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时间管理的问题与改进
时间:2015-12-20 15:40:23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摘要] 高效的课堂时间管理对保障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及促使教学的顺畅进行都极为重要,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用功时间”。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时间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管理的若干策略
[摘要] 高效的课堂时间管理对保障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及促使教学的顺畅进行都极为重要,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用功时间”。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时间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管理的若干策略:以质代量地分配教学时间;保障并适度增加“用功时间”;实现教学时间无谓消耗最小化;高效利用既定教学时间。
[关键词] 初中;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用功时间
课堂时间管理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的必然要求, 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用功时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本文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其中存在的课堂时间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什么是课堂时间管理
顾名思义,课堂时间管理就是对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利用等,其本质是教师对教学时间的管理。早在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就提出了课堂中教学时间的问题,并把时间作为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变量,[1] 而对教学时间进行科学的探究则起始于卡罗尔(J.B.Carrol),他在1963年发表的《学校学习的一种模式》成为研究教学时间的里程碑式著作,该文中,他提出了完整的教学时间模型框架,也奠定了其后40多年的有关教学时间研究的基调。[1]
课堂时间管理的提出,是要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即如何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卡罗尔认为,就某一特定学习任务而言,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其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实用时间”与掌握该任务规定内容的“所需时间”之比的函数。 “实用时间”取决于分配给学习任务的时间与学生乐意学习的时间,“所需时间”取决于能力倾向、理解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2] 因此,在既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仅受到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影响,也受到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影响。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们都十分重视学生专注于学习并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时间,认为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认知建构的重要时间段,布卢姆称之为“用功时间”,卡罗尔称之为“学科学习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用功时间”的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说,教师怎样依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结合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置于学生的“用功时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仅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量是无法真正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恰恰相反,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倦,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等,从而降低其学习成效。当然,课堂教学时间并非也不可能都是学生的“用功时间”,还包括组织教学时间、常规教学事务安排时间以及课堂秩序维持时间等。所以,课堂时间管理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时间,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用功时间”。
由上所述,课堂时间管理的要旨有三:一是教师要具备教学时间管理理念,合理分配既定教学时间,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用功时间”;二是教师要熟知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减少在同步教学中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无谓时间消耗,如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同样的教学时间,个人能力强的学生会感到时间多余,而个人能力弱的学生则感到时间不足;三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延长学生乐于学习的时间。
二、初中课堂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促成学生个性化地、高效地利用“用功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践中的课堂时间管理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观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时间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时间分配重量轻质
一些教师以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可以提升学习的成效,于是,教师为了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和生活性,课堂上重复罗列直观教具——挂图板绘、实物标本、立体模型、活蹦乱跳的活生物体,结果学生注意力过多地分散在直观教具上,使规定时间内的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不得不延长下课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的重量轻质淡化了时间分配的主次性,有将教学时间平均分配之嫌,这在初中学生注意力转移能力较强,稳定性又不够的情况下,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学习质量。
(二)学生“用功时间”不足
学生“用功时间”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础。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而忽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一节课45分钟学生总处在不同的活动之中,有观察、演示,有看录像、做实验,有个人自学,有集体讨论。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方法多样,但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匆忙而过,流于形式,致使学生专注学习时间减少,对教学的重要内容无暇深入理解。也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将不少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接受学习的时间过多,而自己表达、练习、运用、探究的时间太少。
(三)无谓时间消耗过多
教学中无谓时间消耗有三种情况:一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常常要中断教学来维持秩序。二是教师过分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应用探究,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一番,或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让学生忙个不停,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三是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致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向个人能力较弱的学生多次重复讲解。
(四)时间利用效率偏低
无论是组织教学也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好,甚或维持课堂秩序也好,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一种时间管理都涉及到效率问题,如果时间利用效率过低,势必会影响其他的教学环节。比如,有的教师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或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用过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注意事项等,前者迫使教师压缩正常的讲授新内容的时间,后者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当然,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也同样存在。凡此种种,对初中新课程的实施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课堂时间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用于已计划好的学习活动。学生每天用于专心学习的时间越多,他们就学得越多,无论教师指导的还是学生自主的。[3]
三、初中课堂时间管理的对策
初中课堂教学时间是恒定的,即每节课45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针对初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以质代量的教学时间分配
