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大学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时间:2015-12-20 17:50:00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振兴的先决条件主要是两个: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和人才培养的复兴。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是外语院校新时期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复兴中的重要一环。各地外语院校多年来都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实践,初步总结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振兴的先决条件主要是两个: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和人才培养的复兴。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是外语院校新时期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复兴中的重要一环。各地外语院校多年来都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实践,初步总结了经验,走出了特色之路。但是,面向21世纪形势的发展,仍须重新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深化改革,以期进一步完善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百年树人战略。

  关键词: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人才复兴
  
  中国加入WTO,将对我国的教育市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以培养外语类人才为主、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对更为频繁的外语类院校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和迅猛。加入WTO以后,我国外语类院校将面临哪些挑战和冲击,如何坚持外语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已经十分严峻地摆在了外语类院校的面前,直接关系到外语类院校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外语类人才应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如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而量身制作外语类高级复合型人才是中国走向国际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多年来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要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各行各业都将面临尽快熟悉国际规则、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压力,所以对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急剧、持续地增加,必将直接推动我国外语院校的快速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要运用复合型外语人才战略,即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运用和学习外国先进的策略与手段,成为企业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谋求最佳经济效益的法宝。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工作中,复合型外语人才战略对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复苏中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
  
  1.既有专业又懂外语的“双料”人才实在是难以寻觅。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显然比其他专业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但由于受长期以来重文史、轻科技的外语教育的影响,外语人才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因此,英语专业人才缺乏相应专业知识或技能背景,难以胜任工作。有关部门进行过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市场对纯外语人才的需求在逐年下降,希望外语人才具有较广博的知识的比例则上升至66%。一位猎头公司老板说,现在,我国懂外语的人很多,但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工程技术人才却不多。机械、化学、工艺、软件等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本身就十分紧缺,懂外语的就更稀有了,想找到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很难。金融、IT、电子、通讯等行业也同样存在专业外语人才紧缺的状况。据了解,当前绝大多数IT行业实行软件外包,外语成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从事这些项目的技术人员仅靠三五百个计算机应用词汇是不足以读懂计算机科技类文章的。因此,外语水平的高低成为从业人员发展的决定因素。单一的外语人才已经不再“走俏”,精通国际经济贸易、公司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受青睐。这是笔者最近参加一次外语人才招聘会的深刻感受。相对于过去那种针对性不强、定位不够清晰的通用英语,企业更愿意招聘“双料”人才,即“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改变了传统的衡量人才的标准。在新形势下,只拥有外语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2.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流失严重。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调查显示,在过去的5年中,被调查的国企共引入各类科技人才17 831人,而流出的各类科技人才达25 521人,引入和流出的比例为0.70∶1。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国企人才流失现象更为严重,引入与流出的比例0.52∶1。零点调查公司、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企业危机管理现状》中指出,59.8%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外语人才危机,35.1%的国有企业认为外语人才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高级复合性外语人才也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但目前民营企业的外语人才队伍规模偏小,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员工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高级复合性外语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几十天,最长的也不超过5年。民营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动速度快,这对其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高级复合性外语人才的流失意味着技术的扩散,企业机密的外泄,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市场的缩减等,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3.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中,高级翻译人才严重匮乏。资深翻译行业人士林戊荪认为,造成总体翻译水平不高的首要原因是翻译外语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外语人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中国译协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即使如此,现有的翻译队伍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分析说,首先,国内专业外语人员少,又集中在少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政府部门中;其次,外译中工作由于相对容易,外语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外语人才则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林戊荪说,要改变中国翻译界现状,建设真正的“翻译强国”,必须加大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力度,而且应该“文学翻译和实用翻译并重”。
  
  二、中国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制度相互脱节。突出表现在:一是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教育培养与社会对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相互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衔接,过于注重学科理论体系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创新型、开拓型外语人才。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社区学习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培训等有利于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成长、提高的培养方式重视不够,且未形成制度。
  2.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选拔、使用制度不健全。中国现行的选任制度,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影响了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虽然近些年来中国在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坚持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着力于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任用制度,但就整个外语人才选拔使用制度而言,与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外语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3.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流动渠道不畅。目前,中国复合型外语人才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极大地限制了体制内外人才的循环流动。由于存在着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制度性障碍,中国复合型外语人才不易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合理流动。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不畅,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等制度亟待改革。在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方面,虽然建立了相应的人才市场体系,市场配置作用日益明显,但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对大多数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配置没有发挥作用。此外,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保障制度也未建立起来。
  
