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师专汉语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5-12-20 15:12:51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专业;职业技能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就业为导向对师专汉语的培养方向及课程体系进行了思考:在审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日标细则;提出了以学年为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专业;职业技能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就业为导向对师专汉语的培养方向及课程体系进行了思考:在审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日标细则;提出了以学年为单位的课程模块体系。

从某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工作处,我们获取了该校2007届毕业生以及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情况。经统计,2007届汉语专业学生就业率仅89%,2008届初次就业率仅61%,远远低于本校非汉语专业毕业生。我们特意对汉语专业2007届135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进行了统计:8%毕业生担任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家庭教师),10%毕业生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编辑、记者、文书、秘书等文职工作。而82%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与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训练无关。追踪调查表明,仅就职业技能而言,这些毕业生与初次进城的农民工无多大差异,甚至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体质还比不上农民工。学校培养的初级专业人才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汉语专业学生总体的职业技能不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如何提升学生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成了很多汉语专业的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因为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低是衡量一个专业办学水平与质量高低的核心指标。事实上,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受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师资、设备、教学方式、产学研结合、培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众多因素中,不容忽视的是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的建构等起导向作用的重要因素。
以学科教育为主的汉语专业(前身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师专中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因“文化大革命”后各地区函需大量的师资,故当初的定位是培养初中语文教师。随着中学语文教师的逐步饱和,以及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时代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们现有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与“包分配当老师”时期相差不大,没有迎合人才市场需要而与时俱进。因此,毕业生在参与市场竞争时,职业技能不高,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就业率普遍偏低。
汉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将来能胜任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文化教育领域从事相关工作(中小学教师、编辑、记者、文书、秘书等)所必须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可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学生就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利于回报家庭。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大多来自经济不宽裕的山区,在当今交费获取高等教育的情况下,家长付出巨额教育成本,渴望通过让子女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来获得回报。二是既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又利于百姓安居乐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只有加大对汉语专业职业技能的关注,找出对策加以解决,才能使该专业的规划、建设、发展步人良性循环轨道。因此很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对师专汉语专业建设做一番思考。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汉语专业的培养方向
在通过市场调配方式实现人才合理配置的当今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日益多元化。大学教育尤其是高职高专教育理念要从高深学问向实践技能扩展;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向复合型学习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语专业纯师范性的定位显然已不再适宜,那种一种职业定终身的现象恐怕不会再重新出现了,因而人才的培养教育也必须从传统的“专才型”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方向发展。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汉语专业要在夯实文化基础上,拓展师范和非师范两个方向,以扩大学生的就业面。这就要求我们对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和调整。
那么师专汉语专业该如何定位,才能培养出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呢?我们认为汉语专业的建设发展方向是综合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面广的具有良好汉语专业素养的综合型的初级应用型人才。基于这点,汉语专业在保证学好本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视类似于讲演辩论、新闻、公文、节目主持、书法艺术、广告设计、编辑采访等与本专业比较接近的课程的开设与学习,也要重视其他跨类较大的学科,如艺术、自然科学、其他人文科学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从师范和非师范两个方向做专业定位: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和办公自动化技术,能够适应21世纪现代社会需要,能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文化教育领域,从事教师、宣传、编辑、记者、文书、秘书或其他管理工作的初级应用型人才。师范专科学校生源大多以本地为主,因此,在专业定位中应配与这样的建设原则:必须立足地方,辐射周边,面向市场,规模适度,显现特色。在人才就业市场流动机制越来越宽松的今天,生源虽然大多数来源于本地,但我们不能强迫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所以提出辐射周边乃至全国的思路。
确定怎样的培养目标才符合实际,并易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呢?根据我们的调研,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按照就业市场规律,可拟定以良好的人文素质、扎实的知识结构为基点,建构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的专业目标实施细则。
