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中学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5-12-20 17:43:40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是不仅会答语法题、会作阅读理解题的学生,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是不仅会答语法题、会作阅读理解题的学生,而且是在口头书面上都能得体地运用所学语言的学生。
  海姆斯(D.H.Hymes)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是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包括他是否能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即: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内容。如果缺乏语用能力,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产生“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前者主要是一个语言问题,后者则是由于不同文化对何为恰当的语言使用的不同理解所引起(Thomas,1983:99)。
  
  一、语用失误的原因及类型
  
  有关跨文化语用的研究证明:学习者的母语语用知识会影响他们对目的语语用的理解和使用。学习者会把母语的各种语言形式:“道歉”、“请求”、“感恩”、“拒绝”等“迁移”到目的语的使用中。他们在判别社会地位的时候总以母语的社会价值观为标准。学生可能会出现语用错误有:
  
  1.搬用母语的价值观
  ①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
  ⑦What's your salary?你一个月挣多少啊?
  ③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呀?
  ④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了吗?
  由于东两方价值观的不同,这些中国人认为习以为常的问候,西方人在交谈中却很少涉及,因为这些在两方人看来都属于个人隐私。英语国家的人特别是女性不喜欢让人知道自己的年龄,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人之间工资也是个禁忌,除非想从对方那里获得有关信息,否则见面也不会问别人要去哪里,而例④则很可能暗示着一种邀请。学生如果不了解这点在交际中很容易造成语用失误。
  
  2.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倾向含蓄内蕴,常用婉言曲语平缓语气,强调客气。因此交流中喜爱用一些模糊词,如也许/或许/可能(maybe,perhaps,probably),“大约大概”(about,approximately),差不多(almost,nearly),大体上的/基本上的(generally,basically)等。但这类词语过滥会起反作用,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言不由衷的印象。西方人喜欢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汉语表达的模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例如中国人爱说“我尽量去……”,译成英文是“I will do my best to…”。这里汉语表达有婉言谢绝之意,以便不伤害对方的面子。在英语中“I will do mv best to”却是肯定的回答,表示“我一定会尽量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3.套用汉语的表达习惯
  很多时候学生由于不了解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而直接套用了汉语中的表达生成话语。
  例如:在回答“Thanks a lot.”的时候,错误地使用“Never mind.”,其本意要表达的是“没关系”“不用谢”。事实上“Never mind.”在英语中是用于当对方表示道歉,自己一方表示不介意的场合。此时得体的表达应该是“You’re welcome”才对。
  又如:英语中“I'm sorry”和“Excuse me”翻成汉语都是“对不起”,但前者一般用于对做错的事道歉,请求他人谅解,后者则一般用于打听消息、打断别人的谈话、退席、请人让路等等,是略表歉意。如学生不清楚两者间的区别就容易混用导致语用失误。
  
  4.不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
  由于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交际中的失误。
  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年份为参照点,如现在(2006年)说“去年3月”,则是指2005年3月。而英语则以说话时的月份为参照点,如现在是2006年5月,那么英语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2006年3月。
  如说话时为星期三(3月3号),汉语说下周五是指下个星期的周五(3月12号),而英语Next Friday则指的就是这个星期五(3月5号)。
  
  5.说话分寸把握不当
  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和地位,对熟悉的人或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用过于礼貌的表达方式或对陌生的人使用了过于随便的说法。
  如: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No,please don't g0 to any trouble.
  如果是在熟悉的朋友之间使用这一表达方式就让人有很生分,假客套的感觉,容易引起误会。 再如:What can I do for you?
  对可能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使用这一语式,听起来过于客气,其实根本没必要,反而会让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听者感到很生硬。

  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些教学策略
  
  对于以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在教学中可防微杜渐,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为其正确得体地使用英语打下基础。
  
  1.结合语用知识讲解语言知识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结合语用知识讲解一些语言知识。
  如语境(context)的重要性。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意义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词或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如:book这一词在下面几句话中意义就完全不同。
  ①He has written a book on discourse analysis.(他写了一本语篇分析方面的书。)
  ②I will book a room for you.(我会给你预订一个房间。)
  ③He will book into a small hotel.(他将住进一家小旅馆。)
  ④He speaks only the book variety of French.(他只能讲书本上学来的那种文绉绉的法语。)
  在①句中book是名词,表示的意义是“书”,在②句中book是及物动词,表示的意义是“预订”;在③句中book是不及物动词,表示的意义是“登记住人旅馆”,在④句中book是形容词,表示的意义是“按照书本的”。
  又如:Is that your car?这句简单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它的意思丰富得多。
  ①如果是一辆破旧的车,这句话所表达的则是“惊奇”。意为:这辆破车竟然是你的,你也太掉价了吧。
  ②如果是一辆款式崭新的轿车,它则表示“欣赏”。意为:那是你的车吗?太漂亮了!
  ③如果说话人是警察,它表示“警告”。意为:那是你的车吗?怎么停在那儿?没看见“不许停车”的牌子吗?赶快开走!
  ④如果是朋友发问,表示他/她可能想搭车。意为:那是你的车吗?我想进城,请你捎我一段好吗?
  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人们为了实现谈话目标双方都要遵守一些准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而有时候人们违反这些准则以产生会话含义。
  如:A:Can you answer the telephone?
  B:I'm in the bath.
  B并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但是他以一句看似不相关的回答达到了拒绝的目的。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帮助学生的阅读。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了解英美外国人在邀请、约会、付账、馈赠、请求、请客、推销等行为中的跨文化差异,了解其中的一些不成文规则。
  另外除应用实物、图片等传统教具,还可以制作实用有趣的课件以及利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对不同风土人情的新鲜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去。
  
  3.加强背景知识的输入
  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有选择地看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收听、收看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阅读英美原着和英文报刊杂志等。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地道、纯正的英语,了解真实、生动、具体、全面的社会文化,帮助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4.对比文化差异
  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一些背景知识,加强跨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修养,通过分析东西方各种礼仪及价值观的差异,帮助学生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了解因受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支配而产生的表达方法和习惯的差异。
  
  三、结语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博闻强识,涉猎多方,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增强对各种文化的敏感性,认真地去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才能应对这一艰巨的任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2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