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5-12-20 18:44:23 所属分类:英语教学 浏览量:
摘要:随着21世纪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外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改革。如何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性素质的外向型复合人才,成为外语教学的焦点。加强文化教学、培养文化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将是新时代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
摘要:随着21世纪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外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改革。如何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性素质的外向型复合人才,成为外语教学的焦点。加强文化教学、培养文化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将是新时代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外语教学;国际性素质;跨文化能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步入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探索我国外语教学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成为每一个外语教学工作者的新课题。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的能力,使之成为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成为新时代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 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
二、
本文所言及的国际性素质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一定能与在一种文化内获取的素质和能力直接联系在一起,也不仅仅是一种量的扩展,而是涉及到一种必须重新建构的素质模式。这是因为,新的素质将部分地修正或取代原有的、与某一文化相联的素质”〔1〕147。而这种“新的素质”其实就是对异域文化的驾驭和操控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是对跨国企业还是政府机构的职员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中消除语言障碍、减少文化误解、可能实现共同交际目的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这种新的国际性素质所涉及的能力其实就是跨文化的能力,是一种交际和文化的互动能力。具备国际性素质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不仅应该谙熟己方文化及表达方式,同时应了解对方文化风俗及惯例,具有及时修正己方不当行为及言辞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处理特定环境的自信行为以及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看来,国际性素质中的跨文化能力包含了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四、
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新时代对外语教学的要求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语言本身是带有一定社会文化特征的,二者的关系是“天然”的,客观存在的。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社会现象。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本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人们生存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交流和行为的方式等等。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通常反映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信念,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由于“文化差异”而存在沟通和理解的障碍。外语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授学生掌握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无数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都说明,语言和文化同步并进的学习是纯正掌握语言的一条便捷途径”〔2〕141。外语教学不应该只是语言的教授过程,还应该是文化的导入及文化能力培养的多层次的综合过程。因为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还有助于他们真正掌握和准确使用所学的语言,避免出现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流障碍。尤其是“我国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能适应于跨文化交往的需要”〔3〕114,这就更需要加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导入与能力生成。这不仅是当前外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必需模式。
同时,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培养跨文化能力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指出,人要求社会交往,并且社会交往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时,他们希望能直接使用这门语言,能用这门语言与人交流”〔4〕94。这种灵活驾驭语言,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对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似乎更为重要和关键。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产业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职业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对外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毕业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难以满足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现代大学外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外语知识,还具备文化贯通和国际对话能力,掌握避免交际误解的策略;要从思维观念、行为方式、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国际性素质培养,使他们能够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下进行有效交际,成功建立交际模式,形成更完整的行为战略。
三、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构想
首先,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理念的正确转变是外语教学改革深化的先导,也是开展和推进外语文化教学的根本。外语教学是一个独特的交际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解码过程,又是两种文化交锋、交流、转换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时代的外语教学必须加强文化导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的能力。同时,全球一体化趋势在21世纪的凸现使外语的交际功能更为突出和重要。随着各领域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看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作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融入时代发展进程,以培养和提高跨文化能力人才为目标,加强文化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第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经指出:“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多元文化社会概念的引导下,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应以交际教学法为主要实现途径,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加强文化教学的渗透。此处所提到的“交往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涉及在相互交往中做什么及怎样做、说什么及怎样说”〔5〕528。教师可以按话语场即学习者将来经常要参与的重要交往活动和常谈论的话题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双向互动。教师负责解释其活动场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以此实现社会文化活动和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另外,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现代外语教学,除了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之外,在师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该增设加强跨文化能力的课程如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国情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经常上网的人一定会发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显现在网络世界最为明显,英语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许多新鲜的国际咨询或是有用的信息都出现在英文的网页上。作为现代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应该以高度的敏感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或是用更为崭新的提法而言,作为一种思想和知识库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巨大的媒介作用和影响力的。当今的世界,真的就如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洪堡特所言:“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领域中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可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外语的激发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设立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上网查询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感受英语的魅力和冲击力,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发挥网络化学习环境对言语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那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课程如英语报刊阅读、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等,更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以保证站在国际前沿,了解国际事务和形势。依赖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计算机辅助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扭转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生动形象的原版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更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和文化素质培养。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师生的国际性素质。在影响外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就学生而言,这主要包括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模拟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固然有一定的功效,但总归不如真正的、地道的语言环境。对于这一点,恐怕只有那些有出国经验的人才会深深理解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多么重要,承认习得须依赖语言接触。既然新世纪的英语教学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加强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建立外语骨干教师国外培训基地,提高师资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中,可以进一步开拓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全面引入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或是以互换学者的形式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外国专家,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作用和优势。另外,高等学校在引进个体智力的同时,要注意引进优秀的群体智力,如定期举办或选派优秀教学骨干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举办中外大学生夏令营、接受国外短期文化和语言交流团组、举办展览会等,这些都是引进群体智力的好方式。总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高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立足教育国际化视野和教育创新理念,跟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步伐,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相互支撑的人才开放式培养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开拓渠道。
五、 结论
六、
外语教学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定为外语课程的任务和终极目标。外语教学将不再是只关注语法、词汇等语言层面的单一语言体系教学,而是以多元文化观为导向的融入文化教学、重视跨文化实践的多层次立体教学。因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受英语应用能力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大量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因素,为他们参与包含不同种文化的国际事务作准备。培养大学生国际性的素质和处理国际性事务的跨文化能力,这是新时代外语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和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适应国际形势,与国际教育接轨,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润新.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田芳.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G〕.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5〕王振亚.交往能力与外语教学.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yyjx/24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