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即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收获就越大。但超出一定范围,这种正相关就不存在,学习时间过多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疲惫,而且会导致厌腻。所以,教师应注意分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所要求学习的教学内容。第一,以教学为中心,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生物课堂教学将更多的是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但所有的活动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弄清光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可通过让学生将米汤或淀粉糊倒在砖头、花盆、稻草下面,过几天在遮盖物下面找到大量鼠妇,使学生认识到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有的还找出鼠妇中的“ 孕妇”加以保护,认真观察了鼠妇的生产及刚产下的“婴儿”,探究了鼠妇的呼吸器官的位置,用显微镜观察了“婴儿”的身体结构,甚至通过因特网,查阅到鼠妇还能配入中药,医治多种疾病。这样的探究学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合理分配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第二,减少课堂管理、组织教学的时间。如果教师将过多的时间用在了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上,就会挤占学生的在学习时间。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常常因兴奋而东摸西看,有可能损害实验仪器,或因几个人共用实验仪器发生纠纷。教师要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告知实验规则,通过运用预防性课堂管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管理的时间。
(二)保障并适度增加“用功时间”
“用功时间”或积极学习时间直接决定学习效果。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引起其对学习的兴趣与投入,使学生的在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变成“用功时间”。第一,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非生物课程所有教学内容的学习都是以实验、观察、探究的方式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了解生物学发展史及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得出科学的概念,增加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如学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依次引入三个科学实验: 1648 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1864年德国生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悬念,使学生面临问题挑战,进而产生解决一定难度问题的欲望。如“病人的化验单分析”的教学内容,需要学习人体血液的成分及其正常指标,了解血液各成分的功能。教师可以事先设问:病人被检查的几项指标是否正常?据此判断他可能患什么疾病?讲授有关教学内容后,结合病人的化验单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要求学生总结与反思本节课掌握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学习体会,并与他人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的快乐及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又能增进学生专注学习所学内容。第三,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专注于课堂的学习。如对“预防传染病”一节的教学,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听过、见过或得过的疾病,从他们列出的疾病中区别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应具备的传播条件、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这样,让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生物就在身边。
(三)实现教学时间无谓消耗最小化
为了保证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有足够的“用功时间”,必须要尽量减少教学时间的无谓消耗。第一,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疑问。如:为什么春天的树叶是绿色的?到了秋天有的却变成了黄色?为什么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无风时,树叶掉下来大都哪面朝下?这些都是学生们从小就好奇的现象,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第二,减少教学活动的过渡时间。教师应恰当地安排不同教学环节,如“观察种子的结构”一节课,从给出的实验材料花生、菜豆、玉米、萝卜中,观察哪些是种子?一粒种子由哪几部分构成?整堂课既有教师的讲解、总结,又有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使教学紧凑有序,以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第三,避免课堂教学中断。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或教师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的中断,造成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分散及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如因学生不熟悉实验操作而耽误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要领,并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处理;第四,提前做好各种课前准备工作,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畅。例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实验,教师在上课前就应将盆栽的天竺葵或其他绿色植物的部分叶片进行光处理,上课时,学生摘取这种处理后的叶片进行实验。这样,教学活动就可有序进行。
(四)高效利用既定教学时间
虽然增加教学时间和“用功时间”是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的重要方面,但其方法是间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更直接的方法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
第一,把握最佳教学时间。国内有研究表明:课堂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起始时区5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5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分钟)的起伏发展规律,教学中可根据这种规律,完成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解决关键问题。[4]如在讲解人体的“营养”一章时,在起始区,促使学生的兴奋点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针对不少中学生不吃早餐或随便对付这一现象提出:饮食与我们的生长、发育、健康有什么联系?我们吃的食物中有那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如何被机体吸收利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并且尽可能缩短这一时区;在兴奋时区,通过演示实验与生活实践经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主要的生理作用,弄清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机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并尽量延长兴奋时间,尽可能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在调试区,变换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回忆自己的饮食习惯,参照教科书上的提示,互相讨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哪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以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区;在回归时期,把教学推向新的高潮,如让学生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要求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设计时要考虑当地常吃的食物的种类、营养成分、价格、以及中老年人的健康饮食习惯等。这样可使学生感到很兴奋,觉得学有所用;在终极时期,要求学生根据营养学家提供的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归纳出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更合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生长发育。
第二,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并加工信息从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因不能吸收消化而有挫折感,会使其丧失学习信心,教学效益自然低下,也是浪费时间。[5] 因而,教师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划分层次,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恰如其分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盛群力,吴文胜.教学时间研究模式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18-23.
[2] 白益民.学习时间与学习结果关系模型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6):1-7.
[3] 马什 科林.初任教师手册: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
[4] 王仁甫.45分钟价值曲线[N].中国教育报,2002-09-19(8).
[5]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5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