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浅议农村初中教育的现状

时间:2015-12-20 14:57:09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摘要:本文从擦除应试教育痕迹,阻止学生辍学,解决教师老龄化问题,以及如何接好中小学教学断层四方面,论述了农村初中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村初中;素质教育;辍学;老龄化;教学断层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工作的焦点问题,而农

摘要:本文从擦除应试教育痕迹,阻止学生辍学,解决教师老龄化问题,以及如何接好中小学教学断层四方面,论述了农村初中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村初中;素质教育;辍学;老龄化;教学断层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工作的焦点问题,而农村教育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在党的政策倾斜下,农村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变化天翻地覆,教师和学生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然而,在蒸蒸日上的大好教育形势下,农村教育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教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渗透素质教育,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让学生,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生得到长足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我们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迅速擦除应试教育痕迹
  1.传统教育的弊端
  知识本身更新不够及时,结构未能及时调整,也不够精简;教师传授不得法,“填鸭式”,“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呆读死记,机械重复,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模式延续了几十年,再加上“升学率”的影响,学生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导致学生能力低下,即使高分,也是低能。
  2.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传统教育的不足无限放大
  有人认为,“要研究素质教育的特点,就要先研究它的对立面——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核心就是知识教育”,这样来界定应试教育,就是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对立起来。还有人认为“要把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知识是很重要,但比起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说,只能是第二位的”。这些表达从词句到思想都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轻视知识的思想。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是重起炉灶,而是继承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而是更重视知识。
  3.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明了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第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第三,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一份对某乡镇几处学校调查材料显示,35%的校长和70%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搞活动”,“减负”,“组织兴趣小组”,86%的校长教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德育、音体美及劳动教育等“非考学科”,“减少文化课,增加音体美艺术课”。
  这些实际行为偏差与轻视知识的认识有关,以为素质教育不是对传统知识教育的完善,而是对传统知识教育的否定。
  传统教育模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完全消除它对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的确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补充新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二、采取有力措施阻止学生辍学
  1.辍学现象分析
  2004年,笔者接手初一年级,共有5个班,本班98人,其余四个班分别是98、96、97、97,全年级共有486人,到2007年6月毕业时,本班人数是58人,其余各班人数分别是50、52、55、52,全年级共有267人。2007年所接手的新年级,本班42人,其余四个班分别是40、42、41、43,共208人,2010年6月毕业时,本班人数为39,其余各班人数为30、31、33、35,共168人。
  以上数据显示,农村学生辍学虽然较以前有所下降,但仍为数不少,应引起我们重视。
  2.制止学生辍学的对策分析
  学生辍学受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应先从自身做起,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和谐平等、相互尊重、具有很高的信誉和值得学生敬爱与向往的集体里,学生因为自己是这个和谐集体的一员而感到十分自豪。现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学中,健康向上的教育教学气氛与和谐默契的人际关系能启迪智慧、鼓励创造,从而使师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健康和谐的教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客观存在对愉快教学将产生不可代替的重要影响。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挖掘。
  热爱学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学生的个性不仅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反而会受到挫伤。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
  理解学生是实现师生心理兼容的基础。教师要理解学生,就必须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失当的,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可能的合理因素。诸如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可能是因为身体欠佳或难度太大;学生破坏纪律,可能是希望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学生与教师发生冲突,可能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某些弱点,如急躁、挖苦学生、过于严厉等引起的。
  尊重学生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柱。尊重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一切正常学习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相互尊重、信赖、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焦虑,真正和学生一起平等相处,互谅合作,使学生的情绪与认知活动平衡。
除了教师之外,我们学校也应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打架斗殴事件,深入调查已发现的每一个“欺辱人”事件,一查到底,重拳出击,直至最后根除;严格班级考勤制度,发现未来学生,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杜绝“逃学事件”发生。我们还应经常与家长沟通,呼吁,提醒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健康引导,管理及时到位,向学生灌输科学向上的思想,坚决摒弃“读书无用论”,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良好人格。我们还呼吁上级主管部门规范文化市场,最起码清除学校周围的非法网吧,让某些有想法的学生无机可乘,安心读书。
  三、逐步解决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
  1.农村教师老龄化现状
  现在农村基本上是“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本地区四处小学有84名教师,45岁以上的有63人,基本上是老将当家,没有中青力量。一是他们知识陈旧,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得不到新颖的知识;二是他们大多是“民办”转正而来,村委会照顾,他们家中都种有庄稼,秋收、麦收时,根本无精力顾及学校,除了精力外,他们体力更是不济。由于缺乏生机和活力,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束缚了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2.农村教师老龄化原因
  一是农村教师的工资虽说由县财政拨款,但实质上仍由乡镇财政负担,一些经济贫困乡镇无力再承担新分配教师的工资,自然不会接纳年轻教师;二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超编现象,受历史客观因素,以及配套改革管理措施跟不上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乡镇的教师都超编,产生老的离不了、新的进不来的状况;三是前几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青年教师纷纷外流。
  3.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
  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队伍改制力度。对农村身体衰弱、知识老化、教学质量差的老教师,要按照额定编制数量,通过竞聘上岗、竞争选优、末位淘汰等方式,精干教师队伍,既可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可腾出位置吸纳年轻教师。二是要加大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是经济薄弱乡镇,重点在基础设施、教育经费、教学设备、教师轮训、幼儿园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配强师资力量。三是要创新用人体制。对新上岗的教师实行聘用制,期满可重新聘用,以便选优淘劣,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的管理力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五是控制教师、学生外流,确保农村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接好小学初中教学之间的断层,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1.小学生进入初中后有许多地方不适应,形成了一个“断层”。初中由原先的5科变成了7科,各科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大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科目增加,内容复杂使学生变得心理压力变大,在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初中阶段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本身小学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适应能力弱,所有这些都使小学、初中教学形成了一个“断层”。农村教育条件落后,这种“断层性”更为明显。
  2.如何消除断层,为学生铺平道路
  第一,以人为本,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动机。
  第三,揭示学习规律,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第四,未雨绸缪,让学生在小六毕业暑假中熟悉初中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以上几点是笔者对现在农村初中教育的几点浅见,为了农村教育的美好明天,愿与同仁们携手并肩,无悔向前!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