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时间:2015-12-20 18:31:56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母语迁移现象的表现和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几种有效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字]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英语教学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摘要]本文通过对母语迁移现象的表现和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几种有效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字]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英语教学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
  
  (一)母语迁移的表现与分析
  
  成人习得第二语言跟第一语言不同。成人在接触外语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知识去帮助理解和运用外语。由于母语与外语在某些基本概念和常规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所以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母语来掌握外语。比如说,在有了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学习者很容易翻译一些句子。例如,“他教我英语”:He teaches me English.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China is a beautiful country.等等。这种母语正迁移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初级阶段,它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习者对外语的实际运用。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发现尽管不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但当真正与外国人交流时,仍然有许多理解和表达上的障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按中文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运用外语。也就是说,母语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产生了负迁移。归纳起来,常见的负迁移有:
  1.母语文化负迁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并且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和思想,并总用自己的母语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第二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而交际失误屡屡发生。例如,近年来,许多英语国家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Mary, Mike 等),不仅仅对年龄相仿的人,对长辈也是如此。这种情况若发生在中国是绝不可想象的。因此,若不了解这一点,当英语国家人如此称呼我们中国人时,我们可能会因感觉受到了轻视与侮辱而大为不快。其实,这是中国人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缘故。因此,深入了解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2.母语语法负迁移。英语的语法是一个很令学习者头疼的问题,原因是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如汉语中名词没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这一缺损易造成负迁移。所以初学者易犯 “He love me.”、“I buy a book last week.”之类的低级错误。另外,有学生将“他去北京十年了”译成“He has gone to Beijing for ten years.”显然这是由于中文中瞬间动词与延续动词之间的区别不如英语那么严格的缘故。很明显,学生在运用外语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汉语的语法概念转移到了英语中,因而造成了这样一些失误。
  3.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学习者将母语对某一词语或某一结构的语用意义生搬硬套用在外语上而造成的负迁移。如:“Please open the television.”——中国学生习惯于把open 用于所有中文“打开”的场合。另外,将“看书”说成“to see a book”,或将吃药说成 “to eat medicine”犯的也是类似的错误。显然,错误的发生完全是受母语的影响,将中文和英语生硬对译而引起的。
  
  (二)促进母语正迁移,提高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
  1.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善于用汉语思维组成句子而不善用大量模仿而习得句子这一现象,教师不必盲目否定,应在总结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的前提下,以诱导的方式帮助促成正迁移的形成。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并在纠正错误中不断提高判断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另外,如 “tank”(坦克), “hamburger”(汉堡包)等音译词以及 “Microsoft” (微软), “hardware”(硬件),“pen-friend” (笔友)等英汉意义完全对等的词为学习者记忆词汇提供了捷径。教师应该利用这类词汇帮学生举一反三,迅速扩大词汇量。
2.借助母语,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单词。例如international 这个词是由inter(相互的,内部的)和national(国家的)组成,合起来则表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即“国际的”。这样不仅记忆起来容易多了,而且借助母语的帮助可以让学习者产生许多有益的联想,于是,internet (互联网),interfere(干扰),interact(互动)等词汇也自然而然地理解并记住了,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避免母语负迁移,提高学生实际交际能力
  
  汉语无论是从发音、结构还是文字体系、书写方式上来说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的语言迥然不同,而且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沉淀的汉语,其文化内涵、思维模式、风土人情等都与印欧语系有着天壤之别。若中国人与欧美人同学一种西方语言,无疑,对中国人要困难得多,其母语的负迁移也大得多。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避免负迁移呢?
  1.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精力过分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文化部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他们的共同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了解不深,因而常常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也就是说,他们缺乏语言的“文化交流能力”。随着我国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化,在教学中加入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已是大势所趋。教师若能将西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及思想、行为模式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材料。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国人学习语言的环境十分贫乏,书本和教师是唯一的输入源,语言输入十分有限,而地道的外语是依赖于真实的语言环境的。因此,教师应尽量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这对于其形成敏锐的语感,克服母语干扰十分重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录像、新闻广播、影碟等现代化手段让学生欣赏英语原版电影、电视、广播节目,同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原版小说、文章让学生接触真正的英美文化及其语言环境。
  3.帮助学生在英语应用中逐步淡化母语意识。母语的正迁移多发生在英语习得初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负迁移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因此,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应培养他们逐步淡化母语意识,尽量用英语进行思维、判断,以求在语音、语言上与native speaker接近。另外,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逐渐形成运用正确英语句式和语序表达的习惯,也可以抗拒母语的干扰,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综上所述,对语言迁移现象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正迁移,有效避免负迁移,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2]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王德春等.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2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