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15-12-20 17:55:26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摘 要:人才培养要立足社会需求?新时期高校本科外语人才培养应满足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机制等进行系统化重新构建,创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外语人才

  摘 要:人才培养要立足社会需求?新时期高校本科外语人才培养应满足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机制等进行系统化重新构建,创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外语人才;复合应用型;培养模式;
   
Abstract:Cultivation of talents aims at 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ety. Accordingly, the edu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should meet the social needs for the crossdisciplinary and practical personnel who will serve at all walks of life. To achieve such a goal,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 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 of pedagogical platform including training modes,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edia, methodology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so as to build a model in which the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can be trained in the desirable environment.

  Key words:foreign language talent; crossdisciplinary and pract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多元发展的社会需求,显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外语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模式,特别是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外语人才培养?那么,什么是当前社会急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外语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培养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设想在既定培养目标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复合应用型人才概念
  
  (一)复合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复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合是一种变化,尤其是智力元素的复合,其新复合体派生出的积极意义将远远超出单个事物简单相加的总和? 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至今已经逐步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思想概念,即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的融合?
  复合型人才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科学思想方法的萌发点?其次,在拥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基础上,使自身各种能力和潜能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综合性能力?最后,复合型人才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各种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个体人的基本综合素质?杜国海等认为,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形成?[1]这些素质的提高,必将促进社会的适应性、理解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增强?笔者认为,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充分认识个人价值只有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才能被充分挖掘?拥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优良品质、踏实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
  
  (二)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理论技术、经验技术或操作技术等),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如果说复合型强调的是综合知识在综合思维作用下产生综合能力,那么应用型重在利用相关知识,结合生产与社会实际,将智能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能与社会效能?
  
  二、本科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培养外事、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口译与笔译工作者?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基本采用1+1模式,即外语+语言学或外语+文学的语言文字知识结构模式?其专业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工具意义上?在很大程度上,外语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外语与母语的转换上,通常作为其他专业或领域的辅助工具而存在? 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纯粹工具型外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并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大批能够使用外语(至少用英语)从事社会工作(任何行业的工作)的人、国家的建设者、走向国际社会参与全球化各项挑战的人?2000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对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同时《英语教学大纲》还对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作了具体要求: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个目标与规格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外语专业?具体地说,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立世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新时期学科渗透与融合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社会适应力;较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外语人才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较高的素质既是实现上述诸方面的先决条件,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三、本科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其他任何一项系统工程一样,它的构建需要统一的思想认识平台,即本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正走出精英教育理念,朝着大众教育飞速发展?高校本科外语人才培养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走出靠书本培养精英的传统模式,朝着“一专多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复合应用型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人才培养思路发展?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机制等进行系统化重新构建,创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拟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具体探讨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学术标准、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普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态势,各行各业需要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英语人才?其中,复合应用型人才最受欢迎?因此,我国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相继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各种尝试性改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4]:
  (1) 英语+专业知识?这里的“专业知识”是指英语语言的文化、文学方面的知识;
  (2) 英语+专业方向?这里的“专业方向”既可指英语语言的应用方面,如“翻译、文学、教育”,也可指更宽泛的学科领域,如“旅游、经贸、法律、金融、军事”等;
  (3) 双学位?将英语专业与其他某个专业相加,分阶段进行,如用二年时间完成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再用二年时间进入第二专业学习?
  尽管以上三种模式在各高校都有实行,但笔者认为,模式(2)更接近“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构建原则,更接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首先,它体现了21世纪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要求,确定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根本地位,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它体现了语言与专业的“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加合” (如第三种模式),而是载体与被载体的融合,即语言与其背负的内容的融合?[5]最后,这种模式将外语专业面向其他专业开放,使外语人才不仅能够从事包括语言文字、文学研究,也包括新闻、外交,还包括法律、教育、经贸、金融、科技、军事等各学科领域的工作,在精通一门(或更多)外语的同时,又熟悉相关知识,成为具有全球化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
  好的教育模式还需有与之相配套的合理课程体系来支撑?根据本科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是指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选修与必修等课程的一种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这种配置可以通过在专业平台上搭建结构明晰的模块形式来表现,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由以下几个课程模块组成: 
  (1)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模块——旨在训练学生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基础知识与技能,为高年级阶段的专业方向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主要课程包括语音、综合英语、阅读、听力、口语、、翻译等?
  (2)语言理论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对语言结构和实用规律有理性、科学的认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提高专业素质,为深入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主要课程包括语法、词汇学、语言学等?
  (3)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旨在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社会需求进行跨专业、跨学科修课,构建学生的复合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主要由除英语以外的各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构成专业方向模块,例如经贸、文秘、新闻、旅游、教育、法律、生态学等?


