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时间:2015-12-20 17:54:38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就业引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每年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就业引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每年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已经非常急迫地摆在高等学校的面前。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弱点和弊端论文

(一)较弱的集体归属感和人际能力

当代大学生来源较广,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地区差异显著;加之学生自我意识、私人空间意识强化等原因,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间交往通常小心翼翼;对集体的归属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在思想层面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反映在行动上欠缺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影响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独立工作能力。

(二)过重的功利导向

高等学校是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大学生,其思想动机和行为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比较大。一些错误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当中,在生活中交际目的、交际方式等方面显示出功利现象和短视目光;在学习上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不够重视知识的实际摄取程度。

(三)过窄的专业教育和较弱的文化熏陶

整体而言,文科学生对理、工科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不喜欢或兴趣不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地理、社会科学等知识知之甚少;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两课”教学反映冷淡等等,都是应该重视和改进的问题。许智宏教授说:“大学要转变人才观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他们不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拥有健康的体魄、完美的人格。”[1]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学会生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竞争能力,从而幸福地度过一生。因此,我们作为高等师范学校,更应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二、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就一个从事或谋求某种岗位的人来讲,其“综合素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是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而“基本素质”是不针对具体专业岗位的,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应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其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从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到性格、毅力、智商、情商等许多方面。专业素质在求职和任职的过程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被许多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但专业素质是要以基本素质作支撑的,良好的基本素质可以保证专业素质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当就职岗位的专业不对口或不完全对口时,良好的基本素质可以保证你从容应对和尽快胜任工作要求。因此我们在对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基本素质在求职和任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一)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品德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不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应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加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的程度和服务指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并不局限于理论课,所谓“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身教胜于言教”等等,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教育内容和形式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直接相关的有学生成绩管理和学生行为管理的各项制度及管理水平,政治思想教育、德育课、礼仪教育、各种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教育中到企业进行的各种实训、实习等都对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重点培养核心竞争力

社会尤其是企业在用人时需要有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一般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有些企业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有时是从你填写的个人应聘表去看),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而是看重应聘者的潜能,是不是一块可造之材。实践中有很多例子反映,非IT专业出身的应聘者最终却在IT技术岗位上做得十分出色。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你有兴趣和潜力,单位就会给你机会。人力资源部门都有明确的人才素质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经验,三是能力。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商务知识、市场知识;经验包括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经验、项目经验、领导经验、跨文化经验;能力指四大方面的能力:一是推动能力,二是专注能力,三是影响能力,四是实干能力。

(三)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以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知识和具备创新知识的人才为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一,教师必须明确教会学生如何创新是最重要的职责,将创新作为“为师之道”的核心,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现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1]作为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批判,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突出创新教育。第二,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第三,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和考试方法,以引导学生增强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科研本身就是创造。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加重科研的分量,增加科研任务,用科研成果指导和推进课程改革,使之在科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作为人才的基木素质。近年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还十分薄弱,如何在培养中推进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中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学生就业竞争力应当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在求职场上争得先机,还需要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而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可能会限制事业机会和发展。沟通能力是一种能证明自己和让对方发现你才能的能力,它包含了一个人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处事和应变等各方面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迅速地给对方留下“可信”的印象。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让学生经常有机会自己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些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活动都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历练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途径。

(五)提倡个性化、差异性发展

个性在人的素质构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核心是思想的独立性,独立的思考,不盲从,不轻信。个性还表现在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性在就业的过程中常常会体现出它的优势来。[2]承认人的素质的差异性,注重个性化培养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分制、辅修专业、选修课英语、计算机分级教学,各种专业或非专业的专题讲座等都是非常好的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另外,人文、美学、音乐、艺术素质方面的修养对塑造一个人的气质、品位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展示其才艺,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填充学生的闲暇时间,在学生的个性化的爱好和志趣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门路

(一)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目前,部分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择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狭窄,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把经济收入放在择业考虑的第一位,很少有人希望在农村就业,人为造成了师范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3]因此,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切实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是当务之急。学校应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摒弃“我读了书就应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概念,破除人为的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以及“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2008年第7期杨宏健: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切实加强就业指导,不仅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有序、有效顺利就业的迫切需要,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才、成就人生的重要措施。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说,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因为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读书就是为了就业,如果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这就有了负面影响。[2]因此,拓宽渠道,改进工作方式,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一是要把就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来抓。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二年级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年级进行择业观指导,毕业班着重开展就业政策指导和应聘技巧的指导,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二是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做好择业时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求职技术准备,克服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鼓励成绩好的本科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专科学生报考“专升本”,继续升学。三是改进工作方法。改变在学校等用人单位上门要毕业生的工作方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主动走出去“推销”毕业生,把用人单位请进来选择毕业生,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四是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资料。收集毕业生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视力、生源地、专业、特长、就业意愿等),供指导者随时查阅毕业生情况,便于推荐就业,也便于用人单位查阅。

四、帮助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清晰的成才目标

(一)职业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让学生定下职业目标,并相应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变学生临近毕业才考虑就业的思维定势,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做起,所以说职业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大学生应该早作规划,在进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要有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今后想从事哪一行业,到什么类型单位工作最理想。根据这样的定位,你才可以作充分的准备,千万不能到了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才抱怨大学四年白白浪费了。

(二)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始终,而且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四年中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大一模糊期,重点是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现个人潜力。大二定向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特别是要考虑清楚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大三加强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模拟面试,制作简历等;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大四展示期,对于大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而言,就是要总结过去的学生生活,完善求职材料,了解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参加毕业实习,报考国家公务员以及参加各种招聘会等等;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就是要积极备考,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国留学考试等等。当然,这一部分学生也需要做好必要的就业准备,以应不测。

(三)及时做好职业生涯的再规划

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同样都还有一个职业生涯再规划的问题。比如就业,到单位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有很清晰的规划,对未来充满理想。单位也大都有员工定向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鼓励员工自己决定未来3至5年把自己发展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员工可以与自己的直接主管共同商量自己的发展规划,单位也会创造相应的条件,支持、配合员工的行动计划,也就是说单位会为每个员工提供成功的机会。而继续深造的学生,最终还是要就业的,同样需要做出新的职业生涯规划来,以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奋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造就就业竞争力[J].甘肃高等师范学报,2003,(4).

[2]胡晓旭,姚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5,(12).

[3]曹英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辽宁师专学报,2004,(3).

[4]林昌荣,林少珍.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6,(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2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