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浅谈初中生语文阅读心理障碍初探及应对策略

时间:2015-12-20 15:11:56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 阅读心理障碍 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中学生阅读心理障碍是影响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原因。它的形成主要来自外部因素,如学校教育、家庭环境、阅读评价方式、社会影响等。阅读教学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策略,如激发阅读兴趣、控制阅读焦虑、改革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 阅读心理障碍 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中学生阅读心理障碍是影响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原因。它的形成主要来自外部因素,如学校教育、家庭环境、阅读评价方式、社会影响等。阅读教学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策略,如激发阅读兴趣、控制阅读焦虑、改革评价方式、加强阅读指导、改进教学手段等,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阅读质量。
  
  若一个学生在阅读与他能力水平相当的书面材料时不能获取意义,或阅读成绩明显低于自己的能力水平,就可被认为有阅读障碍。根据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阅读心理障碍是影响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原因。
  一、中学生阅读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对中学生阅读心理障碍这一问题,主要应从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角度加以解释。我以为,中学生常见的阅读心理障碍更多的是由学校、家庭、社会、评价等外部因素引起的。分析如下。
  (一)学校教育因素。
  为了应付语文考试,教师可谓煞费苦心。阅读课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对于课文,如果不考课内阅读,就只教字词,或者自由阅读;如果要考课内阅读,则从头至尾字字句句、一点一点地嚼,一篇文章往往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所谓的课外阅读,也纯粹从考试着眼,变成题海训练、专项练习,充满智慧和美感的文字材料变成了枯燥无味的题目,导致学生厌恶阅读,不能作个性化的解读,更谈不上想象与创造了。
  (二)家庭因素。
  家长是否读书、读什么书直接影响孩子。这种影响从孩子懂事起就开始了,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上中学后,家长给予孩子适当的阅读指导,给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也十分重要。据调查,拥有一定藏书的家庭,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自主阅读的意识较强;家长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适当进行阅读指导的,孩子的阅读能力较强。
  而且家长给孩子的影响并非都是正影响,如家长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孩子多读书,那只不过是徒劳之举,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从不为孩子购书,孩子在课余即使想读些课外书也没有条件。长此以往,这些家庭的孩子自然不会有读书的兴趣、爱好和相应的方法。
  (三)评价因素。
  阅读评价的方式虽然以主观题为主,但答案固定死板,不能真正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新课程理念。这是当前语文阅读评价的主要弊端。实践证明,这种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阅读水平与能力的高低。比如不少平时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考试时常常莫名其妙地考砸了,而一些平时基本功较差的学生却又出人意料地“发挥”好了。这种较为僵化的考题、唯一的答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面对考题,学生无所适从,苦恼不堪。但升学竞争依旧激烈,家长、老师依然步步相逼,因此无论是阅读课上还是考试中,学生的焦虑心理都不可避免。所以,进行阅读评价方式的研究,建立合理科学的阅读评价体系显得十分重要。
  (四)社会影响因素。
  即使当下在提倡全民阅读,社会阅读仍倍受冷落。2006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1999年来的最低点,农村居民的读书率仅为43.0%,平均每人每年读书3.3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人们浮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人越来越少。近视阅读、虚假阅读、有害阅读等对辨别力尚不是很强的中学生构成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缺乏正确的阅读动机,缺乏良好的阅读品质。不健康的读物也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中学生阅读心理障碍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外部诱因。阅读教学必须正视这一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改变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提高阅读质量。
  二、教学策略
  (—)激发阅读兴趣。
  1.阅读兴趣的产生要以阅读选择为前提。鉴于读物数量的无限性、质量的差别性和阅读时间的有限性,以及青少年读者漫无选择的滥读通病,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特别需要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和家长可适当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以明确的目标和学习的意义激发阅读兴趣。兴趣靠目标指向。教师提出明确的阅读目标,可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和兴趣。明确学习意义,以外在阅读契机诱发内在阅读动机,以间接阅读兴趣强化直接阅读兴趣。
  3.用阅读成果强化阅读兴趣。对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可以使读者及时体验阅读成功的快乐,是兴趣得以持续的必要条件。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在成功的愉悦中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苦读”为“乐读”。
(二)控制阅读焦虑。
  控制阅读焦虑要因人而异。在班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集体学习的优势,设置一定的学习竞争情境,以唤起多数学生适度的紧张心理。最要紧的是应注意两类学生:一是部分学习困难而自尊心又太强的学生,二是中等生里自我要求过高或因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过大、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难以达到目标的。他们极易产生阅读焦虑。教师应关爱他们,避免因伤害其自尊心而造成神经过敏性焦虑;同时,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优势,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捕捉一切可以表扬学生的因素,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另外,要从中学生实际出发,推荐一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读物。
  (三)改革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阅读背景会有不同的感悟,阅读理解的质量有时很难有标准答案来判断,应当用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超越阅读的标准答案。因此,文学解读无标准答案,但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这给我们进行阅读测试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1)在阅读教学测试上,内容不应局限于知识考查,而要兼顾能力、态度、情感诸方面。(2)形式不应局限于书面,而要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综合考查。如朗读能力、思辨水平等并不能通过书面考试来测得。(3)题型应确立以主观试题为主,侧重评价学生阅读后的体验、感悟和阅读中的技能水平,以便考生发挥创造潜能。
  (四)注重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应侧重于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的。
  1.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我认为就是导方法,并通过反复训练与不断纠正形成习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而不是关于某篇文章的具体知识。应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只是导学者。导学时教者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以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质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2.教师要明确阅读习惯的构成及其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1)培养学生做标记和批注的习惯。标记可以划线、作特殊符号、圈点等;批注指在书页的空白处作注释、说明,或写上心得、摘要、疑问、结论等。这些习惯可在课堂讲读课文时着力培养,是精读必须养成的方法。(2)培养学生略读、快读的习惯。对书本进行略读、快读有助于节约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取书中的主要信息,提高阅读效率。(3)培养学生“读中思”、“读中疑”的习惯。阅读即思考。瞿秋白说:“书是要读的。一切书都不会告诉你现成的公式或是什么秘诀……一切书都是为着帮助你思想,而不是为着代替你思想的。”可见读与思应紧密结合。阅读教学可以根据阅读需要设计出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能求得解答的问题,引导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五)改革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手段。
  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教学方法上,首先,应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群读群议、自主探究”模式,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增加学生的体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理解(感言辨体、入情得意)和阅读迁移(运思及物)两个层面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学会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课文变得好看、直观、生动,扩大课堂阅读容量,享受图、文、声、像多样光景的赏读意趣。当然,运用时以不束缚学生联想、想象为前提,要谨防阅读中新的思维懒惰出现。同时,由于科技日新月异,阅读空间更为广阔,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从电子读物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本领,但应注意加强网络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现代信息道德。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
  〔2〕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6.
  〔3〕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