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苦学”为“乐学”
时间:2015-12-20 18:13:29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摘 要】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现象,摆脱这种现状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着重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及时地进行“愉快教学”,变“苦学”为“乐学”。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愉快教学 兴趣 何为“愉快
【摘 要】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现象,摆脱这种现状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着重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及时地进行“愉快教学”,变“苦学”为“乐学”。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愉快教学 兴趣
何为“愉快教学”?就是教师正确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生动、
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唤起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实施“愉快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跟随老师前进。教师应时时注意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投入到学习中,是调动学生内部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课中有将如何进行“愉快教学”呢?
一、巧妙导入,引起兴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若能巧妙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热情高涨的情绪,使他们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产生坚韧的毅力,表现出高昂的探索精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若能精心设计导语,一开始就能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如讲授《春》时,这样导入: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充满希望的季节。大家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实践,描摹一下心中的春天。“生机勃勃”、“百话争春”、“桃红柳绿”、“春日融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连流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好词好语,如涓涓细流从学生们的口中流出。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下边让我们伴着优美达到课文配乐朗诵一同来欣赏一下《春》的精彩画面,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与同学们心中的春有何异同。
这种融合讨论与电教设施的导语,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关于春的好词好诗的学习,另一方面,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优美的朗诵,从视觉、听觉上充分的调动学生起来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当然,诱发学生的兴趣不仅依靠导语,还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个环节都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现”,意思就是说,对景物的感知会引起情感的想象活动;主观的情感想象活动又会影响对事物的感知,会在意识中产生体现情感想象的景物。因此,感知和情感活动是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刘勰关于情境的理论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语文学习过程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实物演示、画面再现、游戏表演、音乐渲染、语言描绘等种种方式,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愉快学习。
1.画面再现,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苏州园林》一文,学生往往觉得说明文枯燥,兴趣不大。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让同学们搜集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课堂上先让学生交流图片,从中得出一些苏州园林的特点。之后,投影与课文配套的苏州园林风光画,同时播放一曲笛子独奏《姑苏行》。美丽的园林风光与动人的笛子音乐,形与声的巧妙结合,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受,仿佛进入苏州园林,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愉快的学习之中去。
2.创设学生活动,注重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活动情境。例如演课本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发挥特长。如讲《变色龙》一文时,可根据情节的需要,找几个普通话流利,又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让他们扮演奥楚蔑洛夫、赫留希金、巡警、厨师和观众等角色,教师也参与朗诵“舞台说明”。由于有表演的机会,“演员”们兴致很高,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揣摩自己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因此在表演时做到有情有感,有张有弛,有声有色。课堂变成“舞台”,“演员”固然进入了角色,观众也同时“入戏”,与“角色”产生了情感交流。整堂课生动形象,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既轻松愉快,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文章主旨、表现手法以及人物性格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和理解。寓教于乐,学生由“苦学”变成了“乐学”。
当然,表演并不是单纯的娱乐,目的是学中有趣,以乐促教,是以完成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的。教师力求创造有利条件,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态度,让他们“入情入境”,以最佳的状态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之有疑。”在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疑,提出新颖的而又能引起学生学习认知冲突的问题,把它摆在学生面前,使他先感到“山重水复凝无路”,然后激发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有一村”。当学生找到了“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巧妙的导入和创设情境所激发的只是学生的直接兴趣,是感性的,往往不可能持久。必须将直接兴趣变为间接兴趣,变成理性的才能使兴趣持久,并在愉快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使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攻克学习的难关。
三、引导探索,增进兴趣
兴趣来源于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问题,有了解疑的愿望,才能增进学习的兴趣,在积极探索的内动力之下,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享受攀登之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的设计问题,激疑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愉快登攀知识的阶梯。如讲《核舟记》这篇说明文时,在学生疏通文句之后,这样激疑:
(1)游赤壁者为东坡、鲁直、佛印三人。作者是如何突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的?——引导学生从“中”、“左”、“右”三个方位词和“俄冠而多髯”的肖像描写来认识苏东坡在舟中的主人位置。
(2)三人虽为好友,但身份不同,举止各异,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做到“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苏、黄二人是诗人、学者,举止儒雅,神态安闲,文质彬彬;佛印是方外之人,超凡脱俗,放浪形骸。
(3)两舟子的描写对表现“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有何作用?——一人手攀右趾若啸呼,一人煽火烹茶,均暗示船泊江中,诱发读者联想到舟外的广阔天地,同时也为“泛赤壁”这一幼稚之事烘托出闲逸安恬的氛围。
(4)本文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先写船头,后写船尾;先写总,后写分;先写中间,后写两边;先写上,后写下,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学生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亢奋状态,沉浸在积极的探索之中,在经由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开启了思维的大门,享受攀登之乐,增进了兴趣,艰苦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探索,“苦学”变成了“乐学”。
四、体验成功,稳定兴趣
兴趣有赖于成功。学有兴趣,才有所得,又能稳定兴趣。如果一直没有收获,没有成功体验,就会丧失兴趣。只要当学生在经常成功和收获中得到心理满足,兴趣才易于稳定和巩固。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一事成功事事顺利。”成功能使人产生喜悦、激情。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有了成功感、乐趣、自信心、积极性等,积极情感才能应运而生。
在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得到老师的肯定,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思考,兴趣提高,精神饱满;有的学生回答被老师否定了,便会失去兴趣,情绪低落。为了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欢乐,教师要根据学生智力的差异,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师主观上要欣赏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应有相应的发展空间,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赏和肯定。这往往是提高学习的动力源泉,要允许学生犯错,对学生的反复性要正确对待。不应对他们横加指责,甚至惩罚,而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赞赏和鼓励。这样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订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尽量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实现。使之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学生享受学习的根本所在。让学生在一片赞扬声中在“我能行”的心态下学习,能有效地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成功和兴趣密不可分,只有当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也只有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后,才能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并坚持不懈地愉快地勇攀高峰。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问题有梯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挑子”,既发展了思维,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此外,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以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是“愉快教学”的主要手段。巧妙导入——创设情境——引导探索——体验成功的过程,实际上是愉快教学的准备——唤起——深化——鼓励的过程。“愉快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把愉快带进教堂,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
参考文献:
[1]程昌明译注.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09.
[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0.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
[4]吕瑞红.促进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科学教育论坛,2005,(4).
[5]梁国仓.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教学与管理,2004,(1).
[6]张忠尧.发挥课堂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教学研究,2005,(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2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