  4.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激励、约束制度不完善。虽然中国通过1956年、1985年、1993年、2005年四次工资制度改革,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还没有真正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特点;鼓励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最大限度发挥创造性方面缺乏科学的激励手段,也制约了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有效流动和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监督约束机制方面,没有健全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不能从制度上保证选准人、用好人。此外,在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考核评价方面,都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导致考察失真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定制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专门高级外语复合型人才
  
  1.改革目前管理体制,加强外语人才政策的创新意识。注意吸收借鉴一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外语人才政策的集成度,涵盖外语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外语人才开发的各个环节,使外语人才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步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企业领导在外语人才选拔任用、业绩评估、激励监督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事业单位引进竞争机制,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外语人才市场体系,使市场配置外语人才资源的作用日益明显。改革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并建立各项新制度,保障和促进各类外语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
  2.以文化研究为切入,巩固和扩大外语学科的传统优势。语言只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当前,在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紧迫任务是确立文化研究和文化学习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巩固和扩大语言学科传统优势的学科建设中,突出文化研究的重点地位。(1)外语学校将重点加强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朝鲜语(韩国语)和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等学科自身的建设,建立健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研究方向。各方向将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开出全面的基础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2)成立“跨文化研究中心”,切实加强文化研究。在同一语言学科点内加强语言、文学和文化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将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并设立和出版文化比较方面的学术专着系列丛书。(3)充分发挥“中国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的资源优势。研究中心将在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和外语教学技术研究三个方面开展理论的、实证的研究工作,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建立适合我国外语教学需要的外语教材编写、使用和评价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指导外语教学实践。(4)大力发展高级翻译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要以培养能在大型国际会议和各种高层次国际交流活动中充当同声传译等高难度翻译工作的拔尖外语人才为目标,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口笔译教学和科研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合格的国际性口笔译人才。
  3.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充实和提高复合型外语专业新的竞争优势。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两个看似方向相向的影响:一方面,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传授广博的知识。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每一所大学都必须在下一阶段打破文、史、哲、国、经、法等人文社科间的壁垒,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列入教学计划中,学生必须修完一定数量的哲学、地理、历史、艺术欣赏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通识教育学分才能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这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另外,还应该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设置与教学,作为外国语大学培养的人才,首先应该对本国的文化有较好的学习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所学的外国语言,才能更好的体会所学的外国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大学都开始了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的探索。根据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和外语人才需求的分析,敏锐地意识到,社会对单一外语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减少。为适应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要,外语院校应该不失时机地率先对传统的外语教育观念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予以大胆改革,应该提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的新路子,着力建设复合型专业。从1984年在全国首次举办英语+国际新闻双学士专业班至今,某外国语大学在办好传统语言类专业、确保其语言文学学科优势强中更强的前提下,先后设置了新闻学、法学、教育技术学、翻译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国际会计、广播电视新闻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等15个复合型专业本科生专业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成为唯一一所拥有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东北三省高校的外语专业应该积极借鉴经济发达地区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复合型专业的建设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一些具有“带动效应”、“集聚效应”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着力优化复合型专业师资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以学科“点”上的突破,带动学科“面”上的扩展,以不断发展和壮大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有潜力的学科,持续提升外语学科的学术水平。
  4.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应以服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发展和提升国际化办学的固有优势。国际化更多的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外语院校提高这个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是: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目标,力图通过国际化办学,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能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开展自主创新作出贡献,能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立人格,胸怀大志,能够适应、推进、甚至引导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复合型外语人才。增强教学、科研骨干国外短期研究和考察的力度,开展优秀教师国外本科教学观摩等工作;开展管理干部国外管理培训工作,引进国外先进大学管理模式和经验。
  过去,我们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旨在为“没有专业”的英语专业提供更多的专业课程,使毕业生能够更好为各行各业提供辅助服务。今天,随着跨国交流的增多,外语专业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不仅要精通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也要了解我国自己的历史、政治和经济体制,不然的话,就无法代表我国进行国际对话与合作。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多方面的跨文化人才,复合型既包括跨文化,也包括跨学科。这个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涵盖面还要更大一些。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的外语人才,不论其知识结构是哪种类型的综合和复合,但归根结底他们是外语人才。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从丰富本学科的内涵入手,增加本学科范围内的专业课程,增强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外语专业要下大力气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潜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回眸过去,东北三省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坚持以国家外语人才需求为导向,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在外语教学改革和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献;展望未来,东北三省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增强中国东北老工业城市在国际的竞争力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2]刘艳萍.高职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马建华,张芮.面向21世纪外语院校教学改革之我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4).
  [4]洪流.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蒋显菊.高师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6]王栋.大学外语教师认知研究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7]戴炜栋,张雪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思考与建议[J].外语研究,2001,(2).
  [8]高相铎,李诚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产业协调的机制与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6,(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22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