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高中英语教学中焦虑情绪的调节

时间:2015-12-20 18:08:47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提要: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阅读量而言,高一年级要达到18万词,高三则要达到30万词。再者,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期的提前,对社会了解的不断增加以及家庭环境的复杂化,来自各方压力的增加,学生的认知情绪也在发生着

提要: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阅读量而言,高一年级要达到18万词,高三则要达到30万词。再者,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期的提前,对社会了解的不断增加以及家庭环境的复杂化,来自各方压力的增加,学生的认知情绪也在发生着变化,焦虑心里越来越普遍。因此,在课堂中调剂、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学习习惯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生理激活、唤醒的特点,采取灵活策略来引导、调节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焦虑调整到适宜水平,以提高语言教学活动的效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课堂 焦虑 调节

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教学理论中人们只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学生情绪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而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忽视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甚至于过度强调竞争,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甚至厌学等情绪。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人的认知活动受到情绪的支配,情绪直接影响了人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它既能促进人的认知过程,也能破坏这一过程。正面的情绪协调、组织认知活动,负面的情绪破坏、阻断认知活动或起延缓作用。焦虑就是一种负面情绪,它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研究焦虑的程度和学习效率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调控焦虑, 对外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学习中的焦虑情绪是语言学习中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影响语言习得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许多研究认为,焦虑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心理变量之一,焦虑与自尊、抑制等情感相互交织在一起, 对语言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生理的特点,积极探讨引导和调节学生焦虑情绪的策略,使之进入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创造一个有利于外语学习的情感环境,使学生乐学、好学。这也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探讨情绪调节策略的内涵,语言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并力图寻求调控外语课堂焦虑情绪的策略,旨在消除焦虑对语言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一、 情绪调节的深层含义

情绪调节在教学中作为一种模式,是从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采取人性化探索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把学生培养成乐学、好学的自主性个体,其理论基础是人文主义教学观和情绪心理学 。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难度不断增加,老师及家长期望值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一切都对学生的情绪投上更浓的阴影,因此,情绪调节也显得越发重要。那末情绪调节这一模式的实质是什么哪?就是教师引导、调节和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克服其消极影响,把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激发其热情、培养其兴趣,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培养其学习的自豪感等等,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能。

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兴趣、愉快、好奇和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强调这四种情绪要素对学生认知过程的影响,着重探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作用的途径,避免消极作用。

影响学生情绪的因素有多种——课堂气氛、焦虑心理、愉快心理、兴趣因素、好奇心理等,但教师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性质和任务,结合课堂因素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其积极情绪,预防或调节消极情绪,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积极情感的发展。近几年高考试题难度越来越大,试题越来越活,真有赶着鸭子上架的感觉,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压力,而不是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激活与唤醒特点,采取灵活策略来调节学生的课堂情绪。教师通过创设愉快情景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导入学习。在讲授“My First Ride on a Train”模块时,涉及到澳大利亚的内容,在导入时我就可展示了一些该国的风景图片和动物图片,配备了文字说明,来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增强学生的兴趣,效果很不错。通过适度的检测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满足感和自豪感,降低焦虑感并体味学习的“苦”与“乐”。讲授语言点时,通过讲解和展示例句,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做巩固练习,学生坐着顺手,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体会了成功的乐趣。通过探究解疑使学生产生兴趣和适度的焦虑,促使其进行积极、艰苦的认知活动,获得新知识并诱导创新 。在学习Reading 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读,了解大意,然后点出部分重点单词、短语或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其含义,也可让学生探究作者心理,这样促使学生产生适度焦虑,诱导思考和创新。通过充分运用情绪的刺激和诱导策略,使学生的情绪及行为在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中稳步发展,和教师达成默契的配合。

