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6:31:23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摘要]多媒体的外语教学环境具备信息域的开放性和可选择性,旨在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自主学习条件,培训其以高度的自主习得方式获取信息、体验外语认知过程、提高外语语言能力。然而,外语认知的发展受到学习者情感、情绪、爱好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多
[摘要]多媒体的外语教学环境具备信息域的开放性和可选择性,旨在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自主学习条件,培训其以高度的自主习得方式获取信息、体验外语认知过程、提高外语语言能力。然而,外语认知的发展受到学习者情感、情绪、爱好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多媒体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是否能消除弱化外语教育成效的非理性因素,抑或反而滋生出新的向量干扰学习者的习得与认知?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环境;非理性矢量;外语认知;控制策略
一、引言
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建,是寻求知识与信息加工的过程。人们在思考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常表现出显著的个性化“认知风格”,可称其为“处理信息的习惯模式”。非理性矢量指情感、习惯、情绪、好恶等主观因素在一定指向上形成的具有可解析性的动量和力。体现在外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非理性矢量涉及学习者的学习习性、学习者对目标语认知的态度以及学习者对身处的习得环境(包括学习材料、教师、学习伙伴等)所表现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情绪等情感因素。“情感屏障”(mental block)的产生源于学习者对习得环境的负面心理评价,在情感过滤假说中被认为会妨碍学习者对目标语输入的接受和理解,并影响到目标语能力发展的速度。非理性矢量的影响强度因人而异。
国际上,以情感因素为代表的非理性矢量在语言认知过程中的制衡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得到了重视。Spolsky建立了语言学习公式来解释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的不可或缺性;Budner、Ellis、Ehrman和Oxford以及Nelson等学者对“歧义容忍度”、学习者学习风格、性别等影响语言认知的非理性因素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将计算机应用于辅助教学领域的理念随着相关教学理论由20世纪60年代斯金纳之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一强化模式”的程序教学理论,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源于认知学派“环境刺激、主动发现、与原有知识相互作用、重新构建知识结构”的建构主义学说而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的需求,体现出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特质。
在我国,研究外语习得的学者越来越关注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对外语教学的理论工具作用,对外语认知发展的研究正在逐步突破单纯围绕教学法的概念,突出语言习得和习得者策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革正在通过教育政策、教育研究、教学活动等形式多维度、多层面地展开。“为促进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提出“应加大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英语课程学时或学分数所占的比例”,并“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应占英语学习总学分的30%-50%”。《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介入英语教育对学习者自主学能的养成有重大促进作用是可以想见的。但是影响外语认知发展与教育成效的非理性矢量含有的消极面是否能在多媒体环境下弱化?新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是否会强化原有的非理性因素的负面效应甚至滋生新的干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完成由概念化到个性化的转变才能得到充分实践。由于个性化本身具有非理性动力,因此对其进行特定环境和目标下的矢量分析应该成为外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外语学界相关命题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大学英语为例设计问卷,调查分析多媒体环境下影响外语认知发展的非理性因素的类别和程度,探索在新模式下外语认知活动中师生有效利用和控制非理性矢量的策略。
二、多媒体介入国内高校外语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3年12月开始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部分项目(教高司函[2002]291号),组织制订《教学要求》,委托四家出版社开发大学英语教学软件,并选择部分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2004年1月,《教学要求》正式颁布实施;同年2月,教育部投入3 000万元,就《教学要求》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四套教学软件系统,在180所高校近20万名学生中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2005年5月提出“大学英语教改全面推广”,大学英语教育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多媒体环境。
为了了解多媒体介入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现实情况,本研究选择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四川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10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都是进入大学英语改革试点和“211工程”的高校,分别位于我国东部、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已彻底摆脱了“拎著录音机去上课”的状态,各高校用于大学英语教育的计算机多媒体设施的配置不断完备(见表1)。无论是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还是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的大学,都基本实现或部分实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多媒体辅助化: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高校已经做到了大学英语教学100%多媒体化。