(一)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基本能力是指学生具备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里,计算机操作与使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均是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指学生应具备的与汉语专业相关的各种能力,如听说读写能力,语言的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文艺鉴赏、文艺批评能力等。我们把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如下: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2.大学英语应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计算机应通过广西高校计算机考试一级,普通话应达到国家二级甲等。3.重视通识课程(艺术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科学大类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好准备。4.多方获取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知识,在工作和各种社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5.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获取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6.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科学的文艺观和语言文字观,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分析和鉴赏评论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指汉语专业学生胜任小学教师、编辑、记者、文书、秘书等职业岗位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以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基础,同时又是对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检验和提升。我们把职业核心能力分解如下: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打造过硬的思想素质、专业素养,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职业道德,为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2.激发学生追求新知的巨大热情和强烈欲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让学生具有随机应变、吃苦耐劳、积极奋进的创业精神。3.要求学生具备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和自我发展的潜在能力,经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培训或实践,基本能具备职业岗位和社会角色转换所需要的能力。4.重视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掌握教师职业知识,培养教师职业素质,初步懂得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初步具有按照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学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研究。5.重点学习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运用、中文信息处理等知识,掌握从事宣传、编辑、记者、秘书或其他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形成现代办公、新闻采写编以及各种公文的能力。6.毕业时最好能考取秘书资格证或教师资格证。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汉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以某省较有影响的一所师专为例,其汉语专业课程由必修课(33学分的公共基础课、68学分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18学分的专业限选课、6学分的任选课),综合实践课(10学分)三个部分构成,学分构成的比例101:24:10。粗略一看,这种课程设置在大的框架方面并无任何不妥,但是其中却存在着弊端:第一,重专业、轻素质,厚基础、轻应用;第二,由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三者建构的课程体系难以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思路。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模块类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一)第一学年,加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为职业基本能力形成莫定物质基础
这一阶段,除了拓宽知识面,有选择的学习“通识课程”,让学生获取相关的初步知识,还要着重抓好“专业课程”的学习,为职业基本能力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通识课程”是指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的课程。学习通识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目前,不少师专学校未把通识课程的学习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认为应该扭转这种现象,在大一应加强通识课程学习。就汉语专业而言,政治、法律、历史、外语、文化艺术、高等数学等科目均属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则是指学生所学专业的课程总称,它是形成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速记学、文秘学、运用等科目。我们知道大学的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对社会的功能就会有所不同,而汉语专业在不同的大学,就应有不同的课程体系。就师专而言,我们认为应着重抓好“三基”教学和训练:
1.基本知识—以政治理论、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相关的人文学科、高等数学等自然学科建构的职业素养知识;以文艺学、语言学、学、文化概论等建构专业基础文化知识。这些知识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综合素质,涵养人文素质,为成为“复合型”人才做好准备。
2.基本素质—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富有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里调节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这些素质均是构成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
3.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外语运用能力、人际协调和组织能力。
(二)第二学年,强化职业课程教学,注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为适应广阔的就业市场,到第二学年,我们的教学力争与教师、编辑、记者、秘书等职业接轨。接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深人企事业单位开展见习活动,各学期各安排一周;二是调整原有的课程设置改为职业模块选修或课程系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既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又特别突出了职业特点,还检验了学生上一年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阶段,主要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着重抓好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我们可设置下列四个模块学习:
1.专业研究基础模块。本模块主要强化和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着眼于学生考本升学。课程设置分两个系列,一是强化系列,强化第一学年开设的文艺学、语言学、学、外语等系列课程学习;二是提升系列,增设中西文论比较、比较文学、作家专题研究等课程学习。
2.教育与教学模块。本模块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两类课,一是教师专业课,如语文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等;二是教师专业发展课,如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国外教育、文学名著鉴赏、学术论文、普通话、教师口语、教学艺术等。
3.新闻传播模块。本模块是一个应用型模块,开设速记学、新闻学、新闻采访与编辑、传统和数码摄影、行政管理学、办公自动化、实用等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务、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
4.文秘与公关模块。本模块是一个应用型模块,开设文秘学、公共关系学、档案管理学、应用、办公自动化等相应的文秘与公关的理论、实务、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以上四个模块均属选修课,且每个模块学分数相同,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方向,可任选一个模块学习。
  (三)第三学年,实习实训与择业阶段
  第三学年上学期,实习实训阶段,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初步的职业能力。实习实训是学生在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式。实习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大家接触到真实的职场。学生依据所学方向,进入相关企事业单位,熟悉工作环境,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未来工作前景;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认喜欢或擅长的职业;学习与领导同事沟通、交往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为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
第三学年下学期,全力为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和条件。主要工作有两个:一是进行相关的调研,进一步进行科研实训,撰写毕业论文并完成论文的修改、答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把学生推向劳动力市场,全力为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和条件,把职业技能的人才输送给社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