二、焦虑情绪及控制

1. 语言焦虑及其影响

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 是指学习个体因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一定障碍,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或者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语言焦虑是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产生的不良情绪,有状态型和气质型两种。状态型焦虑指人在某一瞬间感受到的恐惧, 如考试前或遇到的某种紧急状态而产生的一时的恐惧。气质型焦虑则指人的一种个性品质, 是一种倾向性。语言学习焦虑属于一种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焦虑反应,是语言学习的常见现象, 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 产生于语言学习过程中,是影响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主要因素。起因主要有语言考试成绩、水平测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任务、语言学习中的自信心、自尊心等。高中阶段考试特别频繁,学生总是担心自己的成绩、名次,因此这种焦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专家们把焦虑情绪分为促进性焦虑和退缩性焦虑。前者激发语言学习者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努力挑战新的学习任务, 促使他们努力克服焦虑感,;后者导致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以回避焦虑的根源。促进性焦虑有助于调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动力, 使他们不断向目标接近, 而退缩性焦虑则阻碍语言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因此,有些学生为了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比较主动地学习和参加考试,这些学生可以说具备了适当的焦虑情绪;而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不但学习不积极,考试更是紧张地挠头挠腮,想着逃避。研究表明,语言焦虑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高焦虑者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低焦虑。焦虑过渡,压力过大会抑制学习者对知识的输入, 同时也阻碍了知识的输出,正所谓临场发挥不尽如人意,并最终导致学习失败。而低焦虑学生中, 学习失败的还不到10%。心理学家Lazarus & Folkman经过研究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所以,适度的焦虑情绪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过低的焦虑水平使学习者不能排除环境中无关因素的干扰,对有关刺激反应缓慢、欠准确;过高的焦虑使学习者注意力变得狭窄,注意力降低,稳定性差,不能检测情境中的重要线索。高三期间有些学生成绩波动大,甚至出现滑坡,主要因为焦虑过多, 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 阻碍了思维活动正常进行, 离开学习活动本身去关注令人烦恼的紧张情绪去了,在复读生中者中表现更明显。而考试中超水平发挥着则往往是焦虑情绪较适度者,他们心理负担不重,不惧不怕,情绪平稳。因此, 适度的焦虑对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因素,可使学习者保持一种特殊的、活跃而敏捷的状态, 这种轻度的、不能完全放松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外语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作为外语教师,积极研究学习者在外语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并把学生的语言学习焦虑调节到适宜水平,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2. 外语学习中情绪调节具体策略

2.1创建安全环境,缓解退缩性焦虑

外语教学中的情绪调节, 一方面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情绪体验; 更重要的则是指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情绪体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这两方面互相影响。但学生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情绪状态,教师是课堂情境中师生情感互动的主导力量,有的人把教师当作导演,把学生当作演员,由教师来调控师生情感互动的方向和性质。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热爱,把学生当作正在学步的孩子,允许他跌跌撞撞,而不只是板着脸指手画脚,只挑毛病。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方面, 致力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共同安全环境或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舞台,即创造一种师生间真挚的理解关系,从而缓解学生的退缩性焦虑。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理解, 相互作用是减少压力和焦虑、保持课堂和谐氛围的基本条件。做到这一点,首先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欣赏,以及对学生个性的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实现行为自我与批评自我之间的和解,取得两个自我之间的和谐一致,在愉悦的环境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地改正;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性信息,为学生提供一种安全的、具有支持性、欣赏性的课堂气氛。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种安全、和谐的气氛中,学生会得到完全放松,进而消除过高焦虑,促进语言学习。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总是爱板着脸,总是爱批评学生,有时还很尖刻,在这样大的压力下学习,有的学生居然学得很好,但这要付出多大的心理代价和精力的代价,成本很高,甚至有的产生了逆反心理,讨厌了老师,放弃了学习,从而一蹶不振。凡是学习者都有可能出差错,错误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尚未完备的正常结果, 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既然是习得,就象小孩学走路一样要有个过程。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犯错误,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语言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 而无需感到焦虑。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要通过对错误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 然后通过语言训练有意识, 有策略地加以纠正。 其次,反馈途径也有助于建立学生的安全感,消除退缩性焦虑,这种反馈可分为知识反馈和能力反馈两种类型。知识反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如教师可把刚学过的单词以声音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猜测,记忆,再认识,也可以通过视觉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就能掌握全部内容。这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很大的自我满足,这种满足感对建立安全感、消除退缩性焦虑有着重要意义。能力反馈就是再让学生在学过的单词中找出部分连成短语或句子等,这不仅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了单词,还锻炼了组句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过程的体验,调节了学习策略和情绪,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一旦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卑、焦虑等负性情绪,教师要及时帮助做分析、疏通工作。有时课间、课后几分钟的交谈,作业上的几句评语,都会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获得自信,并最终克服退缩性焦虑,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

