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对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思考

时间:2015-12-20 15:23:40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摘 要:中学生“谈恋爱”问题论文早已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为了避免中学生过早地陷入恋情的漩涡,应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心理特点,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兴趣爱好,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健康、快乐地渡过青春期。 关键词:中学生;恋爱;原因;

摘 要:中学生“谈恋爱”问题论文早已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为了避免中学生过早地陷入恋情的漩涡,应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心理特点,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兴趣爱好,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健康、快乐地渡过青春期。
  关键词:中学生;恋爱;原因;对策
   
  目前,我国中学生恋爱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学生是禁止“谈恋爱”的,已成通则。有专家谈道:我国80年代初的早恋现象还属于“星星之火”,而且处于地下状态;90年代则已形成半公开的“燎原之势”;现在一些中学生更是不顾禁令,明的或暗地里出双入对,司空见惯。对此,只依靠道德说教、纪律处分等手段加以制止,实践证明,解决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遵循“预防为主,积极疏导”的原则,使他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健康地成长,是教师、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生“谈恋爱”现象产生的原因
  
  1.青春期生理心理的需要
  据一项调查表明:有42.9%的同学认为,中学生“谈恋爱”是因为特定年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进入现代社会,人的青春期提前了。从世界范围看,在过去的100年间,女孩的月经初潮年龄大约提前了3年。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女孩的月经初潮年龄1960年平均为14岁~15岁,1990年提前到了12岁~13岁。目前,有资料显示,女孩的青春期开始于9岁~11岁,较男孩要早两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们对异性的生理构造和情感世界有一种神秘感,所以试图通过恋爱来了解。但这种对异性的关注带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是一种钟情、思春的朦胧状态。
  
  2.家庭结构缺失和教育不良
  结构缺失的家庭主要是指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双亲缺失家庭。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长期缺少母(父)爱和必要的教育。有学者研究认为: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关系不太好的女孩。如果母亲有抑郁症,会使女儿的青春发育提前。在结构完整的家庭里,也存在着家长除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什么都不问的现象,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孩子常常感到孤独、缺少理解。所以,这些学生试图通过交友,特别是结交异性朋友,寻求理解和精神寄托,占被调查学生的14.2%;有甚者则将“谈恋爱”、“师生恋”、“异代恋”等当作缓解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的避风港。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的获得、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制约。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长时间暴露在电视等人造光源下,会影响其体内的“睡眠激素”的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越低青春期提前的比例越高),而导致性早熟;另外,还有一些化学物质或经常吸烟与喝咖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发育提前。在我国,10岁~20岁的人口就有2亿多,这是一个需要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一个庞大群体。从调查中看到,青少年需要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音像制品和互联网。在各种媒体所发表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情爱情节或细节的描写。有些青少年把它收集起来,编成了“手抄本”。特别是网络的出现,更使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青春期性教育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有占被调查人数9.5%的中学生承认,上述因素是他们过早谈恋爱的原因之一。
  
  4.学校教育的不利
  长期以来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强调知识传授,忽略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评价时搞分数挂帅;对学校的评价更是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加之学校为了抵御社会的不良影响,采取封闭式管理,视青春期性教育为禁区,谈性色变;对学生中出现的过早谈恋爱现象采取“只堵不疏”的方法,效果很差。个别教师师德丧失,少数学校出现的不正常的“师生恋”,也为中学生过早谈恋爱的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学生为什么不宜过早谈恋爱
  
  众所周知,恋爱的感觉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情。真正的恋爱,是一个逐步认识异性,了解异性,发展情感的过程。有一位初中女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作为一个初二学生,曾感受过恋爱的滋味,那滋味甜丝丝的,热乎乎的,又有几分苦涩,我至今难以忘却。”可他(她)们不知道,早开的玫瑰是会伤手的。
  
  1.中学时期谈恋爱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业
  男女恋情一旦形成,当事人往往很难控制自己,少男少女的自制力较差,就更容易沉迷于两人世界中难以自拔。许多事例表明,中学时期过早谈恋爱荒废了不少优秀学生的学业,毁了不少孩子的前程。其实,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学生每天同时学几门功课,即使很用功的学生也没有把握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精力再被分散,那后果不言而喻。在中学阶段如果不把基础打好,将来凭什么就业,靠什么成才发展,靠什么立足于社会?事实证明:过早涉入爱河,有的呛了水方知后悔;有的坠入爱河不能自拔,因失掉立身之本而葬送了前程;过早地偷吃“禁果”的酿成的更是一杯苦酒;有的因驾驭不了奔腾的感情,过早陷入恋情,碌碌无为,抱憾终生。
  
  2.中学生谈恋爱容易感情冲动,种下苦果
  通常,恋爱和性爱是有着不解之缘的。中学生坠入爱河以后,特别希望两个人单独在一起,强烈的性冲动往往使他们失去理智,不考虑后果。一旦生理和心理防线被冲破,婚前性行为便由此开始。在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生活经验尚不能有效地对本能欲求施加控制的情况下,早期的性行为会使青少年沉溺于性快感之中,而无视由此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后果。由于性知识的缺乏,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后果——怀孕常常使得早恋中那种浪漫的气息一扫而光,代之以性行为后双方的惊恐不安和无所适从。尤其对女同学,由于身心均未发育成熟,婚前性行为必然要种下苦果。我国的道德观念和舆论对少女怀孕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有的少女因害怕别人知道,又不好意思跟老师及家长说出来,便装病偷偷到离家很远的医院去做掉孩子,术后又得不到充分休息,给身体造成极大伤害。有的少女可能导致成年婚后的不育不孕等严重的妇科疾病,甚至因自行买药打胎而死于非命;更有的少女在事情败露后,因在家长的打骂、学校的惩罚、同学的冷眼嘲笑的情况下无地自容,继而轻生。可见,在中学生的爱情中少女往往是最终的受害者。
  