(4)知识应用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由相关课程的实验与活动构成,如口译、笔译实验,旅游、经贸、文秘、新闻、教育等学科的基本技能实习,小型研究活动与学科竞赛活动等?
  (5)素质教育模块——旨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培养情操,陶冶性格,增强社会融合能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修人文、历史、政治、艺术等课程?
  为了保障以上课程体系模块的有效性,首先要在学时分配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夯实基础?模块(1)与模块(2)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技能课程,要确保其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的50%?其次,外语技能课程必须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特别是要加强技能训练,可尝试将读写课程合并,将语言输入与输出同时并举,确保技能训练四个年级不断线,最后以英文撰写毕业论文终结?再者,根据国际教育经验,大学课程中选修课程比重在35%~45% 较为恰当,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最后,模块(4)相关的实验、实习、活动不仅应该纳入全程教学计划,有机融入每一阶段的学程之中,还要规定最低学时与学分标准,以确保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得到实践与应用?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功效,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当今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师”的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的需要?《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版)对培养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教学手段有明确规定:“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条件的要逐步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光盘资料中心以及多媒体自修中心,为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
  (1) 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主题发言、语境设计、模拟辩论会等,努力创造语言演练环境,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能力?
  (3)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准确、细致地展现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与民族文化,尽可能近距离地接近所学语言,增强教学效果?
  (4)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在教学方法中体现这些元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逐渐走上自身未来发展的道路?
  (5)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组织英语演讲、英语角、各种英语竞赛活动以及参与社会的涉外活动,推动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第二课堂,并在实践中找出专业学习的差距,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第一课堂学习?
  
  (四)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学校要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就要有创新意识,在管理上采取灵活、开放政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发展?从现有教学管理机制看,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
  (1)真正实行完全学分制?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施的仍然是学年制?学生很难跳出四年制框框,假期修课制度缺位,学生要想缩短学习期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从客观上容易造成学生在入学后一段时间内学习积极性处于停滞状态,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奋进精神,也不利于快出人才?
  (2)真正实行自由选修课制度?目前的选修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限制性选修,学校将课程划分为不同课程群,学生在某个课程群里必须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虽然这样的选修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从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人尽其才”的人性化人才发展趋势?国外通行的做法是,实行全通型选修制度,并允许适当时限的“试听”,将选修课决定权真正交给学生?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3)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与其他专业一样,也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第二课堂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以外,还应有适当的社会实践?目前我国很多院校通常采取第八学期集中实习的方式?实践证明,学生在毕业前集中实习,即使遇到问题,特别是发现自己知识欠缺时,已没有机会重新回到课堂去弥补?仅在毕业前安排社会实践,对教学全过程只起到检验结果的作用,而无法对结果进行修正、补充?我们不妨尝试英国大学通常采用“三明治”模式,即“实践——学习——再实践”模式?外语专业学生可以在二年级下,或三年级上安排2~3周停课社会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方面检验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找出差距,促进后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针对性?此外,学校应该为外语专业学生创造条件,直接与相关语言国家进行学生交流或访学,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技能,体验所学语言的文化,开阔视野?
  (4)完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即对教材选用、教师配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课程评估进行全程监控?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与学生对课程配置与教师讲学的信息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调整与修正?外语专业的教学评价不能采用“一科一考”、“以考代评”方式,应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表现纳入课程评价,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可设定为30%~40%)?此外,对理论课程应将小型专题研究、理论综述等报告型成果纳入课程考核,并占较大比例(如基础理论占40%,研究报告占60%)?由于外语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为表现特点, 因此,应将行为表现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纳入教学评价体系,这些行为表现可以通过在外语专业学生中进行外语竞赛、表演,以及参与校内外相关活动与任务中体现?总之,对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要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立体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在人们转变观念,将外语人才朝着复合应用型培养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首先遇到的是外语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困难?近年来,大批高学历的优秀外语人才充实高校外语专业师资队伍,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但由于他们基本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无论是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不能完全承担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外语专业学生选修其他学科课程时,其专业授课教师尚不具备完全使用外语(英语)授课的能力?如何建设合格的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是外语专业在发展道路上首先遇到的挑战?
  另外,外语专业教学缺乏原版外语教材,包括语言类与非语言类教材?其实并非是缺乏资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版教材价格相对昂贵,大部分学生难以承受?同时,非语言类原版教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任课教师个人外语水平的限制,能真正用外语(通常是英语)开课的人也寥寥无几?没有原版教材,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就会大打折扣,也将大大影响人才质量?教师能否在这个问题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让学生尽可能近距离接触纯正的外语,以及国际通用的专业语言表达,是每一位参与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杜国海,王涓.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8):2427.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南佐民.论外语学科的研究范式创新[J]. 外语界,2007(1):28.
  [4]洪流.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9394.
  [5]石云龙.新形势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江苏高教,2007(1):1081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2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