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疑难问题产生缘由分析

时间:2015-12-20 15:19:55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挺难问题 蛛由 论文摘要:针对学生在忍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贬难问题,丈章归纳总结了教材内容偏难、教材内容存在汤洞、教材有些内容滞后于理论和实戏。教材对同一棍念在不同含义下使用、概念泛化、知识负迁移、距离影

论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挺难问题 蛛由
  论文摘要:针对学生在忍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贬难问题,丈章归纳总结了教材内容偏难、教材内容存在汤洞、教材有些内容滞后于理论和实戏。教材对同一棍念在不同含义下使用、概念泛化、知识负迁移、距离影响等几种常见的挺难问题产生的蛛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也不例外,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正常的。疑难问题的形成有其缘由,教师只有找到其缘由,才能对症下药,答疑解难,促进学生的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起来,疑难形成无非是教材、学生及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方面的原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一、教材内容偏难
由于高中生仍处于成长阶段,思维尚未完全成熟,抽象、分析、综合、概括、归纳、辩证等能力还相对较弱,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其中部分内容偏难、偏深,使学生产生认知障碍并形成疑难点。例如,《经济常识》中关于商品价值量、劳动时间及劳动生产率之间具有如下十种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无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总量成反比。教材中虽没有这样明确表述,但在教学参考书中有此概括,有关练习题及考试题中经常出现。
二、教材内容的错漏
在目前各类出版物中,中小学教材质量是较高的。既使这样,由于编写者某方面的欠缺及校印的疏忽,仍存在着错汤,导致学生产生疑惑。如(经济常识)下册(1998年人教版)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就存在错误和遗漏,教材第29页列出的“个休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租赁经营所得税率表”中将“全年应纳税所得”错印为“全月应纳税所得”.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导致税负差别很大。另外,教材认为“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也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不相符合。《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规定:个人所得税实行超倾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税率体系。
三、教材有些内容滞后于理论及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改革,实践及理论的发展变化相当迅速。由于教材编写及出版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一些新理论成果及社会热点间题无法及时补充进教材,使得教材有些内容与重大理论新成果和社会现实出现冲突并显得陈旧。比如,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有重大的理论贡献及突破,每次宪法的修正,都涉及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调整。再如《经济常识》中只讲了“通货膨胀”,但近年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通货紧缩”并未讲解。
四、教材对同一概念在不同含义下使用
对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揭示,但若不将此告诉学生,就会使其产生疑惑。如《哲学常识》中在讲“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时提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有,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在讲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时,举了“白马非马”说等例子,很显然,在此“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的共性。同时,根据概念与语词的关系,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这种情况在教材中也很常见。如《哲学常识》中的“价值,与《经济常识》中的“价值”就是同一个语词表达了不同概念。
五、概念泛化
所谓泛化,就是对相似事物未完成分辨便做出相同的反应。思想政治课概念泛化的产生除了相关概念本身的相似性以及教师在教学上的缺陷等客观原因外,主要还是由学生的心理因素等主观原因造成。由于受差别感受力较差、语言文字水平较低、对概念内涵外延把握不准等因素制约,往往把本来意义不同的相关概念混同起来,人为地化有别为无别。如人民与公民、实践与实际、现象与表象等等。由于受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知识的负向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对高度抽象概括的概念做出具体化的理解,人为地化抽象为具体。如对物质概念,或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或与自然科学中所讲的物质(实为物质结构)混为一谈。由于受科学分辨能力差及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往往把语词表达相同的政治学科概念与日常生活用语混淆,化政治学科概念为常语。比如,把哲学中的“矛盾“概念理解为有意见,不团结;把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解为有用。等等。
六、知识负迁移
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称作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作用,如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等。负迁移是指阻碍、干扰新知识学习的迁移。学生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神经联系时,若在认知结构中引进了与原有某些知识要素相关的内容,则很难摆脱原先建立的神经联系,会不时地遇到旧知识的形影,产生新旧知识相互抑制的负向迁移的现象。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的相关、相近知识对新知识的掌握往往产生“干扰”,尤其是相似概念的互相混淆。如2001年甘肃省高中思想政治课会考第9题:“哲学就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关于世界观的学说;C人们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D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和原则”。根据定西考区随机抽样(100份)统计显示,有60%的考生答错,48%的考生选A。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的负迁移影响。
七、距离影响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认识对象的关心及掌握程度与该对象与其自身距离的远近成正相关关系。离自身距离越近,对其越感兴趣,越容易理解、掌握,反之亦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距离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理论与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距离的影响。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因此,学生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目前全国仅采用少数几套统编教材,“适切性”不足。有些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距离过大,给学生理解造成障碍。如《经济常识》中的电子货币等内容,对于偏僻农村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困难。二是政治理论与社会实际距离的影响。任何理论都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抽象概括,它一旦产生即与实际事物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政治理论与复杂多变的社会实际更是如此。高中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其最基本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因此,它与实践也有距离。如课本中有关股票价格的计算,仅仅是对股票价格的理论分析,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实际股票买卖。三是教育意图与学生心理距离的影响。中学绝大多数课程教学是在学生是一张白纸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接受心理比较单纯,容易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思想政治课则有所不同,它所讲授的很多内容都是学生从小就开始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沉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框架”,由于学生受此先人为主的“思想框架”影响,或对教育内容“过滤”,接受与之一致的,排斥与之矛盾的,或对许多内容感到“耳熟”,求知的热情与欲望不强烈。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育与学生的距离,不仅有理论知识上的知与未知的矛盾,而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思想教育意图与学生心理上的错误倾向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