  3.中学生谈恋爱会涣散意志,影响风气
  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如果出现了男女学生谈恋爱的情况,一定会产生种种反响。一些人把恋爱事件当作课余饭后谈论的焦点,探听恋爱者的行踪和隐私活动,相互传播取笑,转移了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的羡慕、向往,甚至效仿,积极寻找和物色异性朋友,影响了班级、学校的风气。

总之,青春期的学生观察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对异性的了解只限于外貌特征,很难做到深入、准确和全面。青春期的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时期,对事物的选择性是不稳定的,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中学生是不具备承担爱情、婚姻行为后果的责任和能力的,一旦事发,后果不堪设想。
  
  三、对中学生过早谈恋爱的教育思考
  
  对待中学生谈恋爱,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一种失职。作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应正视孩子们青春期正常的情感,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加以疏导。
 1.正确认识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性是生命之根,情是生命之源。歌德说:“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在性激素作用下青少年产生向往或爱慕异性的心理是合情合理的,是他们性心理发展成熟的一种体现。但由于他们的性心理远远不如性生理那么成熟,不能妥善处理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又正处在一个性信息铺天盖地地向他们涌来的社会,大量的性信息对他们的诱惑和威胁很大,如果没有一个舵手在前面引航,孩子们很难顺利地渡过暴风骤雨式的“危险的地带”。作为教师、家长,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到了青春期都会对异性产生爱慕和好奇之心,或爱慕对方的仪表、或爱慕对方的能力专长、或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等。同时,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生理特征,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这些都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这些并不是爱情,不要因此而走进情感误区。应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2.开展有益活动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有关两性和爱情的种种信息不断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到了中学生之中,冲撞着他们,熏染着他们。孩子们如果缺乏正确的兴趣爱好,就很有可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上网聊天或看不适宜他们看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等,盲目地模仿就难以避免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意识地转移一些学生对异性的过分关注,是很好的疏导方式。
  因此,要注意发掘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培养他们正确的兴趣爱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只要是对成长无害的,家长都应该予以尊重并尽可能地支持他们,引导他们。有音乐天赋的就让他们去追寻贝多芬的足迹;有美术爱好的就让他们潜心和达芬奇对话;有体育爱好的就让他们多观看比赛、多参加运动,通过正确的兴趣爱好培养,把他们在学习以外的时间和精力吸引过来。
  
  3.开展心理咨询门诊教育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
  在中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同伴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一课,也是家长和老师最终无法取代的一课。在同伴交往中,异性同伴之间的交往对中学生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异性交往是初中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学阶段是学生们获得性别角色的关键期,宽松的异性交往环境,将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角色扮演机会。由此,女同学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到社会所悦纳的女性魅力;男同学则进一步发展和强化那些为女生青睐的男性特质和行为方式。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同时又引发他们对同性交往和异性交往的比较,从中学习和发展新的交往方式,有时还要尝试如何把握感情分寸。这些都有利于中学生对异性的全面认识和对性别角色的正确把握,从而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在交往中能锻炼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对于他们今后婚姻与家庭的幸福,都有极大影响。
  在鼓励孩子大胆与异性交往的同时,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青春期卫生以及性知识、性道德教育,以解决学生在青春期异性交往中的诸多烦恼。与异性交往时,要以集体交往为宜,应尽量避免单独交往、交往过密等现象。如果对方约你参加某项活动,如听音乐、看电影、观画展、逛书市,都属于正常的单独交往,只要把握好交往尺度,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赴约。女孩子应穿着整齐、仪表端庄,不使对方产生误解和非分之想;男孩子要沉稳、庄重,尊重对方。为防患于未然,对于抱着谈情说爱目的的约会,最好婉言谢绝,让对方明白你的心思,放弃对你的追求。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对于纠缠不休,甚至威逼诱吓的人,就请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们帮助处理。只要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诚恳对人,热情大方,自尊自爱,一定能够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以自身良好的修养和人格魅力赢得异性的尊重和友情。另外,学校可布置青春期教育展室、请医学专家为学生讲解有关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有关性的知识,打破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帮助中学生健康交友,顺利渡过青春期。
  
  4.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宣讲有关青春期中学生发育及身心卫生的知识,争取家长的配合;请医学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学者等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指导水平。净化中学生成长环境,杜绝不健康书刊流入学校,建立“绿色网站”等,消除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的消极影响。
  总之,家长、教师、社会应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贯彻“预防为主,积极疏导”的原则,让中学生们安全地渡过这美丽的青春期,顺利地成长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满洁.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
  〔2〕黄巨球.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3〕苏颂兴,刘永良.让青春的日子阳光灿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