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英语入门教学的整合策略
时间:2015-12-20 17:59:04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摘要]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机融合为一体将是21世纪英语课程的发展方向。在英语入门教学中,包括音标教学、字母教学、单词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教学等。因此,实际课程整合时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信息技术与每项技能的整合。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英语入门
[摘要]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机融合为一体将是21世纪英语课程的发展方向。在英语入门教学中,包括音标教学、字母教学、单词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教学等。因此,实际课程整合时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信息技术与每项技能的整合。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英语入门教学的整合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整合 英语入门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英语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经过整合,原来的学科课程将会出现崭新的面貌。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英语学科;另一方面,英语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英语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它的出发点,是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的新条件、新手段所带来的可能性,重新审视英语学科,实现整体优化。
在英语入门教学中,包括音标教学、字母教学、单词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教学等。因此,实际课程整合时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信息技术与每项技能的整合,也随之有信息技能与各项技能的综合整合,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英语入门教学的具体整合作一些探讨。
一、音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英语音标教学中的辅音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如[p]与[b]的发音就有声带振动与不振动的区别。一般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发音,即发音时让学生注意声带振动与否。为说明问题,老师常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声带发音。现在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发音过程动态有效地模拟出声带振动与不振动来,我们用3D动画进行设计,将人的喉头结构、口腔结构、鼻腔结构,发音时的声带振动过程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配上声音,整个过程是可以重复播放的,学生轻松而有效地掌握了这个语音学习的难点。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到每个学生掌握情况,可以进一步整合,设计课件提供录音功能,让学生对着课件画面发音,并录下每一个同学的发音,将自己的发音波音图与标准的发音波音图相比较,不断纠正自己的发音,反复练习,直到正确无误。这样就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也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二、字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字母教学的难点是字母的识读和字母的书写,字母书写过程中的难点尤在于笔画的书写以及笔画顺序的记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板书、反复领读每个字母来传授学生,限于空间和时间,这种教授过程效率比较低,可重复性也差,而且由于教师个体上的差异很难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一致。
实际上有关字母的读音、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我们可以借助有关信息技术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课件。例如在学习字母“d”时,可以用FLASH作一些技术处理,优美的画面上显示要学的这个字母,字母下面有几个按钮:字音、字形、笔画、笔顺。当你点出任一按钮,便会进入与之相关的新的内容区。并且可随时出入、单个演示、整过程播放、反复使用。课件动态演示“d”字的笔画笔顺,并在书写每一笔画时标出该笔画在整个字母中的笔画顺序和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全部笔画书写后读出该字母的发音。将字母的笔画、笔顺教学过程动态、完整地展现出来,而且可以反复播放,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自学也非常有帮助。
三、单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常会遇到因词汇量不足而陷入困境的情况,究其原因,学生对单词意义上的理解不够深刻是一个主要原因。这时,我们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好的教学课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特点是交互性。
上英语课时,学生每人配有一台电脑,教师在教学生字词时,可采用网络广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为此,我们设计一种课件,因为学生对生动形象的图片有较强的感悟力。我们可以通过看图、理解、想象、说词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认识能力,并有效促进学生词汇量的增多。课件的内容有声音、有动画显示单词的构成要素,学生一看即明白此词的拼写、读音、意义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不同颜色的动画变化将单词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感官的多层次活动,从而达到认知生字的目的。将生字或生词附以声音、音标,并配上形象生动、有趣会动的图片,使用时只要轻轻一点热区,该字或词的发音立刻会传出来,学生可以学读,并结合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达到运用词汇的效果。生动逼真的图片,准确清晰的发音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从而将单词的抽象含义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形信息反馈给学生,使枯燥的单词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跃、趣味盎然、更是轻而易举。
实践证明,通过课件直观展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得轻松、愉快,从而加深对字义的理解,词汇量也明显增加,然后还随机进入生词和课文的学习。对个别仍没有学会的学生又可通过"屏幕监视"实施分组教学的办法,达到个别指导、抽查的目的。有了这个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适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四、语法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说到语法,学生的头脑里就会反应出一些硬生生的规则,就有头痛和头涨的感觉。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语法教学,具有传统语法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网络技术就能为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最有力的支撑。网络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形成教学内容的资源一般都是网络上的电子化超文本,是文字、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媒体的结合。每个学生都能共享到这些开放的学习资源,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与学已完全融为一体,这样,自主探究式学习、交互式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就成为可能。
比如在讲授可数名词复数这一概念时,动画显示名词单数与复数的变化规律,并尝试让学生即时人机练习,然后点击练习的得分,激励他们深入学习更多内容。这样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加深大脑的识记,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轻松掌握更多的语法知识。
五、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想让学生从一篇文章中自己系统地归纳选取并深刻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入门阶段的学生难度就更大。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如在学习“描述人物”时,课文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很详细,可以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电脑知识从课件资料库中去寻找有关“人物外貌”的美丽图片、动画效果、视频,然后将最贴近课文内容的图片、影像动画选取出来,自己制作不同时期人物外貌的变化软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另外文中提到有关人物喜好的种类繁多、活动方法各异等学生均可自己从电脑中找到其真实的动画图片下载、复制、粘贴和组合。这样使得课文阅读既形象又生动,还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的能力。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将不同人物特征制作成现成的模拟的“人物秀”。在这种整合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更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因为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
现在城市的孩子们远离大自然,远离农村;乡村的孩子们不熟悉现代的高楼大厦、日常生活。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事物以往仅靠教师口述或呆板的教学图片加以分辨、讲解,但还是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明白。尤其有一些抽象、难理解的平时不太注意的问题,如教师能把这部分知识点与信息技术合理地进行整合,用生动美丽的图片或是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将会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借助直观、生动、有趣的课件的演示使问题迎刃而解。
六、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以往教师在教学起步作文的时候,总是苦于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实际有些孩子们曾经参加过很多实实在在的活动,但一旦要他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出来,却常常漏洞百出,甚至于连一个完整的句子也没写成功。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开发学生作文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入门阶段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常用的形式之一是看图说话、写话。看图说话、写话就是用一幅画加一段话的形式,让入门阶段的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记下来,帮助学生实现从图画到文字的心理转换,配合起始年级的听说训练,实施作文起步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课后、家中、野外随时随地即兴绘画,或拍摄照片,有的学生还把图片用扫描仪扫入了计算机里,存储起来。面对画幅,加以想象自然容易形成一段好的话语。
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另一种形式是多媒体作品制作及展示,其过程为:计算机上、美化作品、网上交流、教师评、批、改。教师辅导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用动画、照片、文字、音乐等形式来表达活动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作文改编成多媒体作品时,那音乐、那动画,又让学生涌现出新的感受,并及时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制作过程免不了反复记忆、细致修改,这对是有很大好处的。学生的展示作品难免会比较幼稚,但常常是真切的、富有灵性的、是不断从错误中学习然后运用所得知识的好作文。
尽管信息技术是我们当前着重强调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它的局限性。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是“共生性”而不是“替代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度作用”,以多种方式整合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是其必经之途。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2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