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优化高校英语教学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5-12-20 18:39:48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低效的现状及其原因,认为应从明确目标,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教学目标 优化内容 改进方法 教师引导 高等学校公共课英语教学历来遭人非议,非议焦点是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低效的现状及其原因,认为应从明确目标,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教学目标 优化内容 改进方法 教师引导
  
  高等学校公共课英语教学历来遭人非议,非议焦点是学习内容不实用、学习效果不明显。我国的大中小学生,花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时间十分惊人,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口不能言,不能正常从事与外国人的交流,令人焦虑。笔者认为,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回到出发点思考问题:必须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怎样学习才更有效果”?为此,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突显出来了。
  “教什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普遍将完成教材视为教学的根本任务;二是把教材处理窄化为语言知识(语言点和语法)的学习,从而将语言能力窄化为记忆能力。于是乎,囿于课本,机械地、无一挂漏地、匆匆地呈现教材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面对每天接踵而至的、成批的、要求背诵的、支离破碎的单词、词组、语法,不少学生只能望洋兴叹,或错误地把知识学习作为英语学习的真谛,把背诵当成英语学习的代名词。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借助教材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语言,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学习的关键。而只有通过语篇学习,才能真正掌握语言及其语言知识。
  “怎么教”?这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的角色、语言训练的方式和实效、学生的参与面。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代替学习。这是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多少年传统的教学惯性使教师习惯于扮演课堂主角,从词汇学习到语篇学习,教师从领读到讲解,时常替代了学生的学习,以致不少高校学生在学单词时还离不开老师这根“拐杖”,每当遇到新的语言知识或难点,没有教师的讲解就不知所措,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
  2.过多操练。语言训练是英语课的灵魂,因为语言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经过较长时间训练的过程,课堂的实效主要取决于训练环节设计的质量。然而,一些教师因关注讲解的内容而忽视了对训练环节的思考和设计,有的教师只是把它当作讲解之余的一点补充,而且把训练等同于做习题或测试,或加上朗读。因此,“训练”不少,收效不大,有时考试时幸遇做过的阅读文章或题目,但学生还是继续犯同样的错误。显然,这样的训练难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3.过分注重形式。如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时尚,可是一些教师在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课件本身的质量,而对运用多媒体的根本目的——服务于教学、提高学习效率考虑不够,因此,在一些课堂教学中,课件的运用只是给人以喧宾夺主,多此一举之感,并没有真正为语言训练服务。
  笔者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该拓展“教”的范畴,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本身以外,还必须把指导方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时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进程。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以及学生等各相关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加强研究,优化教学,是提高英语教学的根本。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
  优化目标首先应兼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并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兼顾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及单课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要细化单元目标,通过每一课具体的学习实现单元目标和总体目标,使教学目标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导航灯。二要活化知识目标,将知识活化为能力,将知识学习渗透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以能力目标体现知识目标。三要强化能力目标,不仅着眼于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重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来实现的。现行教材的每一单元包括对话、阅读材料、语言知识以及配套的练习等,如果无计划、无组织、机械地一一呈现教学内容,则会像散沙一盘。显然,围绕单元主题,优化教学内容是实现单元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培养学生用所学的语言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能力。要根据教学需要,整合教材内容,并有针对性地筛选每课后的配套习题,大胆放弃那些偏简单,无助于能力培养的机械性习题,使教材这一教学载体真正服务于教学,而不制约教学。
  还需适时补充语言材料。语言学习是一个积累过程,在缺乏语言环境的外语学习过程中,更需要有一定语言量的积累。只有当学习者获取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会逐渐产生自然习得的效果。为此,必须有计划地补充较丰富的略高于学生现有语言技能的语言材料,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是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母语学习是在完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习得,而外语学习则是在缺乏环境的、在有限时间内的有意识的学习。只有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正如泰勒所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而进行的,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只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才能获得。”因而须改变师生角色,改革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让语言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语言学习过程的主旋律。其中,参与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运用是目的和归宿。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始终积极地投入到语言学习的过程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体,改变学生作为知识容器、复读机、应试者的被动角色;强调人人参与,共同提高。任何活动的设计都应有利于全体的参与,活动顺序可先双人及小组,再适当抽查,从而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训练应以提高运用能力为目的,以单元话题为主要内容,以语篇为语言单位,以语言情景为依托,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始终运用所学的语言由浅入深地进行听、说、读、写、译多形式、多角度的活动,而不是停留在词汇的记忆和知识的掌握上。教师的“导”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获取“金子”,而且要掌握“点金术”,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高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2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