虚,不愿与他人积极计较。在被埋进土里很多年后,陶罐变成了文物,而铁罐却不见了踪影。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需要正确看待他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懂得相互尊重。要想让学生探究出这一道理,教师就可灵活运用教学情境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国王橱柜的场景,为各小组的学生发放陶罐和铁罐的头饰,其中一名学生可扮演旁白的角色。之后,各小组的学生需要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分析这些角色的特点,探究课文内涵,分享各自的观点。在教学情境与共同学习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负担逐渐消失,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能够主动参与到有趣的学习活动中,愿意主动探究和学习语文知识,逐步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更多独特的想法与观点。

  (二)合作讨论活动,发展学生思维

  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学习共同体,能够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和学习的空间、时间,真正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有效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与他人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1加入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

  在常规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普遍存在范围较窄、答案固定或缺少思考价值等,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将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展现自我的舞台。为了改变这一状态,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具有较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中。要想顺利解决问题,学生需要与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对话,还需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观点,聆听他人的想法,进而完善自己的回答。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完成独立思考,还能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个人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教师就需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工作,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先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喜欢秋天?你对秋天的雨有怎样的印象?你在秋天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各小组的学生可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谈谈自己对秋天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我特别喜欢秋天,秋天能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我也喜欢秋天的雨,凉凉的很舒服。我曾经跟父母在秋天的时候出去旅过游,看了雄伟的长城、美丽的天安门。”在各小组的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可围绕着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探究问题:“秋天的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首先我们先看到了什么呢?秋雨如同优秀的色彩大师,他把颜色都分给了谁呢?文中用一个怎样的词语形容这么多颜色呢?还可用什么词语进行形容呢?”学生需要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观点。在学生完成讨论后,各小组的学生需要选出一名代表公布自己的回答,其他小组的学生需认真聆听,并在其完成阐述后提出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

  2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活动

  在完成某一单元或某阶段的教学后,教师就可开展有趣的竞赛活动。在正式开展活动前,教师需要完成学习共同体的划分,保证各小组的学生既有优等生、众生生,还有后进生,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竞赛活动中。同时,教师还需为学生讲解此次竞赛活动的规则:多媒体会展示不同类型的题目,如背诵问题、知识抢答等,各小组内的学生需要指派一名队员解决问题,所有小组成员都必须要完成至少两次问题的回答。在这样的竞赛活动中,所有学生都能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也能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维训练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学会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探究问题,也能将课堂打造成学生相互帮助的地方。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构建教学情境,开展讨论活动、竞赛活动,使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更多语文知识,最终实现学生思维能力、语文素养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映悦.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学习共同体"的优化路径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陈晓霞.多元对话和乐共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00(009):67-69.

  [3]黄雅婷.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问题及对策[J].科普童话,2020,000(002):P.5-5.

  [4]陈美芳.构建课外阅读学习共同体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力[J].明日,2019(4):0280-0280.

  [5]林海琴.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国际教育论坛,2020,2(11):81.

  作者:张阿平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50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