2. 2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调控焦虑水平

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智力、个性、学习方式及认知风格等调控学生情绪。在语言教学中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 从而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调控学习者的焦虑情绪,才有可能达到“教”、“学”双赢的目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主动、和谐的发展进程。有的学生年龄偏小,智力不错,但是懒惰贪玩,不思进取,焦虑过低, ,对外语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对这类低焦虑者, 宜用激将法、热处理, 促使其提高焦虑水平。教师还可营造一种必要、适当的紧张气氛来实现, 如课堂上对他们进行提问检查,问题难度不要大,使其有适度的压力, 而他一旦表现较好,就要不失时机地表扬,经过一段时间,他的学习的劲头可能就上来了,这样就有可能把退缩性焦虑转化成促进性焦虑。而对高焦虑者——羞涩自卑型的学生, 则需冷处理,以消除其退缩性焦虑。教师应保护其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树立其自强心,对其进行心理矫治,循循善诱,稳定其情绪,降低过高焦虑情绪。有针对性地调控学生的语言课堂焦虑不仅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乃至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保持最佳焦虑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奠定了稳定基础,促进其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另外,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运用情感调节策略调控其焦虑水平的同时;要减少否定评价,甚至在纠正其错误时, 也要用温和、鼓励乃至基本肯定的话语。教师心里要装着差生,经常关注其进步,并注意自己的评价用语, 绝不可以说:“Your English is poor , or you are very lazy”等诸如此类伤害学生感情和自尊心,引发退缩性焦虑的话语,而应代之以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的真情, 用爱心向他们传达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希望与鼓励。老师要用满腔热情和具体帮助, 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自觉性, 有了这样的自觉与自信, 焦虑就会化为无穷的学习动力。现在有的学校在搞理解教育,有的单位在搞教师先进事迹报告活动,其最根本的实质就是要爱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要做到了这一步,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课堂中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心理效应。“亲其师, 信其道”,外语学习的兴趣一旦形成, 学生在课下也会饶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加强语言学习, 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3 以人为本,有效调控焦虑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学论始于70年代。该理论明确指出,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不带有威胁的语言学习环境, 因为融洽的情感能创造一个轻松自在的思想交流氛围, 只有不受威胁, 不用防范的学生才能在愉悦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使学生降低自己的屏障作用。情感过滤或情感屏障是语言习得的障碍。就是说在无屏障环境里(无防御心理),师生活动融为一体,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情感屏障低,语言输入可以到达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学习者就会习得更多的语言;当情感屏障高的时候,语言输入处于封锁状态,不能达到语言习得的效果。由此可见,消除学生的退缩性焦虑,降低外语课堂情感屏障是提高语言教学效能的根本保证。因此,语言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 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尤其是社会文化修养, 使自己有能力洞察出学生的情感需要, 并具备满足这些情感需要、消除其情感屏障的技能和方法。也就是说, 教师不仅要成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 指导者和语言活动的组织者, 而且要成为学习者心理恐惧和情感焦虑的消除者,甚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具体语言教学中,教师必须理解、体谅学生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做的种种努力,使学生乐意向他们寻求帮助,克服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积极投入学习,更好地发挥学习潜能。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降低外语课堂竞争强度,营造一种关心和分享的课堂气氛,通过让学习者全身心的参与来真正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尚情操、良好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的人才。现代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研究表明自信、自尊等性格因素受遗传因素影响只是很少一部分, 而教育和环境对其形成与增强有着基石的作用 。教师若能积极消除学生的情感屏障, 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 降低学生的情境焦虑, 这也将同时减轻气质型焦虑的表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外语教师应在具体语言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有效的焦虑调控策略。运用情绪调节教学模式调控外语课堂焦虑对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外语教学活动的效能;对倡导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并茂,促进学生情知素质的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范琳. 认知方式差异与外语的因材施教[J]. 外语教学, 2002, (2) : 83-8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2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