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主动探究,回归生活,突破英语语法教学瓶颈

时间:2015-12-20 17:04:38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摘 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在新课程为背景下,结合目前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主动探究着手、从回归生活着眼,以突破英语语法教学瓶颈。 关键词:英语语法;探究;生活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

摘 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在新课程为背景下,结合目前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主动探究着手、从回归生活着眼,以突破英语语法教学瓶颈。
  关键词:英语语法;探究;生活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可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及与周围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常常出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即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给出语法规则,举例讲解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机械操练、套用规则以达到巩固目的。笔者把此种现象称为英语语法教学瓶颈现象并在日常教学行为中不断思索、探究与实践以期突破。
  
  一、何谓英语语法教学瓶颈?
  
  从教师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是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详细讲解,轻反复练习;重书面练习,轻口头练习;重语法分析,轻语法使用;重掌握规则,轻掌握实例。
  从学生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多,主动探究少;机械训练多,生活情景少;枯燥乏味多,快乐趣味少。
  从课堂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表现为课堂没有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不见灵活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从生成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方法单一,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无望提高,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二、如何突破
  
  (一)主动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主动探究”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过程体验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探究氛围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必须处于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丰富情景当中。而且丰富合理的情景使语法教学能在一种活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进行。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轻松快乐的环境使学生无外界压力与压迫感,学生完全自觉自愿、全身心的参与;而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由不经意中贯穿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熏陶与习惯的沉淀。因此,语言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营造运用语言的氛围,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学会及运用语法。
  例如,在学习比较级与最高级时,我先通过实物及图片比较(三个大小不一的球,三座高矮不一的楼房)、和学生问答,引出这个语法项目的结构、功能。
  T:This is a basketball.This is a football.Whichis bigger,the basketball or the football?SI:The bas-ketball is bigger(than the football.)……T:Rigllt.So the table tennis ball is the smallest of the three.T:What about the basketball?It's the biggest of thethree.(边说边在屏幕上出示所讲的比较级最高级句子)。然后在屏幕上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试着用比较级最高级的句子来说。接着让学生以班中同学、教室中的物品等为话题以pair work形式操练比较级与最高级。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比较级与最高级的使用特点及语法规则。
  在以上情景活动中,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从而降低了语法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引出比较级、最高级,激发学生探求比较级、最高级使用规则的欲望并归纳总结(即发现、探究问题)。
  
  2.合理构建,生成有效探究活动
  建构主义课程观。不认为课程基本决定于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在研究了《牛津初中英语》六册书后,我发现宾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要到9B才教。而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像“I think you are right.”这类简单的宾语从句,在《牛津初中英语》第一至第五册书中也经常出现宾语从句的句子。因此,我决定从初一起就合理构建学生学习这个语法项目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为最后的有效探究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在7A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Part C题目要求中出现The Class 1,Grade 7 students want to see how well they know each other时,我没有特意去讲这是宾语从句而只是问学生是否明白题目要求。7A书中多次在题目要求中出现了宾语从句。每次我都只是让学生看一下并理解句子含义就好。在7A期末复习时。我让学生把书翻到第5页看这两个句子:How well do the students know each other?The Class 1,Grade 7 students want to see how well they know each other.然后引导他们发现两者间的区别:第一句多了一个“do”。接着帮助学生构建这样的经验——在陈述句动词后出现的疑问句不需要助动词。当学生在7B中再见到类似句子时,他们的这个经验自然会得到巩固。进入初二后,学生在课本及课外阅读材料中会经常看到“I don'tknow where he is.”“Can you tell me how old she is?”等此类的宾语从句。这时,我就帮助他们构建这样的经验——当陈述句或疑问句动词后再接一个疑问句时所接的句子要用陈述句顺序。通过初一、初二的合理构建,学生对宾语从句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到初三9B第二单元学宾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时,学生会因为先前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容易对教师设置的探究活动感兴趣,进而他们会表现为投入、激动、兴致勃勃。
3.合作交流,探究发现语法规则
  “交流”是师生间、学生间、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与教师、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应答。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变化。它联系着问题解决的“宽带”和纵深度。合作交流意义的建构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调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交往场”。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学习”,在“交往场”中,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朋友,问题的解决须是在个体能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场”中,师生互动、共创与共生。
  在教9A“Reported speech with tense changes”时。我就给每组发课前准备的有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句子的纸片,让他们先每人自己看纸片上的句子后合作交流总结出时态变化的规律。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小组交流也很投入,几分钟后学生踊跃地汇报了自己小组发现的语法规则。
  
  (二)回归生活
  卢梭让爱弥儿回归自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无非是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学生是在自己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课程改革之所以非常强调“回归生活”,是因为在现代人(尤其是学生)的生长家园中,“生活世界”被严重地剥离了。于是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教育过程丰富生动的主观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因此必须重返“生活世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与动力。
  
  1.联系生活,激活认知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认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故而我在语法教学中特别注意激活学生的认知,通过联系生活,谈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将学生的原有知识活跃出来,使其具有粘合新知识、构成新认知结构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Used to”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张照片。然后说到:Please look at this picture.Who's he?Dp you know?学生猜测后我说到:He'smy sen.He used to be a small boy.Now he's a big boy.He used to be a student in our school.Now he's a student of Taicang Senior Higll School.He used to go to school five days a week.Now he goes to school six days a week.He used to get up at 6:40 a.m.Nowhe gets up at 6:15 a.m.(边说边在屏幕上出示我儿子的一些相关图片,然后在屏幕上出示used to be/do)。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used to be/do的含义。接着让学生拿出事先布置他们带的他们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用used to be/do来讲自己小时候的事。
  
  2.回溯生活,拓展时空
  德国思想家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因而也是丰富的。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生活就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经验”便是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例如学习be动词一般时态的形式。在总结出am/is/are跟主语的正确搭配及否定形式的后,我用很多跟生活接近的例子说明,包括自己或亲戚朋友的年龄、职业、兴趣等。在补充的练习中有很多涉及家人或朋友的问题供学生训练回答。这样学生在学会am/is/are使用规则的同时,真正掌握了它们的用法,并且能够表达出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用语。又如在学了“Used to do/be;be used to doing/sth”后,我出示几张我们城市过去与现在的照片。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回溯过去的生活。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所学内容编对话。开放的时空让学生如鱼得水,自选的生活话题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教师设置的任务他们自然会欣然接受。
  新教材所选的话题、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境真实。如教师在学生主动探究得出语法规则后注意用回归学生生活的事例作巩固,就能使学生容易记忆,随学随用。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19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