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带来新课堂
时间:2015-12-20 15:40:30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中学《科学》课程是课改后的一门新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
中学《科学》课程是课改后的一门新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和学生们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的目光应更多地面向学生,而且还要下工夫研究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地研究出最合理的指导方法。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如初一下学期开学的第一课,讲授《感觉世界》,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每一年中考前,初三学生都要进行体检。今天老师提前给同学们进行其中的一项体检内容,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示范。同时拿出三个棕色小瓶放在讲台上,瓶中分别装有纯净水、酒精和煤油,但标签都被遮住了。请这位同学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它们分辨出来……。
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新颖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知识,体验科学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如在讲授《光的折射》一节时,我搬了一台VCD机进教室,举起手中的遥控器,问同学们:“它为什么能遥控VCD机呢?”学生回答:“它通过发射出红外线来控制VCD机工作。”同时请一学生在离VCD机5米处示范。
同学们发现遥控器在遥控VCD机时是正对VCD机的,问:“你是否尝试过当遥控器不对准VCD机时,比如朝相反方向,它也能控制机器吗?”
一学生尝试几次并且成功了。比较自然地从光的“直线传播”过渡到“光的折射”。
另外,在《光的折射》的复习课中,我用了两个小游戏引入:
游戏一:在讲台上放置两个完全相同的八宝粥罐子,在A中加入大半瓶水,B中不加水,请同学们观察它们的底部深浅有何不同?
游戏二:在一空八宝粥罐中放入一硬币,甲同学将罐子在桌面上慢慢远离乙同学,直到乙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然后向罐中加水,乙观察到了什么?
二课堂教学结合科技动态,开阔学生视野
科学在不断发展,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课堂要适当地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建设新农村和改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亲近科学,从而更自信地学科学,乃至立志从事科学事业。一是每节课刚上课的5分钟,用于介绍前一天发生的重大科学事件和科学动态。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的热情。如2月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机遇号”和“勇气号”的火星探测进程;我国“登月计划”;“金星凌日”等天文奇观等。二是课堂上科学知识的讲解密切结合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在《运动和静止》的课堂教学中,在“参照物”这一知识点上,结合我国飞机加油技术进行讲解,让学生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体验到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科技的日新月异。三是开展以“科普园地”为题的多媒体讲座,定期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提高同学们的科普知识,激励他们以伟大科学家为榜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的理想。
三突出科学实验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科学实验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勤动手,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实验条件和理论指导。让学生自己在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如在教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中,鼓励几个同学一组,共同制作土电话。
在《等高线》一节的讲授中,针对初中学生空间立体几何感不强的现状,我结合“玩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用大一点的土豆先制作一座山峰,然后将它等高、等距地进行切割,最后结合投影原理在白纸上画出等高线。从而让学生在创作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协作解决。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巧,学会了方法。然后,我建设性地要求同学合作,在课外用土豆或泥制作一块盆地或高原,并绘出它的等高线地形图。在更深层次的探究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全面开发。
学习了《生态系统》以后,我在班级中开展制作小生态瓶的活动,并请同学们将自己设计制作的小生态瓶放在班级里进行评比。比较哪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好,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四自制教具,更好地发挥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坚硬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也要发生形变”的印象,考虑到这种形变太微小且不易察觉,于是我找了一个盐水瓶,瓶内装满滴有几滴红墨水的纯净水,瓶口用中间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而玻璃管就是用报废的温度计玻璃管,它的特点是内径极细。这样,用力挤压瓶子,产生的微小形变就可以通过细玻璃管中水柱的升降得以放大,从而让同学们非常直观地观察到了坚硬物体的形变。
五建立课外资料库,丰富学生知识,拓宽视野
针对某些科学动态、科学知识并非课堂上的三言两语就能讲清,于是我在班级里办了一份《科学之窗》的活动小册子,介绍科学知识,进行科普宣传。如“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诺贝尔与华裔物理学家”、“中国院士与中国科技”、“克隆技术与试管婴儿”及“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六培养科学情感
充分挖掘新课程中的情感资源,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科学情感。
第一节的《感觉世界》教学中,书本上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了盲人利用触觉来阅读盲文。我用一张崭新的100元和一张50元纸币请学生上台来感觉其盲文的凹凸感,学生们无法明显地体会到凹凸感,通过这一亲身体会,学生们了解到了盲人生活中的困难和心理上的痛苦。在此基础上,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街道两侧人行道上的黄色盲道,告诫学生要尽可能地为盲人创造便利,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学生感觉到身边无处不是科学,培养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造福人类的伟大情怀。
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响应,是新课程得以实施和发展的有力保障
讲授《动物的生命周期》后,有七个学生自发组织起来,饲养春蚕,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春蚕的生命周期。
如在《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中,我给学生们分发了科学家预测的几百万年内各大板块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资料表,科学兴趣小组以“未来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为探究课题,针对目前日本发生9.0级地震的热点问题,合作绘制了一幅一百万年后的世界地图。
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如到红树林观鸟、在超市调查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到气象台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更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纵观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正一点点地改变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开始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与技巧,成为扶持学生健康成长的绿叶;学生们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互相协助,互相鼓励,共同前进,逐步领悟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掌握了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增进了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逐步成为了课堂中的主角。新课程带来的新课堂给师生学习活动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也让师生体会了学习的乐趣。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