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能力提升的几点策略
时间:2015-12-20 15:47:11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作文教学;能力;阅读;生活;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作文教学;能力;阅读;生活;实践
中学语文之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就作文教学的现状和中学生的水平来说,还是不尽如人意。虽然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中考高考的进一步改革引导下,在千千万万语文教师呕心沥血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下,我们已经比以往更加重视并加强了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学生平时的作文和中考作文中书面表达能力较之十年、二十年前同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语言技巧和构思能力都有了相应的提高,视野和主题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学生对的畏难情绪也大大降低,大部分同学认为作文不是特别困难的事,但学生作文能力偏低却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倡导“有智慧的,有真情的流泻,有哲思的浸润,有诗意的表述”,而专家学者对当前中学生作文状况却做了这样精辟而准确的概括:一是喜欢使用公共信息,二是喜欢使用公众语言,三是文章乍看有“三美”(有文采、有学识、有哲理),四是文章细看则是“三无”(没有自我、没有真情、没有思想)。这与新课程标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的要求有着显著的差距。
作为最具个性特征的精神劳动,为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天地。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习作,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力求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同时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由此可见,中学作文教学有着两个明确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即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二是培养一种态度(即生活态度)。其中,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中学作文教学就承担着这一沉重的使命。就是说通过作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打好“求知”的基础,又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初中生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相对薄弱,思想相对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却又认识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缺乏思想等。面对这种状况,许多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师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面,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笔者想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一些方法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书卷气
我们经常说学生的作文太浅显,缺乏内含,缺乏思想。也经常听到教师评价某位学生的作文有书卷气,有文化气。这和他读书多与少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国唐代诗圣杜甫有一句妙语,道出了读书与关系密切的真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好文章是在阅读大量书籍、积累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踏踏实实的努力才写出来的。写文章就像盖房子,不准备充足的砖木沙石等建筑材料,怎么能盖成房子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又从何而来?为什么一提起学生就抓耳挠腮、无言可写、无从下笔?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库存”无几,知识不丰,因此难以成文。
阅读不仅可以为积累大量素材,还可以为提供模本,更重要的是阅读可以提升所必需的思维能力。苏轼曾经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就是说,积聚了一定量的内在知识底蕴,在无声中自然地外露!这便是。
当知识能让人的生命进入更深刻的内层,人的心灵才更显得丰盈,更神采奕奕,也就有了不同凡响的气质、风度!这便是大量的阅读给人心灵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人变得敏锐而有思想。
当然,阅读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阅读是积累语言、理解语言的过程。没有阅读的积累就没有的提高,阅读也是的木之本、水之源。只重视阅读不去也失去了一定的意义,二者应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在细心观察中积聚神韵
鲁迅先生说:“要创作,第一需观察。”俄国作家契柯夫也把观察看作是作家的“第二天性”。这虽然是针对作家的创作而言的,但对我们中学生的教学也不无一定的启示。
学生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水平和内心情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中学生作文就是练习将日常生活之中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创造,再用最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一种更具鲜明个性的形象综合体。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些至少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翻开名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中处处有生活的气息。汪曾琪先生的《晚饭花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杨绛先生的《咱们仨》等等,处处都有生活细节。
写文章讲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方法就是在原汁原味的生活基础上添油加醋,使之更具欣赏性,更具有艺术性,更能表现主题。本校同学利用暑假考察自来水厂的水源湿地,通过查资料、写观察日记,最后写出了调查报告,引起了市长和媒体的重视,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实施。这充分证明了学生自己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了解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那样的真实而有表现力。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的最好源泉,只要能够用心去留意身边的人事景物,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就不难找到适合主题的素材了。
三、积极实践以求充实
假如说阅读是通过感同身受以积累别人的“事”,亲身实践就是在用活动来积厚自己事的同时,将自己获得的感悟付诸于文字了。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后两句诗就很好地道出了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获得的语言感悟、思想启迪、文章技法;通过观察获得的素材和感想,美的感受、情的共鸣、理的启迪以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都需要通过具体的文字才能被自己所掌握,从而加深体会,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或者一样法宝。所以要经常地进行作文。
擅长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文章是越写越流畅的,语言是越用越老练的,思路是越来越开阔的,脑子是越用越灵活的。许多作家都有随手记录下自己的灵感和所见所闻所思的习惯。读得多了,看得多了,然后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悟,就会感觉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并要把它随时记录在生活随记本上,强调生活中有什么就写什么,发生什么就记什么,有什么感悟就记下什么,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也不要求立意和主题,突出一个“随”字。生活随记可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记录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习作不竭的源泉。
2.记录学校生活。将学校生活分为学校美景、人物素描、人际交往、校园故事四个板快,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的素材库增添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3.记录社会生活。社会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家庭中的一员,大街、公园、菜场、车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些事,值得学生去思索和记录。
4.记录自我生活。生活既包括学生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内容,也包括自我的广阔世界。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记录自己丰富的内心及精神世界,无疑是对自我的最好诠释和剖析。在随记中,学生畅所欲言,展示最真实的自我。
5.作好读书笔记。好词佳句、灵光一现、独到见解、深刻感悟,都可以是小小读书随笔的内容。书本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个延伸,它可以带你任意东西,心鹜八极。
生活随记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活素材。虽然它仅仅是一种发现,体会,思索,偶得,还不能称之为习作。但它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又使习作成为有源之水,有米之炊,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学生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潜力,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提供创造,发展空间,启动创新思维,准确发表独特见解,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由“爱文”到“写好作文”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全面实现语文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小香.提高初中生能力的几点方法[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年(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6262.html