我们同时看到,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还远不能达到《教学要求》设定的目标之需求,在贵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同一板块(同一时间段)内同时上课的大学英语班级平均约有二三十个,而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室分别只有14和17个,因此多媒体教室只能分配给听力课使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还得不到全面的创建。有部分学校虽然其外国语学院内设有相当数量的多媒体教室,可是极少用于公共英语教学,尤其是对新生的教学。
严格意义上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是自主式多媒体教室,即“学生每人操作一台多媒体电脑,该电脑与校内网及互联网相连”。笔者所调查的高校都配置有一定数量的自主式多媒体教室,如浙江大学有25个,北京师范大学有6个,贵州大学等西部学校也正在建设之中。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大学配置的多媒体教室都具备自主功能,如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以及广西师范大学等。但是必须承认目前高校的设备购置与网络建设在规模上远未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全面多媒体自主化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要求,由于经费投入等实际问题,就硬件层面来看,全面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尚需时日。
三、多媒体习得环境下影响外语认知的非理性矢量
(一)非理性矢量与多媒体环境
矢量(vector),又称向量,是一种有大小、有方向的动量。反映在外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非理性矢量指的是影响外语认知效果的与学习者心理、情感相关的某些感性因素的动量,譬如个体差异,包括焦虑、抑制、习惯、学习风格、性格的内向或外向、自尊等对认知过程和学习成效的动态影响。学习者在课堂环境里与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师之间的关系,包括移情、对歧义的忍耐性、对课堂 交流的态度、跨文化意识等情感因素也归属于影响外语认知发展的非理性向量的范畴。
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功能为建构主义现代教学理念应用于外语认知与教育提供了实践环境和技术保障。多媒体外语习得环境就是指关乎目标语的教学活动在具备多媒体联网(校内网与互联网)功能的计算机或机群的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具备信息域的开放性和可选择性,教师的作用在于培训学生以高度的自主习得方式获取相关信息、体验外语认知过程、提高外语语言能力。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
为了解国内外语学界目前尤其是《教学要求》颁布前后对影响外语认知发展与教育成效的非理性因素的研究状态,笔者选择国内较有影响的关注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的四种外语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和《外语界》作为样本,对其在2003-2005年3年内发表的所有文章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和总结。研究发现,《外语与外语教学》和《外语界》对“外语教学”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加大了刊登“外语教育(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2005年的相关研究则有所回落;《外语教学》的相关研究相对稳定(见图1)。
从类别来看(见表2),各刊所关注的焦点既存有共性,又略有差异。如学习策略与外语习得之间的关系以及“动机”这一影响外语语言习得的重要向量受到大多数样刊的重视。《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004年刊登许余龙、王初明、吴红云和刘润清等人的文章探讨影响英语阅读、语音及的影响因子。《外语与外语教学》刊出文秋芳、王立非(2004)和马冬梅(2004)等的论文评述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以及互动性交际中意义磋商的各种因素;杜福兴(2004)以及高一虹等(2003)的文章分析“学习动机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和“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外语界》在这三年中每年登出多篇相关文章,如王奇民等的《制约大学英语学习成效的策略因素探讨》(2003)、张东昌等的《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2004)、刘乃美的《交际策略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2005)、季明雨的《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动机策略调查》(2004)以及王晓昱的《国内外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2005)等等。在对非理性因素的综合研究表现出相同兴趣的同时,各样刊对构成非理性矢量的相关因子的研究侧重有所不同。如《外语教学》(4篇)、《外语与外语教学》(2篇)和《外语界》(2篇)比较关注“情绪、情感”的作用,发表的论文较多关注语言“移情”的人际功能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外语界》对“歧义容忍度”的调查以及对“抑制”机制的探讨让我们了解到“歧义容忍度”的高低与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基本成正比;“抑制”作为语言理解中的一种重要认知加工机制,运用于课堂提问时可以起控制焦虑的作用。“文化”因素在2005年受到多数样刊的关注,《外语教学与研究》在第6期刊出《当今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及中西文化交流断想》,《外语与外语教学》于12月刊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以及《外语界》第6期中郝钦海的《影响学习者自主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共启》,反映出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互联网时代中西文化的日益交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虽然创建多媒体外语教学环境的主题在这一时期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各样刊均刊出了大量的相关论文,然而,有关的讨论较多地倾向于对新模式的描述以及对其假设的操作效果的积极意义的探讨等,部分样刊自2005年起陆续刊出一些研究者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实验和成效分析,但是,对多媒体环境下影响外语认知发展和教育成效的非理性因素进行矢量层面的研究,除了《外语界》刊出的两篇研究多媒体环境下“情感”策略和认知“风格”的文章外,其他样刊未见论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1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