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主体人格

时间:2015-12-20 15:27:36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主体性等概念,在中国的人文科学领域,特别是哲学领域,逐渐流行起来。教育理论界也随后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是一种围绕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而阐发的教育理论。主体教育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主体性等概念,在中国的人文科学领域,特别是哲学领域,逐渐流行起来。教育理论界也随后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是一种围绕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而阐发的教育理论。主体教育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从外部功能看,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内部心理结构看,主体性主要包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本文研究的方向是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主体人格。何为主体人格呢?一般来说,主体人格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稳定态度,比如自信还是自卑,自强自勉还是自我放纵。主体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表现,是人的个性的充分彰显。主体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
  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展;人在身体和精神,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成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主人——自由人”;个人全面发展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具有高度的创造才能,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从全面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据此,主体人格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它应该具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充分发挥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要求。初中语文是各门学科中的一门主课,又是基础学科。初中语文内容最丰富,而且学科本身具有很多的人文因素。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思维训练以及能力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在初始阶段受外界影响较大,但当他们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判断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会自觉地选择、内化外来的人格信息,以社会普遍认同的人格标准作为参照系,审查自我人格的局限,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点,进而在实践中运用主体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去感受作品,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书作文,而且要教会学生从所读所写中了解自己、对照自己、分析自己,进而提高自己。此外,充分利用课文的信息,帮助学生选择认同的对象,如可组织学生从课文中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民族英雄、革命领袖、杰出人士的成功中,探讨其人格因素对事业成就所起的作用,使学生从这些具体对象身上获得启迪,帮助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从而形成完善的主体人格。
  二、在教学中塑造学生主体人格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文章大抵是在“物不平则鸣”和有感而发下写就的。对于一个练习的学生,我们常常忽略真实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这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现行作文教学中最根本的失误。也只有反正这种错误的作文教学观念和行为,充分认识到丰富心灵的泽润培育、人生世相的深刻感悟、情感的真实展现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并贯穿于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使作文的获得生命。因此,情感的极大丰盈,心灵的培育和充分泽润,人生世相的真切体验和深刻感悟,情感的自然裸露和心灵的诚挚呼唤,才会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也就不会为作文而犯愁。更重要的是他们会积极主动地运用作文的形式来表达出自己感情。这时候,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心灵、真实的自己,也是他们真实的需要。
  人格的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人格的培养,无疑也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说在作文中,学生真实袒露情感,深刻体察人生世相,充分展示个性和自由作文,必将闪耀出作文生命的光辉。作为教师,应珍视这种在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可贵的真实感情、真实心灵。因为这种真实心灵一旦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是对我们老师极大的信赖。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情感的丰润、意志的坚定、人格的完善。作文教学应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的渐次完美,以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境界。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主体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例如,我在教学初二时,课本上有一篇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我饱含深情地讲述一位老师和她女儿之间的故事:该老师回忆女儿小时侯的趣事;讲述女儿长成之时,二人之间的“热吵冷战”;说现在对女儿的牵挂,女儿去北方上大学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最后,他拿出女儿上大学之后给他的一封信,信中是一个长大的女儿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之情。同学们沉浸在他们父女之间的深情当中,不少同学还悄悄地拭泪。这位老师鼓励学生在信中与自己的亲人交流,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该老师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路,更深入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主体人格的培养,决不能搞“闭门修养”,不能搞封闭教育,我们要从社会存在、社会条件、社会需要出发,大胆将社会情况立体地展示给学生,加以必要的分析指导,让学生在善恶美丑的社会现实中接受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和锻炼,在各种社会生活、社会变革、社会交往中经风雨、见世面,培养主体人格,做生活的强者。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做生活的强者,必须学会创造,学会创造应是我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最为基本的内容和目标。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学习、实践等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的整体系统。促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语文教学就是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服务,进而为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服务。这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时代赋予初中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初中语文教学应积极地承担起培养学生主体人格的光荣任务。作为21世纪的语文老师,就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实施素质教育塑造主体人格中寻求出更好更有效的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